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工程兼顾国防:增滚装码头 升级边防公路
无防,则无城亦无港
——广西防城港市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闻调查
因防而城,因港而兴。
站在广西防城港市北仑河入海口极目远眺,街衢高楼林立、万吨巨轮穿梭往来,这个正在向国际性商贸大港阔步迈进的新兴城市发展令人振奋,但重重撞击记者心头的,却是许多防城港人时常提及的一句话: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防城港之所以得名,就因为它是名副其实的海防之城、边防之城,无防,则无城亦无港。
1、一个以军事斗争为发轫而兴建的沿边沿海城市,不能等到“狼”来了才想起防——
“观念落后比枪炮生锈更可怕。不融合不行,融合慢了也不行”
前些年,随着防城港市正式启动“以港立市”战略,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相继紧锣密鼓上马,港口商贸和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然而,就在一片向好的光明前景中,市领导却敏锐地看到了隐藏于繁荣背后的安全隐忧。
2012年初,北部湾投资公司绘制了一份东兴市西城区互市贸易区规划图。按照该规划,某边防连的巡逻路要为边贸“让路”。接到这份报告,市领导心情沉重:长期的和平环境与和谐的边境态势,让有些人本该绷紧的国防之弦渐渐松懈下来。
而没多久,一份地方重大项目建设是否要满足国防需求的问卷调查报告,更令市领导辗转反侧。调查结果显示:有23%的人认为国防需求是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关系不大;有38%的人认为和平年代还是要以地方经济建设为主,驻军部队要服从驻地经济建设大局,该让路的要让路,等等。
“国防建设不能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甚至远远滞后,无异于是在透支明天、断送未来!”议军会上,市委书记金湘军的话语振聋发聩。他语重心长的告诫,也勾起了与会人员对防城港市发轫往事的段段回忆。
上个世纪60年代末,中央决定开辟援越抗美海上隐蔽运输航线,在防城港建设了一个战备港口。援越物资开始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出,在海上形成了一条后来被称为“海上胡志明小道”的水上运输线。战争结束,防城港市经过几轮大规模建设,不仅发展成我国西部第一大港、大西南出海主通道,还成为“中国对接东盟的桥头堡”。
“观念落后比枪炮生锈更可怕。作为一个以军事斗争为发轫而兴建的沿边沿海城市,不能真等到‘狼’来了,才想起防。历史一再证明:不融合不行,融合慢了也不行。”品读防城港市曲折而充满硝烟的发展史,市领导更是从中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必须将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这一优良传统代代传承下去。
作为一个东连东盟,南临南海,西处西部大开发区,北接北部湾的新兴城市,防城港市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特别是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这一具有突破性、长期性的战略,更让防城港市成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第一驿站”和海上丝绸之路最南的“埠头”。
战略地位如此重要,发展机遇前所未有。目光越过陆地、越过大海,市领导思路愈发清晰明了:只有把国防需求纳入城市重大项目建设规划中,才是防城港这座名副其实的边防之城海防之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
“我们决不做顾此失彼的短视人,也决不干自毁长城的糊涂事。”在防城港市市委大楼前,市委书记金湘军说了这样一番话:“时代的需要和特殊的战略位置,一定会让我们这个因战争而写下荣耀的港口,再次谱写出军民深度融合的崭新篇章。”
2、投资赚钱与保家卫国,一个是过好日子,一个是过安稳日子,没有安稳,哪有好日子——
“富国和强军,如车之两轮、鹏之双翼,缺一不可”
那年,防城港市规划从防城区通往东兴市的城际高速公路,考虑到有驻军部队驻守在高速公路必经的镇上,提议在镇上增建一个出口。论证时,有人提出反对意见:高速公路建设资金本就紧张,增开一个出口,要增加不菲的投入,这笔钱从哪里出?
