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会捐款逐年递增 募资能力资金管理水平待提高
捐款逐年递增,但募资能力和资金管理水平待提高
高校获得社会捐赠靠什么(政策解读·聚焦)
去年迎来110周年校庆的复旦大学,日前收到一笔7亿元的校友捐赠,加之近年来维护和拓展的社会捐款陆续签约,2015年该校签约捐赠金额总计15亿元。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校吸收社会捐款逐年递增的整体状况。据民政部发布的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我国高校吸收社会捐赠总额在1997年仅约为6亿元,到2014年已达399.45亿元。
去年11月,多部委联合发布通知,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引导和激励中央高校吸引社会捐款。这无疑是鼓励高校吸引社会捐款的又一重大利好。那么,高校吸收社会捐款的总体状况如何?具体实施面临哪些问题与挑战?
社会捐赠中教育类捐赠比例提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最近几年社会捐赠中的教育类捐赠比例逐渐提高,2013年为138.89亿元,2014年为399.45亿元。不少高校负责人认为,从国内外经验来看,高校筹资是具有战略全局意义的工作,是“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体现。
当前,高校经费来源包括三个方面:国家专项资金和政府财政支持,国内外合作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收益,社会各界包括校友和友好人士、慈善组织的捐赠。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国拨教育经费却长期不足。因此,扩大教育经费的筹措渠道,形成多元化教育经费来源成为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基本条件。
社会捐赠是高等教育成本有效的分担途径。国际上,无论私立还是公立大学,校友和社会捐赠都决定了高校对学术研究、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投入水平,最终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势能。南开大学发展与筹资工作负责人丁峰表示:“高校接受社会捐赠,有利于社会力量进一步参与高校发展建设。”
“高校根据契约、协议接受捐款,就必须履行承诺,按捐赠者意愿用好每一笔捐款。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接受、使用社会捐赠的过程也是用开放化机制优化学校资源使用效益的过程。”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胡炜举例,2012年,某知名企业向学校捐赠7000万成立馥莉食品研究院,对学生录取、教授聘请等都提出严格要求,促使学校每一笔钱用到实处,让浙江大学食品科学研究朝着高水平、国际化发展。
还有专家指出,高校吸收社会捐赠也是推动感恩教育、深化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
捐赠占高等教育投入比重较小
“目前,我国高校接受社会捐赠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杜育红指出,社会捐赠在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中的比重依然较小。2008年,教育捐赠收入占全国普通高校经费约为0.7%,近几年来也仅在1%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姜耀东介绍,英国高校一般得到的捐赠占教育经费收入的比例达到7%。而这一比率在日本公立高校中高达15%,美国公立、私立高校的则分别为4.7%和14.4%。
我国高校社会捐赠还存在地区差距大、“马太效应”明显的问题。处于东部地区的高校获得社会捐赠的机会多、金额大。中央直属高校接受的捐赠明显比地方高校收入多、来源广。越知名的大学,获得的捐款越多。总的来看,教育捐赠与学校声誉、办学质量、对校友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和社会各界的关系呈正相关。
此外,不少专家认为,培育公众对于社会捐款认知的成熟度、打造高校吸引社会捐赠的文化氛围等都是未来要努力的方向。
资金管理专业化和透明度不够
有专家指出,高校筹资机构“内功不强”是吸收社会捐赠不力的关键因素。“高校吸收社会捐赠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也需要高校自身的积极作为。”有高校负责人分析。
“我国一些高校在捐赠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方面既不专业又不公开,不向捐赠人和社会进行反馈,容易降低捐赠人的热情。”姜耀东指出,美国高校大多成立了专门管理捐赠基金的组织机构,以独立企业的形式运作。这些机构向捐赠人进行长期反馈,接纳、管理、使用、公开等捐赠基金的运营都有专业人员负责,这些管理方式值得借鉴。
长期以来,校友是高校捐赠的主体之一,“校友文化”保证了高校吸收社会捐赠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但多数高校只面向校友筹资,很少对企业等其他组织开展募捐,筹资活动多在国内,尚缺乏国际视野。据了解,近几年国外教育筹资机构纷纷“对外扩张”。例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不仅在东京雇用了兼职筹款人,还在韩国、日本、泰国等地建立校友会,筹资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因此,树立竞争意识,合理安排筹资布局对国内高校筹资机构来说迫在眉睫。
“除了校友捐赠,还要加强对海外和境外的大额募捐工作,这需要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有高校负责人建议,一方面应当积极倡导公益精神,营造社会捐赠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完善捐赠回报激励机制、与捐赠者长效合作机制等内部配套制度,促进社会捐赠的长效发展。对此,专家认为,高校基金应主动推进市场化运作,增加投资收益。赵婀娜 袁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