赢得未来有利竞争位置,主要大国作何变革?
导语: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在此背景下,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为使本国综合国力具备越发坚实基础,主要大国纷纷进行各种战略体制和政策的变革、调整,以期在未来竞争中赢得有利位置。
======= 美国:竭力维护“全球领导力” ======
2016年1月1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华盛顿发表了他在任的最后一次国情咨文。除了总结过去7年的成绩和经验,奥巴马还着重谈及“美国的未来”。
奥巴马提出了“无论谁担任下一届总统,无论谁掌控国会,都要回答”的四个问题,涉及经济、技术、国家安全和政治发展等四个领域。
奥巴马给出的药方是,首先,重视在新经济中给每个人提供公平的机会和保障,为此加强教育和公共福利支出;其次,让新科技为人类自身效力而不是令之起反作用;第三,保障本国安全,并在不充当世界警察的情况下引领整个世界;最后,促使政治反映本国的进步而非缺点,为此需要改变选举体制,更好地弥合党派间的积怨和猜疑。
在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徐长银看来,奥巴马从长远考虑提出这些问题,对于指引美国今后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未来”颇具深意。
徐长银注意到,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八次提到“美国的全球领导力”,强调美国“仍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但也表露出维持霸权力不从心的迹象。
反映在外交上,美国全力维持全球领导力的焦灼感明显。近来美国在东北亚动作频频,引发地区局势紧张。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国外交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袁征认为,在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中,“一个重心(亚太)两个重点(欧洲和中东)”的基本特点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欧洲和中东的局势牵扯了美国的精力。
美国想做一个责任小、成本低、差评少的“世界警察”
长期以来,美国的国际政策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摇摆,一个是置身事外的“孤立主义”,美国早期采取这种政策;另一个是“干涉主义”。以伊拉克战争为转折点,美国的国力以及其对国际事务的干预方式都不支持美国继续充当到处干预的“世界警察”。
美国是想做一个责任相对有限、支出成本相对较低、差评少的“世界警察”。打比方,它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更多“派出所”,借助“地区警察”更多地发挥作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国力逐渐下降,已经不适于像过去那样在全球采取过多的直接干预,因此需要进行某种程度的收缩和调整。
奥巴马执政这些年对这一点有着较为清楚的认识,一直把持得比较好,在国际战略中没有犯什么错误,这是他可圈可点的一个成绩。奥巴马并非出身美国政治名门,所占有的政治资源有限,也是他没有犯小布什那样错误的主要原因。
今后,美国在全球事务中将更多地扮演组织者角色,通过隔岸平衡、均势战略等手段,力图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更加巧妙地维持全球战略平衡。
======= 俄罗斯:多方纾解“内忧外困” ======
过去两年来,国际油价低迷、西方制裁、卢布贬值等因素使俄罗斯面临困难局面。
根据俄官方数字,2015年俄GDP萎缩3.7%。外贸、投资、消费三驾马车似不给力。不过,受访专家认为,俄罗斯经济虽然进入衰退停滞期,但不会“崩溃”。“因为世界上鲜有大国经济‘崩溃’的现象发生,只有政权垮台才可能引发经济崩溃。因此无须为俄罗斯经济困难过于担忧。”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盛世良说。
面对困境,俄罗斯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经济方面,对内重点优化经济结构,改变过度依赖能源和西方资本状况,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吸引亚洲资金参与远东等地开发;对外,积极推进“向东看”政策,加强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金砖国家合作,积极推动俄罗斯发展战略及其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实现对接。
努力提振经济的同时,俄罗斯加快实现外交突围。通过强势介入叙利亚问题,以及强力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一定程度上撬动了美国主导、西方国家参与的对俄罗斯的围堵和孤立。在解决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俄也表现出一定灵活姿态。
此外,俄罗斯加强了对国内的管控。
普京会被低油价压弯腰吗?
的确,俄罗斯经济正在经受普京执政以来最危险的时刻,俄罗斯的国际声望也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怎么办?普京是否会改弦更张,放弃强国梦想?俄罗斯是否会重启国家发展道路,向西方投降?