市领导顶住压力,从市政建设专项经费中拨出专款填补了这一缺口。高速公路建成后,部队机动能力实现大幅提升。2014年7月,超强台风“威马逊”正面袭击防城港市,驻军部队闻令而动,迅速驰援灾区,由于反应快捷,赶在台风到来之前抢运物资500多吨,成功挽回经济损失近1亿元。
眼前发生的事实,让市领导更加坚信:富国和强军,如车之两轮、鹏之双翼,缺一不可。在重大项目建设中满足军事需求,不仅国防建设受益,而且社会经济建设也跟着受益。这些年,大凡涉及国防建设需要的经费,市里总是不遗余力地支持。
驱车穿行于防城港市内,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这座新兴滨海城市的交通建设中国防功能凸显:铁路、公路、水路与城市内部交通紧密结合,统一在城市群体系范围内,形成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确保了城市战时交通具有此断彼通的生存能力。
去年,防城港市筹划扩建港口码头,决定新建一个滚装码头。据相关部门核算,建设滚装码头需要追加上千万元的经费预算,且投资回报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的港口企业,一开始并不愿意领受这一承建任务。
为推动这一工程落实,市领导郑重地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投资赚钱与保家卫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一个是过好日子,一个是过安稳日子,没有安稳,哪有好日子?这一问,字字千钧。
“在涉军项目建设面前,没有所谓的市场经济成本论,要说代价,国防建设发展失利的代价是谁都无法承受的,我们绝不能因今天的目光短视而把未来的忧患留给子孙后代。”论证会上,市长何朝建的话掷地有声。不久,滚装码头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了论证立项。
既精打细算算好“经济账”,又务实高效算好“国防账”。近年来防城港市合理调剂各种建设资金,科学安排建设项目,还发动社会团体和民营企业捐款捐物,既满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国防需求开支,又确保地方工程建设不误工期,先后在公路、水利、通信等大项工程建设中投入建设资金,丰富和拓展了25项重大工程的军事功能。
防城港军分区司令员黄春林感慨地说:“防城港市在重大项目建设中统筹兼顾国防需求,舍得投入,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为确保边海防稳固创造了更加方便的条件,为加强部队战斗力建设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平台。”
3、军地联动携手,打破行业壁垒,既能整合各种有利资源,又能实现建设效益最大化——
“只有打破利益藩篱,才能融得顺畅,合出高效”
2015年年初,防城港市计划整修东兴至峒中的沿边公路。这条道路主要用于边民出行和货物运输,市交通局原计划只对道路进行平整和硬化。
征求意见时,参加论证的防城港军分区领导提出:这条沿边公路除了服务边民外,还承载着保障边防部队巡逻的功能,近年来部队配发了一批新型巡逻车,简单平整道路虽然完全可以满足民用功能,但已无法满足边防部队巡逻机动的需要。最终,市交通局采纳部队的意见,依据部队运输装备战技性能,将计划建设的三级公路标准提高为二级标准。
启动重大项目建设,防城港市都坚持征求驻军部队意见,邀请部队指挥员和军事专家共同参与论证,把军事需求及时纳入施工方案,保证军地双方都受益。他们通过军地联席会议、需求提报、协调对联等方式,进行广泛沟通协调。市长何朝建说:“涉军工程建设是事关国家安全的大事业,只有军地联动携手,打破行业壁垒,相互提供便利条件,才能实现建设效益最大化。”
“只有打破利益藩篱,才能融得顺畅,合出高效。”防城港市建立重大建设规划和项目军地联审制度,从规划、设计、立项、验收等各个环节开展军地联审;严格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制度、双向述职制度,督促军地领导共同履职尽责;制定督察考评办法,把军民融合建设纳入依法行政范畴,加大国防法规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把军民融合建设与经济社会工作同步部署、同步检查、同步落实。
政策和资源是“对接”的重头。从顶层设计开始,军地双方着手谋篇布局,按照“党委统揽、政府主导、军地联动”的原则,成立军民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出台《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实施意见》,并把军民融合发展纳入整体规划、财政预算、政绩考核、定期督察、定期考评。
