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基层反腐将强势推进 既要下猛药也要治病根
“蝇贪”泛滥,其害如“虎”。
3年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随后掀起的反腐风暴验证了中央反腐败的决心,不少“老虎”落马,更有大量“蝇贪”落网。2015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80516起,处理91550人,其中,村(居)干部占被查人员比例超半数。一些基层党员干部相互勾结的情形并不鲜见,窝案串案多发。
正因如此,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对基层贪腐以及执法不公等问题,要认真纠正和严肃查处,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让群众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有反腐专家认为,2016年,一场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强势基层反腐格局即将形成。
“蝇蚁”贪腐不容小觑
通过对2015年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7次集中通报的“群众身边‘四风’和腐败问题”数据进行梳理,可以发现,自2015年7月6日首次通报以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监督举报曝光专区共通报问题979起,点名道姓通报1355人,其中527人被移送司法机关。
综合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查处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的统计数据,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20日,各地在省一级纪委官方网站通报问题13436起,点名道姓曝光19838人。
在这些看似单调、简单的数字背后,却隐藏着诸多反腐线索——谁在犯?如何贪?有多凶?
根据媒体此前的大数据分析,在2015年7月至12月,860起被中纪委通报的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中,涉及人员超过1040人。这其中,处级干部20多人,科级和科级以下干部390余人,村干部超过630人。群众身边的“蝇贪”“蚁贪”,暴露出的98%都是乡科级和更为基层的干部。
贪之人找到了,那如何贪?
此类“蝇贪”看似手握微权,但由于手握实权,有能力扼住企业的咽喉,吃拿卡要甚至公然索贿贪腐便也“理所当然”起来。
记者梳理发现,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主要围绕国家下拨给单位或集体的津补贴、单位或集体资金、群众原有财物和应拨付给群众的津补贴。这其中涉及农业生产、住房改造、救灾防灾、污染改善、国家优抚多个方面,具体项目超过26个。
根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通报信息,2015年7月至12月,涉及国家下拨专项资金和津补贴问题多达337起,涉及单位或集体资金的有232起。应拨付到群众个人的资金和津补贴,被“动手脚”的多达291起,而一些群众的低保金,涉及孤儿、老人、残疾人的安置和管理资金也难逃“毒手”。
“蝇贪”如何将这些“唐僧肉”收入囊中?就公布的问题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四种形式:违规使用、挪用各类资金、违规发放津补贴;行贿、受贿、主动索贿;虚报、冒领、骗取、套取各类专项资金和津贴、补贴;贪污、侵占、克扣各类专项项目资金和津补贴。
经统计,贪污、侵占、克扣各类项目资金和津补贴以及行贿、受贿、主动索贿居多,分别达到252起和230起。其次是针对各类项目资金和津补贴的虚报、冒领、骗取、套取,多达205起。此外,违规使用、挪用各类资金、违规发放津补贴的情况达173起。
虽用“蝇”“蚁”之类形容此类贪腐,但其贪心却可吞象。
上述被通报问题涉及金额已超过12.4亿元。其中案值最大的是,北京市2015年8月通报的一镇农业服务中心原主任受贿、挪用公款的问题。这名干部擅自动用中心代管的村级资金进行投资理财,总投资额达8.21亿元。
既要下猛药也要治病根
“蝇贪”的危害不容小觑,群轻折轴,积羽沉舟。
“通过2015年的努力,基层公务员生活作风、工作作风、为人民服务的态度都有了很大转变,这是需要肯定的。可以说,除了个别‘蝇蚁’仍胆大妄为外,基层不敢腐的氛围已经形成。”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向记者分析说,但基层腐败的影响远远大于“老虎”的影响,“因为‘老虎’不在身边,而‘苍蝇’却和群众生活在一起,我国有70%的人生活在县域社会,对于基层良好政治生态而言,惩治基层腐败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能够让老百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权威”。
“目前,基层干部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一些基层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差,在分管领域哪怕是很小的角色也想方设法为自己牟利,尽管谋取好处数量不大、分量不重,但是在群众当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竹立家说,其次是在基层尤其是村镇一级,家族治理、村霸现象严重,对村公共资源任意分配、对下拨的款项挪用私吞等现象时有发生。
