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艺文观察:“多屏时代”,依然内容为王

首页 > 资讯 > 时评 > 正文

人民日报艺文观察:“多屏时代”,依然内容为王

第三十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花落各家,优秀奖最终颁给了17部电视剧。这个数字背后,是中国电视剧庞大的产业基座,以及创作观念的更迭换代。

两年来,大数据、大IP、“一剧两星”、“现象级”剧目、网络自制剧……热词接连涌现,显示了中国电视剧高涨的创作热情和急遽的产业变化。“飞天奖”以对电视剧文化品格的推崇让人们看到,时代在变,电视剧的形态在变,精品力作最为恒定的标准却始终未曾改变:“内容为王”,依然是“多屏时代”的黄金法则。

——编 者

第三十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的颁奖典礼上,有一个特别的环节。一条长长的传送带,将29位曾荣获“飞天奖”的演员一一送到舞台中央,也将人们的记忆送往时间之河。每一位演员代表一部电视剧作品,每一部电视剧见证了无数中国人曾经共同拥有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记忆。正是千家万户的小小荧屏,拼出了一个时代的集体审美。

本届“飞天奖”依然体现时代和观众的共同选择。在200部、7534集参评剧目中,106部剧目进入终评,48部入围提名荣誉作品。最终,《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平凡的世界》《父母爱情》《北平无战事》《琅琊榜》等17部电视剧获得优秀电视剧奖。

为什么是这些剧目入选和得奖?它们有哪些共性?这个行业有着怎样的坚持又酝酿着怎样的变化?

  互联网时代的“说书人”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内地网民数量达到6.88亿,占总人口数的50.3%。而在2015年的《网络视频用户调研》中,用户在电视上收看的占13.9%,通过网络收看的占36.6%。

互联网,正不可避免地将“触角”深入影视行业。其影响力不仅仅局限在播出渠道这样的表层,甚至正在改造着电视剧的内容。

本届“飞天奖”的入围乃至获奖电视剧中,很多剧目具有“互联网气质”。一方面,一些剧目改编自IP,甚至是网络IP。比如,《琅琊榜》就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被冠以“起点中文网镇频之作”“九界文学网最热点击”的称号。《平凡的世界》《红高粱》《伪装者》《十月围城》等也均由IP改编而来。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小说家乃至网络作家加入编剧行业。比如,《父母爱情》为军旅作家刘静的首部编剧作品,《琅琊榜》编剧为网络小说原著的作者海宴。

从制作上看,越来越多的剧目向青年观众倾斜,具有偶像化、喜剧化、时尚化的特色,注重剧目与观众的互动性。《北平无战事》里的方孟敖、梁经伦,《琅琊榜》里的梅长苏、靖王,《伪装者》里的“三兄弟”等主要人物,从演员的选择到形象性格的塑造,都有偶像化的特点。反映教育问题的《虎妈猫爸》、记录普通中国家庭变迁的《父母爱情》、聚焦养老问题的《嘿,老头!》、“国安”题材的《于无声处》等,都或多或少地加入了喜剧元素,使之更接地气更有观众缘。整体上看,剧目的服装、化妆、道具也更突出时尚气息。

“互联网时代”的这些电视剧,却不约而同地具有一个共性——牢牢扎根在深邃的历史和火热的现实中,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剧目寄托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情怀。《湄公河大案》对正义的张扬,《老有所依》对现实的反思,《马向阳下乡记》对理想的呼唤,触及了现实主义的深度;对教育、医疗、法律、养老、家庭伦理的凝视,反映了现实主义所应具有的锐度。

因为承载了丰富的悲欢离合,电视剧仿佛一块完整表达当下社会生活的最大“屏幕”,一个搜集了中国社会、中国生活、中国文化无数故事的“说书人”,它演绎着、讲述着我们时代的所思、所念、所忧。

  在意义与意思间“走钢丝”

任何文艺创作都是意义的聚合,是价值观的表达。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文艺样式依然不能例外。

回溯过去30年那些曾经感动过我们的电视剧,从《渴望》《红楼梦》《围城》到《我爱我家》《北京人在纽约》《汉武大帝》《潜伏》《黎明之前》……便会发现电视剧同样可以寄予思想、赋予价值、生产意义。电视剧的外壳虽然是娱乐的、通俗的,但其内容足以包容世俗的狂欢、现实的深刻、人性的温情、历史的敬意。

受到本届“飞天奖”肯定的剧目,便在“有意思”与“有意义”之间找到了平衡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如《毛泽东》《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等,以丰富的历史细节和人性温度,回答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这样选择。抗战题材电视剧如《东北抗日联军》《太行山上》,以鲜活的人物和动人的情节,唤起今天观众对烽火岁月中不屈精神的敬意。围绕《琅琊榜》《伪装者》《平凡的世界》等剧的热烈追捧与讨论,乃至成为一段时间的公共文化话题,也是因为剧中洋溢的理想主义情怀、为改变个人乃至家国命运的抗争,投合并激励了当代中国观众。还有一些具有创新开拓意识的电视剧,如《北平无战事》,在思想的表达深度、人物的生动鲜活、情节的扣人心弦方面成为一个业界可供研究和借鉴的样本。

我们应该看到,放在中国电视剧年产1.5万集的总量来看,具有相当艺术和文化水准、能兼顾“意义”与“意思”的剧目仍然太少。电视剧面向大量的普通观众,本身具有文化属性和商业属性,这意味着其创作者、生产者必须在深刻性、批判性、百姓认同和资本运作之间“走钢丝”,寻求创作者和观众、产业诉求和文化表达之间的最大公约数。这是相互的制约,也是相互的责任。

  内容为王的“黄金法则”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电视剧大国。在产业快速发展中,电视剧的产量、播出量和质量如何保持均衡状态,是行业必须直面的考验。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统计,2013年,全年电视剧产量约为1.5万集,比2012年下降了2000集,为最近13年来的首次负增长,被认为是一种“理性调整”;2014年,全年电视剧产量为429部15983集,基本保持稳定的趋势。

当前,电视剧产业已出现三足鼎立的格局:一是传统电视剧,以电视台这一播出平台为主舞台;二是多屏剧,在电视频道和互联网上同时受到欢迎;三是网络自制剧,由于制作品质和尺度问题,只能在网上播出。中国电视剧已经从单屏时代走进了多屏时代,结构的多元带来审美的多元,但什么才是优秀剧目恒定不变的标准?

内容,始终是决定剧目生命力、影响力的根本。这17部电视剧最终留在“飞天奖”的历史名单上和观众口碑里,正是因为其过硬的内容。

网络剧经历了泥沙俱下、大浪淘沙的过程,最终还会回归内容。以走在行业前端、依靠大数据制作《纸牌屋》出名的Netflix为参照,其所作的网络建设、渠道建设和平台建设最后都指向承载“内容”这一个核心要务。对年轻而又快速膨胀的中国网络剧而言,其规矩、边界和尺度都尚在摸索中,但单纯依靠市场的自觉很难完成这个过程,政策、评论乃至评奖需要为其发挥引导作用。

未来的几年,电视剧行业内外注定依然是风云涌动。大数据、大IP、“互联网+”、“一剧两星”、“现象级”大剧、网络自制剧等一浪高过一浪,电视剧早已超越一块荧屏的价值,而成为汇聚各种思想、各种力量,涵盖资本、内容、表达和技术的试验田,这也将是中国从电视剧生产大国和收视大国成长为产业强国的重要阶段。每一次评奖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只是提供了一次次反思的机会,中国电视剧行业的航行需要的还是每一个渡海人的高瞻远瞩和乘风破浪的决心。

制图:蔡华伟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