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创新是实体书店最好的自救
书店面临的困境,有外部环境的挤压,也有自身经营思路停滞不前、创新乏力。反观近年来涌现出的新式书店,是思维转变、积极创新的“自救”起到了效果。
张涨
一度被电商售书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实体书店有了复苏迹象。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一大批书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卖书为主题的传统书店相比,多元经营的新式书店更受欢迎。
关于如何为实体书店“续命”,无论是有针对性地减税、打击电商恶性竞争等,都是从“他救”的角度给予建议。在笔者看来,实体书店“自救”,才是更为关键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阅读从来不会过时,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里,它只会变得更加重要。只不过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阅读的形式和场景发生了变化。书店作为一个在广义上贩卖文化和知识的场所,要自救就必须跟上新时代文化消费模式的转变。
书店曾经面临的困境,与其说是受到外部环境的挤压,不如说是自身经营思路停滞不前、创新乏力。反观近年来涌现出的一批新式书店,无论店面设计、经营思路都与以往的书店有了很大的不一样。它们脱颖而出,正是思维转变、积极创新的“自救”起到了效果。
首先,书店不能只是卖书,混合业态是大势所趋。名声在外的台湾诚品书店能十几年屹立不倒,靠的就是“复合经营”模式,不仅卖书,还开画廊、卖鲜花、服饰以及一系列文创产品。当下很多人气高涨的实体书店,都不只局限于“卖书”,书店加咖啡、书店加杂货等经营方式,既拓宽了书店的盈利渠道,又增加了书店的互动空间。在广州,大受欢迎的方所、联合书店等售卖不少文创产品乃至衣物、饰品;上海一独立书店还另辟蹊径提供短租房,“想住在书店里吗”的宣传语不仅对书虫是个不小的诱惑,也吸引了很多爱尝鲜的旅游达人。
其次,书店不能再走千人一面的老路,而要走小而美的个性化之路。曾几何时,书店与书店都是相似的,区别只是书的种类和折扣不同。在产品雷同的市场形态下,实体书店很容易走入“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价格战。实际上,针对不同读者口味、经营方式有特色的“高颜值”独立书店一样大有前景。很多城市都出现了24小时书店,如北京的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开业后,每月零售额增加6成;在摄影、建筑、艺术、设计、法律等细分领域,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专门的个性书店,它们区别于“大而全”的传统书店,“粉丝量”相当稳定。
再次,书店可从单纯的零售业态中跳脱出来,成为一种输出价值观念、聚拢特定人群的文化业态。阅读不只是孤独的智力游戏,在社交媒体无孔不入的今天,分享与阅读同样重要。通过分享,阅读演化为一种社交活动和身份认同,书店成为文化人群的联接点。比如北京的单向街书店,名声大噪不是因为书店里的书,而是因为常举行高质量的读书沙龙,知名作家、编辑、导演、音乐人常在这里与读者进行交流。书店聚拢一批有特定趣味的文化消费者,可以进行更为深度的商业开发,例如编纂丛书、创立品牌等。一个侧面例证是,越来越多的精品书店得以获租金优惠进驻高端商业综合体,就是因为看到了书店对于提升购物氛围、聚集消费人气的潜能。比如方所进驻广州太古汇、西西弗书店进驻上海大悦城,无不体现了书店作为文化产业“入口”的巨大前景。
唯一不变的只有改变。在所有行业都在随时代而变的当下,实体书店绝不是一个例外。逐渐被淘汰的书店都有相似之处,它们因循守旧,往往与几年前乃至十几年前的书店面目别无二致;积极创新的书店却各有各的精彩,引入饮食、文创、沙龙……正是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变化,才让古老的实体书店行业重新焕发青春活力。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