普京主张国际政治的多元化,赞赏世界各国用民主协商的方式公平公正地治理天下。他希望与西方平等相处,在化解叙利亚和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也愿意向西方妥协让步,并愿意承受一点儿西方对俄战略空间的挤压。但是,让普京向西方举手投降却是不可能的。俄罗斯知道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放弃这个位置,俄罗斯必将面临亡国险境,迟早会分裂成数十个弱小国家。在俄罗斯民众眼里,普京是关注全民族长远利益并具有全球战略思维的政治家。俄罗斯国土辽阔、民族众多,从国家统一安稳的意义上讲,没有普京的强国梦想,俄罗斯的未来不可想象。
面对西方的攻击和挑战,俄罗斯不能后退,因为它不愿意成为一个四分五裂的“失败国家”。普京没有退路,只能选择与西方进行较量。不错,俄罗斯的经济实力远远落后于西方,俄罗斯的国际影响力也没有西方那样大。但俄罗斯的行为是正义的,它争抢的不仅仅是国际大国地位,更是主权国家的尊严和多元世界的理想。
======= 欧洲:危机叠加经济优先 ======
2015年,欧洲迎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难民危机,100多万难民大量涌入,对欧洲安全、社会、文化和经济秩序及一体化进程构成强烈冲击。进入2016年,难民危机持续发酵,反恐局势依旧严峻,在此背景下,欧洲国家内部的排外、反欧盟声音有再度变大之忧。
正像第一次参加达沃斯论坛的法国总理曼努埃尔·瓦尔斯在出席有关“欧洲未来”的讨论会时所强调的,“如果我们不能应对当前的安全、恐怖主义以及难民危机等挑战,欧洲在未来几个月内就可能退出历史,可能彻底解体。”
英国最近几年在对外政策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更加重视发展与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关系。这说明,英国已清楚认识到国际格局中的“东升西降”,已在为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进行布局。不过,英美关系虽然有调整,但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对法国而言,张健认为,2016年是法国大选年之前的关键年,政府和老百姓最关心的一是经济,二是安全。经济方面,失业问题严重。去年巴黎一头一尾两次发生严重恐怖袭击事件,表明法国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除了强化内部反恐措施,法国还加强了与欧洲其他国家的情报合作、联合执法行动。
“德国经济的情况是比较好的,但政府意识到外部经济环境并不乐观,为了应对外部市场下滑的不利影响,德国重视提高经济质量,比如制定‘工业4.0’计划,推动欧盟‘单一数字市场’计划等,可以说都是为经济未来的竞争力作准备。而在当前,难民问题是政府要优先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因为它影响到了默克尔政府的执政基础。”张健说。
欧盟难民政策已处在崩溃边缘
面对愈演愈烈的难民危机,欧盟成员国争相各自为政,一边闭关自守,一边相互指责。情急之下,即将与土耳其举行的难民峰会似乎成了欧盟能够抓住的救命稻草。欧委会警告称,如果不能尽快阻止新的难民入境,欧盟脆弱不堪的难民政策将彻底崩溃。
欧洲漫长寒冷的冬季和日趋保守的态度没能阻挡源源不断的难民潮。根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2015年有超过100万来自中东和非洲的难民涌入欧洲,今年截至2月中旬,抵达欧洲的难民已经达到8.3万人。尽管欧委会极力维持协调统一的难民政策,但在旷日持久且愈演愈烈的危机面前,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选择闭关自守,在引发连锁反应的同时,也导致各国之间龃龉不断。
======= 日本:从安全到经济都想“突破” ======
日本《读卖新闻》1月6日发表题为《日本应在构建国际秩序上摆脱被动姿态》的社论,文章称当前日本的安全保障环境恶化。“日本以往是在发生危机后才研究对策和制定相关法律,被人揶揄为‘追随美国’。如果采取这种被动的姿态,就不可能维护日本及地区的和平与繁荣。因此,日本应当主动地参与构建安全的国际环境,开展确保国家利益的能动外交。”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刘江永认为,日方对形势的看法,总体上是比较严峻的。
刘江永表示,伴随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日方认为日本的外部经济环境恶化了。亚洲地区的金融风险也正不断增大。
