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舰一系统世界一流新潜艇技术世界首创

首页 > 资讯 > 军事 > 正文

中国军舰一系统世界一流新潜艇技术世界首创

原标题:中国军舰一系统世界一流 新潜艇技术世界首创

近日,一组中国海军、中国海警新锐装备猛照在网络上曝光

跟跑 齐步 大超越

记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院士科研创新团队

1月8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领衔的科研创新团队,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

科技日报记者走近这个团队发现,年轻,是他们的活力,平均年龄35岁;创新,是他们的特色,始终坚守在世界电气工程领域的最前沿,一次次创造着“中国奇迹”。

30年的跨越:从跟跑到领跑

走进海军工程大学电力电子研究所一楼,仿若进入了舰艇电机的展览大厅。创新团队成员刘德志教授介绍,目前我国海军舰艇的发供电系统,全部由团队自主研制,其水平已经达到世界一流。

“做科研就要静心二三十年,做出世界领先的成果!”时间回到上世纪80年代,在团队奠基人张盖凡教授的带领下,由马伟明、刘德志5人课题组,在一间由洗脸间改造的简陋实验室里开始电机领域攻关。1800多个日夜的拆装调试、观察测量、记录分析,在对数十万组数据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带稳定绕组的多相整流发电机,从根本上解决了“固有振荡”的世界难题,荣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研制多相电机的同时,他们发现新一代潜艇急需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效率高的交直流电源,马伟明打破思维定势,提出用一台电机同时发出交流、直流两种电的设想。经过10年艰苦攻关,终于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交直流发电机系统,中国潜艇真正拥有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心”!2010年,再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接力攻关,步步跨越。他们马不停蹄,集中力量,向第三代集成化发电系统发起全面冲击。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0年过去了,这个团队成功实现了从集成创新到自主原始创新的重大跨越,从“跟跑者”一跃成为“领跑者”。

要做强国强军的大梦

马伟明科研创新团队“疯”“癫”“痴”的工作状态和执着态度,从骨子里透出的是清一色的血性担当。

据团队成员鲁军勇回忆,有一次,马伟明在从试验现场急切赶回办公室的路上遭遇车祸,造成颈椎受伤。医生给他打上钢筋塑料颈套,反复强调要好好休息,否则就可能留下终生残疾。谁料第二天,马伟明戴着钢筋塑料颈套,让团队成员推着参加一个重要的现场会议。

团队成员汪光森由于长期劳累,出现股骨头炎症,因为没时间及时治疗,发展到股骨头部分坏死、关节腔体严重化脓。当时某项目正处在重大试验的紧要关头,他高烧39℃多,依然拄着双拐坚持在一线,直到马院士强行派人把他送进医院。

外人不解其中滋味,但在他们每个人看来都非常值得,因为他们在为国家为军队干事圆梦。他们觉得,只有将个人和集体追求的价值融入国家和民族的梦想,才能最大程度汇聚军内外最优资源,组成“国家队”集智攻关,影响和带动更多科研生产力量。

创新沃土成就“小马当家”

马伟明领衔的创新团队近90%干部拥有博士学位,平均年龄仅35岁,形成人才梯次配备、接力创新的强大阵势。

2002年,团队承担新型高速异步电机研制任务,只有24岁的研究生王东被委以重任,执掌主设计师的帅旗。经过10年奋斗,这项重大研究取得圆满成功。如今王东已成为研究所集成化发电方向的首席专家,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还被遴选为全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学科领军人才培养对象。

电力系统方向学术带头人付立军,加入团队之前已经是武汉大学副教授、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他感到在这里能为国防做大事业、成就大梦想,毅然携笔从戎。主攻某项目的汪光森,入伍前是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1993年就开始享受10万年薪,但他舍弃优厚待遇和安逸生活,强烈要求加入这个团队……

科研人才和科研成果产生“共生效应”,不断传播着“勇于担当、敢于超越”的团队文化精神。经过30多年的传承和光大,这种最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已经融入每一个成员的血脉,成为每一个重大成果的基因分子。(本报记者 唐先武 通讯员 熊 峰)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