2011年,军分区被上级赋予边海防信息化建设试点任务,列装了一批信息化装备。当时,适逢防城港市启动新一轮市政信息化建设,市委、市政府及时协调市科技局、电信局和财政局等相关部门与部队组成项目建设攻关组,及时将部队的这一项目纳入地方科技发展体系。通过共用地方通信光缆,共享其他科技设备资源,帮助部队高效建成了边海防信息化智能管控系统。
同时,项目攻关组接连攻克了多个技术难题,在确保军事安全的情况下,整合军队指挥专网、国防动员网、地方综合信息网等网络资源,构建起“一平台、三网、八系统”的军警民信息化边海防联防联控体系,纵向贯通边防营连、哨所,横向覆盖武警、公安、外事、海关等16家联防单位,使各个边海防管理职能部门的网络信息实现无缝对接,大大提高了边海防管控的效能。
一些重大项目建设虽然同时具备军民通用功能,但建设标准却不一。为使各种建设符合战备要求,防城港市明确规定,涉军工程建设必须请部队专家把关验收,特别是桥梁、隧道和战备码头等重点交通战备工程建设,他们参照国际交通战备工程建设标准确定技术参数,定期跟踪检测和监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全部符合军事战备需求。
4、在重大项目建设中满足军事需求,不是一个时期、一届班子的短期行为,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一任连一任,任任负责任,才能保证这项工作长盛不衰”
在探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过程中,防城港市始终坚持“三个不变”:不管干部队伍如何调整,承担的国防义务始终不变;不管示范区怎么运营,一切服从军事需求的原则不变;不管区内企业经济效益如何,军事任务保障的特殊性和指令性地位不变。
调查中发现,防城港市在重大项目中满足国防需求,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期行为。“只有一任连一任,任任负责任,才能保证这项工作长盛不衰。”军分区政委蔡高才介绍说,防城港市建立军地定期协调沟通制度,驻军部队在战斗力建设中遇有需要地方支持的保障项目,可及时向地方政府提出需求;地方每次规划重大项目建设,都及时向部队通报,听取部队意见。
军分区机关坐落在防城区市郊的一个山坳里,进出不便。这些年,为将军分区机关整体搬迁到地理条件好、便于机动的地段,市政府先后为部队提供5个地点,但因各种原因最后都搁了浅。去年市里规划西湾新城建设,决定在地势条件优越、交通方便的西湾新城划拨土地作为军分区发展和训练场用地,使这一难题得到根本解决。
在军民携手强力助推下,以融合促转变,破解制约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难题,已经成为防城港市的自觉行动。
站在防城港市北仑河入海口回眸,一串串标志着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成果,令人振奋不已——
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实现信息化建设、交通、水利工程建设的深度融合,在海洋观测预报等多方面,建立了常态化、制度化的联合保障机制。
国防教育深度嵌入。县以上党委、政府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全面实行“三个纳入”,即:把国防理论纳入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把国防教育纳入各级党校和公务员培训内容,把国防素质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提拔任用考核内容;全市13处国防教育基地全部对外开放;军警民建立联防联控联建机制,打造出16支控边力量。
建立人才交流培养机制。防城港市组织部门制定“三优先”原则:凡是提拔任用干部,优先从转业的军队后备干部中选拔;推荐使用干部,优先从转业的军队后备干部中考虑;拟定选拔任用干部,优先听取相关部队对转业的军队后备干部的情况汇报……
国家发展无穷期,国防建设无终点。防城港市在重大项目建设中满足军事需求,伴随着这座城市的成长不断完善,使这座年轻的滨海城市的高楼大厦中拥有了并不为外人所知道的“钢筋铁骨”。然而,谈起这些琳琅满目的成果,防城港人并没有感到满足。
2014年,防城港市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军地领导代表广西参加全国双拥工作座谈会,受到习主席亲切接见。获得巨大荣誉,他们心里念念不忘的仍然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御敌于海防时留下的悲壮与苦难——“一寸海滩一寸血,大风起处英魂飞。”(记者 韩国贤 陈典宏 特约记者 罗文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