“对基层贪腐的治理直接关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果基层干部不作为、懒作为,目标会很难实现。同时,基层腐败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民心稳社会稳,我们要建立和谐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基层是关键。从方方面面来看,基层治理刻不容缓。”竹立家说。
找准病因才能药到病除。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杨小军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造成基层腐败的原因主要有:没有充分的人力物力进行全覆盖监管;工作繁杂琐碎,问题隐蔽性强;人际关系复杂,造成很多问题难以发现和及时刨根究底。治理基层腐败其实就是把脉问题,把准了脉就能辨证施治。
也正因如此,治理基层腐败仍面临诸多难点。
“首先是基层干部素质不高,守纪律遵规矩的意识差。其次是基层的监督比较弱,比如拿一个乡党委和乡政府进行剖析,它远离了县、市、省和中央,乡里面有一个负责纪检的部门,但是力量很弱,而且在乡的环境里,基本上就是被乡的领导给裹挟了,有时候甚至相互抱团,所以缺乏有效监督。”杨小军分析说,第三是基层政务和财务的公开程度很差,“一般属于愿意公开就公开的状态,而且公开的也大多是成绩,而不去公开运行程序等。我在基层调研发现,他们的墙报上说的都是成绩,成为表彰墙,离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的真谛相差甚远”。
打通监督“最后一公里”
从白吃两个苹果被诫勉谈话,到偷拿群众100元慰问金受处理,近年来,针对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中央一再释放出“越往后执纪越严,越往后反腐越紧”的强烈信号。
“治理基层贪腐,惩治这一手必须紧抓不放。只有利剑高悬,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才能遏制腐败滋生蔓延的势头。同时,治理基层贪腐,既要下猛药,也要治病根。”在竹立家看来,创新体制机制、扎牢制度“笼子”,管住“微权力”是关键所在。权力不论大小,只要不受制约和监督,都可能被滥用。针对“微腐败”的特点,要对症下药,在信息透明、流程监管、强化监督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在征地拆迁、惠民资金、工程建设等高风险领域加大治理力度,落实好“两个责任”,从而不断净化基层政治生态,让权力健康运行,让干部干净干事。
此外,杨小军建议,治理基层腐败首先要加强制度的执行力,“比如财务政务党务公开方面都有很不错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些制度总是执行一半、保留一半,解决这个问题,不能靠建章立制,而是需要提高执行力”。
不可否认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意识不断增强,正风肃纪成效明显,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然而,在一些地方,责任传导仍不到位,损害群众利益问题依然得不到有效解决,形象地说就是“上面九级风浪,下面纹丝不动”。
“特别是县及以下基层党组织责任虚抓空转问题较突出,这也是导致一些地方损害群众利益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的重要原因。”中央纪委委员,山东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李法泉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直言基层问题时说,有的嘴上喊得响、落实行动少;有的认为群众身边的问题是小问题,思想上不重视,查处不积极;有的受人情干扰,碍于人情面子,执纪偏宽偏软,等等。
参会的中央纪委委员,贵州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宋璇涛同样认为,解决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必须打通责任落实“最后一公里”,让县乡党委真正承担好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唯有如此,才能让案件查办更有力度,监督监管更加到位。
对此,杨小军也表示,在基层真正能够起到监督作用的还是上级机关的监督,而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会出现效率递减的边际效应。“如何强化上级对基层监督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比如我们对乡对镇的监督是不是应该搞垂直监督而不是由地方负责,是否应该由另外一支队伍去监督,和地方不要捆绑在一起,在加强上级对下级监督的同时,保持独立性”。
“随着推进互联网信息技术步伐的加快,执纪部门要公布举报电话和邮箱,让群众上线参与更多的事务处理,规范工作流程,让腐败分子无处藏身。”杨小军建议。
制度是治本之策。解决基层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不仅要有动真碰硬的态度、严惩不贷的手段,还要建立起切实管用的长效机制,不断加强机制制度创新。
围绕落实责任,竹立家建议,要健全落实“两个责任”专题报告、述责述廉、检查考核、社会评价、通报制度,完善约谈、函询、诫勉谈话、公开曝光机制,细化工作支撑,把压力和责任传导延伸至乡镇一级;坚持“一案双查”“责任倒查”等制度,督促主责部门加强日常监督管理,让失责必问成为常态。(本报记者 赵丽 本报实习生 王坤 制图/高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