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尖兵1个月练硬功:手测温度误差不大于0.3度
灵魂的红色坐标永不偏移
授课背景
对于从战争年代浴血奋战一路走来的人民军队来说,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是一笔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怎样引导党员骨干把赓续血脉当作己任,并带动官兵不断继承发扬优良传统,是各级党组织着力研究的课题。陆军第20集团军某团每当新兵下连、老兵退伍、执行重大任务时,团党委都会组织全体党员到团史馆过一次党日、上一次党课,一起忆往思今,在增进对红色基因的历史认知和情感认同中,把强大的党性力量注入血脉、融入灵魂,激发当先锋做模范的动力。
前不久,在部队开展冬季野营拉练前,该团党委书记张宏星给大家上了一堂党课,下面是这堂党课的内容摘登。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一支部队有一支部队的优良传统。在革命历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优良传统,是一支军队得以延续的魂,得以成长的根。
回顾往昔,岁月峥嵘,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张张陌生而又熟悉的面孔,汇聚成一股绵延无尽的钢铁洪流。在前进的征程中,有的牺牲倒下,再也没有醒来,甚至没有留下名字;有的历尽千辛万苦,踏遍千山万水,渐渐地走进历史。斯人已去,精神不朽。光荣传统经过一代代赓续,逐渐积淀出我团的精神丰碑——“精忠向党、精确打击、精于实干”。
“为了理想信仰,不惜慷慨赴死。”革命年代,这不仅是口号,更是英雄前辈用鲜血和生命诠释的信念决心。在白色恐怖最严峻的时刻,红军大旗在闽东高高擎起,这是我们这支英雄部队的前身。中央红军长征后,南方苏区相继沦陷,闽东革命武装面临10余万敌军的疯狂清剿,在缺医少药、缺吃少穿,就算人员最少只剩下不到200人的情况下,仍铁心向党、浴血奋战,一直坚持到全国解放,创造了“闽东红旗二十年不倒”的奇迹。
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比拼两种手段——物质和精神。有时候后一种更重要。”这句至理名言在我团赴朝作战中得到了很好印证。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后,敌军企图切断我北移休整的志愿军总部和主力退路。我团所在师在没有设防阵地的情况下,就地展开防御,在华川湖西侧与敌激战13个昼夜,顶住了敌人疯狂进攻,为北移部队赢得了时间。战斗中,我团四连作战英勇,荣立集体二等功,被授予“炮兵模范”荣誉锦旗。同时,我部在这场战役中还创下了敌我伤亡12比1的辉煌战绩。战后,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称赞我部说:“这个部队能打硬仗、恶仗,能突击又顾全大局,是一支作风很硬的好部队。”华川阻击战,也被列为志愿军战史上的经典战例之一。
是什么,赋予我们这支英雄部队一往无前的力量?一位集团军领导曾总结说:“光荣传统中凝聚的党性之辉是这支部队的灵魂。”听党指挥、爱党信党的红色坐标永不偏移,在一茬茬党员骨干身上转化为能打胜仗的动力,成为朴素自觉的行为。
继承好传统,才有好样子。大家不难发现,团队不管执行什么任务,最危险的地方、最关键的时刻,最先见到的身影一定是共产党员。长江抗洪大堤上,第一个跳下去堵决口堵管涌的是党员;汶川抗震救灾时,冒着余震第一个钻进废墟救人的是党员,穿越“死亡大峡谷”时走在前边探路的是党员;历次重大军事演习中,带头冲锋陷阵的还是党员。
我团六连原指导员李意政老家就在四川北川。汶川地震前一天,他正准备回家参加姐姐的婚礼。地震袭来,一家人音讯全无。此时,部队接到出征命令,李意政义无反顾随部队出征。进入灾区后,他才得到家里消息:姐姐、叔叔遇难,母亲等3名亲人重伤。他把对亲人的思念压在心底,不顾安危地冲锋救人。虽然救灾点离家只有几十公里,但他没有回过一次家,而是率领连队先后救出被困群众236人。他说,“挽救更多群众的生命,就是对亲人的最好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