“安倍经济学”为何不再有效?受访专家指出,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经济的全球化程度非常高,其对外投资和贸易占比比很多国家都大。由于空心化严重,日本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在海外,因此经济对外部市场的变化敏感程度高,而经济的内生增长动力弱,导致国内经济政策的效应大打折扣。
日本的目标是,在TPP达成后以及利用2020年举办夏季奥运会的契机,2020年GDP达到600万亿日元(5.1万亿美元)。
2016年日本政治、外交三大看点
第一,2016年7月中旬参议院选举的结果如何?安倍晋三的政治目标是在这次参议院选举中获得大胜。然后,仰仗在众参两院均占有2/3以上的多数,而一举实现任内修改宪法。为达此目的,安倍首先把国民注意力转向经济和民生;其次是缓和同中韩两国的关系,减少国际负面印象;再次是2016年可能继续利用钓鱼岛、东海、南海问题等,炒作“中国威胁论”。日本国内围绕修宪与护宪的斗争将更加激烈。
第二,日本外交在美国大选后将积极加强同美国的同盟关系。安倍首相或将通过日美首脑互访,要求美国新总统表态承诺钓鱼岛适用于日美安全条约第五条,目的是促使美国事实上改变在钓鱼岛领土主权归属问题上不持立场的既定政策,制造有利于日本的所谓“法律依据”。
第三,安倍内阁在2016年“新安保法”实施后,在是否参与打击“伊斯兰国”问题上,不敢轻举妄动。但为满足美国的战略需求和自身目的,日本很可能在南海积极配合美国,参与联合军演、训练与合作。利用台湾岛内政治局势的变化,加强日本同台湾当局的关系,通过在南海、台海牵制中国,意图在东海获得有利态势。重点突破同印度的核能合作,强化日印纽带。
======= 印度:致力实现强国梦 ======
在印方看来,世界大趋势不会改变,但印度切实感受到安全威胁增大,因此对恐怖活动十分敏感;在经济上,印度主观认知非常乐观,认为印度是区域经济的火车头,也是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印度的地位会越来越重要。
莫迪政府上台以来,推行现实主义的内政外交政策,十分注重发展经济,其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可以说都是围绕经济服务的。
内政方面,为了实现印度的强国梦,莫迪政府提出了很多概念,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其最先提出的一个目标就是“印度制造”,即将印度打造成全世界的制造业中心。这也是其所有计划的重中之重。为此,莫迪政府极为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对公路、铁路、房地产等的投资,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除了“印度制造”,政府还推出了“新创印度”。政府宣布为新创公司制定新政策,要促进制造业的创新技术,并提供赋税优惠给那些未上市的小新创公司。新政策的更大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圈。为了应对人口迅速城镇化,政府还提出了修建100座“智能城市”的“智慧印度”计划。此外,莫迪另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和口号是“数字印度”,其目标是,到2019年实现25万个村庄通网络,并将创造超过1亿个就业岗位。
外交方面,莫迪政府保持了印度一贯的大国平衡外交政策,目标主要还是围绕为实现印度的强国梦。被称作“飞人”的莫迪总理频频出访,出访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吸引外资。据统计,2015年莫迪一共进行了26次出访,是世界所有领导人中出访最多的。其出访的国家中重点突出,一是周边邻国,二是中、美、俄、日及欧洲大国。另外,国际多边舞台也频频刮起“莫旋风”。但不论是哪个国家,经济外交都居于重要位置。每到一地,游说外国投资者和当地印侨对印投资都是重要出访内容。
实现印度的“强军梦”。就任总理后,莫迪对印度实施了20多年的“东向政策”作修正,进一步提出“向东行动”政策。专家认为,“向东行动”除了经济上的意义,也表明印度建立军事大国的雄心。
解局 | 印度军备“爆买”的背后
此前美国“商业内幕”网站也有报道,印度计划到2027年花费1500亿美元完成印军现代化。而论及印度如此力度开展军购的原因,有分析人士认为,一方面,印度希望在军事层面压过地缘竞争对手巴基斯坦一头;另一方面,印度不满足于南亚大国地位,希望进一步在整个亚洲乃至国际社会获得更大话语权。
印度总理莫迪上台后,增强了印度在周边和世界大国的外交攻势,频频出访。同时,印度军方从美国、俄罗斯购买大量空军和海军高新技术装备。不过,有分析人士指出,一味“爆买”并不能从根本上强化一个国家的整体军事力量,自身的设计研发能力,经济实力,工业能力以及在国际热点事件中的担当才是评判一国是不是军事强国,是不是世界性大国的主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