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洋科学调查取得长足进展 航程超百万海里
中国大洋科学调查取得长足进展
已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开展了30多个航次、100多万海里航程的科学调查
走向大洋、探索深海是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共同梦想。近年来,中国大洋科学调查在资源调查、环境保护、技术发展、装备能力建设、参与国际事务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展。
大洋航次调查是开展一切大洋工作的基石。据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介绍,截至2015年,中国已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国际海域,组织开展了30多个航次的大洋科学调查,其中包括3个环球航次,航程100多万海里。
大洋调查内容包括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硫化物、富钴结壳、深海生物基因、深海环境保护等多方面。中国大洋协会先后获得3块国际海底勘探矿区,分别为:位于东北太平洋的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勘探矿区、位于西南印度洋的1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硫化物勘探矿区和位于西北太平洋的3000平方公里海山区富钴结壳勘探矿区。
随着深海探索能力的提升,中国深海装备也渐成体系,以“蛟龙”号、“海龙”号和“潜龙一号”组成的“三龙”体系,成为中国大洋科学调查的“新利器”。
2012年6月,“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洋深处开展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的能力。中国自主研制的“海龙”号3500米深海观测和取样型无人缆控潜水器、“潜龙一号”6000米无人无缆潜水器等实用型深海装备,已在多个大洋调查航次中成功应用。
中国自主研制的电磁法拖曳系统、中深钻、6000米声学深拖系统、4500米级深海资源自主勘查系统等深海装备,也在大洋调查的实践中“大展身手”。
2015年,在中国大洋调查中,最新研制的“进取者”号中深孔岩心取样钻机在西南印度洋的龙旂热液区,成功采集到岩芯样品,获得热液区岩芯序列,为今后进一步勘探提供了重要手段。
目前,中国科研人员通过大洋调查,已在快速、慢速和超慢速扩张的洋中脊,共发现了30多处热液区及热液异常区,使中国的国际海底硫化物调查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并有效带动了相关深海科学的研究和技术发展。
印度洋海底的中国名字
据新华社“决心”号1月14日电 (记者张建松)中国于2010年正式开展国际海底地理实体命名工作,中国大洋协会确定了以《诗经》为主、以中国历史人物为辅的海底命名体系。在国家海洋局2015年最新公布的124个海底地理实体名称中,给印度洋海底起了15个中国名字。
“既和且平,依我磬声”是《诗经·商颂·那》中描述宗庙祭祀舞曲的诗句。用中国古代玉石制作的乐器“玉磬”来命名的一座海山,就位于西北印度洋中脊。西北印度洋中脊有一系列用中国古代乐器命名的海山。“排箫海山”出自《诗经·商颂·那》“鞉鼓渊渊,嘒嘒管声”,意思是拨浪鼓儿响咚咚,箫管声声多清亮。“庸鼓海山”“万舞海山”均出自《诗经·商颂·那》。
“烈祖海山”出自《诗经·商颂·那》“奏鼓简简,衎我烈祖”,意为鼓儿敲起咚咚响,娱乐先祖心欢畅。此外还有“温恭海山”,出自《诗经·商颂·那》“温恭朝夕,执事有恪”。
在西北印度洋中脊,有一处俯看形似卧蚕的“卧蚕海脊”。西北印度洋有一处以燕子命名的“玄鸟海脊”,出自《诗经·商颂·玄鸟》。
目前“决心”号所在的西南印度洋海域,海水覆盖的西南印度洋中脊也有中国名字。“崇牙海脊”出自《诗经·周颂·有瞽》。
“骏惠海山”出自《诗经·周颂·维天之命》。“天成海山”出自《诗经·周颂·昊天有成命》“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
中国在西北印度洋中脊发现的一系列断裂带中,有以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李四光命名的“李四光断裂带”,有以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命名的“徐霞客断裂带”,还有以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命名的“郦道元断裂带”。
(记者张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