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百姓享受高质量文化生活
左图 近日,在呼和浩特开发区沙尔沁中心学校,百人百组百万人带动工程戏曲组成员乔莲莲为喜爱晋剧的学生画脸谱。 王 正摄 (新华社发)
中图 日前,文艺工作者在江苏省盱眙县天泉湖镇为群众表演。 周海军摄 (新华社发)
右图 近日,北京大兴区的群众演员在演唱歌曲《我的大兴我的梦》。新华社记者 李 欣摄
“文化惠民工程”是全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快步提高之后实施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一项惠及全国人民,普及大众文化的工程。近年来,我国政府十分关心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和电视进万家工程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有效提升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走进了千家万户,也用丝丝温暖和关爱润化着人们的心田。
文化暖心利民生
到2015年底基本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
“这个村民小组地处深山,信号弱,以前常常为收看电视发愁。自从2015年6月全部光缆入户安装到位,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村民现在可以收看42套电视节目。”王孝是安徽合肥庐江县柯坦镇广播电视服务部的负责人,他对柯坦镇分水村虎山村民组的收视变化了如指掌。
在安徽安庆岳西县中关乡,当地人将“村村通工程”安装的电视接收器称作“小锅”。“2015年3月份装上的。一根电缆线连着‘小锅’和电视,我们足不出村就可以了解到国内外的大事小情,还能了解更多的致富信息。”京竹村黄冲组村民朱长海说。
安徽省致力于将文化民生工程当作民心工程,“十二五”期间,该省启动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从50户以上聚居地往20户以下推进,以有线电视、直播卫星相结合的方式,多措并举解决偏远地带的“盲村”难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安徽省5640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经全部开工,其中4896个村已完成建设任务,完工率达86.8%。
听广播、看电视是老百姓最基本、最直接的文化生活需求之一。为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建设,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在2011年联合编制印发了《全国“十二五”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
《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村村通工程建设目标任务是,将偏远农村地区82.4483万个新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20户以下自然村“盲村”及48.8813万个林区(场)“盲户”的广播电视覆盖纳入实施范围,加强转播中央广播电视节目的1229座高山无线发射台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底,基本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逐步改善服务农村的高山骨干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
传播便捷通四方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地市级以上平台搭建完成
在数字时代,文化传播有道,魅力有增无减。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还满足了人们在“互联网+”时代对文化的需求。
“在2015年4月23日第二十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国家图书馆正式推出了‘国图公开课’,广大读者搜索到主页,无需登录就可以直接访问观看。”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魏大威介绍,国图公开课为人们提供大规模延伸阅读资源,并结合最新热点和读者需求,不断策划知识密度高的课程内容。在目前所开设的课程中,“汉字与中国文化”“丝绸之路与丝路之绸”等都拥有大批文化“粉丝”。
国家图书馆还牵头建设数字图书馆,多年来持续开展数字资源的共享,现在已经通过虚拟网共享超过了140TB的资源。全国已连通虚拟网和专网的省市级图书馆均可免费获取这些资源,并在文化部公共文化司的统筹下,组织了总量4TB的数字资源,计划面向全国县级以上基层图书馆推送。
与此同时,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也将“触角”延伸到基层大众。在海南省海口市定安县,该县图书馆专门开设了课程班,邀请海南省图书馆的3位老师授课,内容包括文化共享工程的概况、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服务与技术、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计算机基础、数字资源采集及摄影专业知识等。
“学员来自全县10个乡镇文化站负责人、管理人员及村邮服务站示范点的管理员。”该县文体局副局长符中华说,开班的目的是让学员们进一步明确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意义,了解基层服务点开展工作的要求,基本掌握共享工程设备的使用方法。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成省、市、县、区、镇、村6级网络,地市级以上的平台已经搭建完成。”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副司长陈彬斌表示,这一过程中公共服务文化模式也有所提升,并打造出一批品牌,如共享工程、云南网培学校、上海嘉定云等,惠民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书香飘逸满家园
如今的农民除了关注科技致富,也会注重文化素质和生活品位提升
“泡书吧”正在成为天津滨海新区农民的生活新风尚。在2015年12月31日,许克勤和其余6名农民一起,在茶淀街温暖的农家书屋里,以看书的方式度过了该年度的最后一天。
医学类、法律类、文史类、农技类……各类图书整齐地码放在书架上,层层分类。许克勤告诉记者,他来书屋学习是对法律方面的知识感兴趣,而且学以致用,已为村民成功调解多起纠纷。而在滨海新区,这样的书屋已有200多家,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每个书屋配置图书约500种近1500册、报刊30余种,包括农业实用技术、农村致富经验、政治法律、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少儿读物等,解决人们读书难、看报难等问题。
农家书屋好不好,图书选配很重要。为了能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让图书选得上、看得上、用得上,各地采取了一些尝试和探索。比如,在湖北鄂州举行的首届农民读书节暨农家书屋选书读书赶集会,千余名乡亲来到鄂城区汀祖镇丁祖村下门湾,赶“书集”,看报纸,猜谜语,获赠书。小小村落书香四溢。
“你选书,我买单”,在那次的赶集活动中,凡是被农民选中的由全国各出版单位提供的新版样书、样报、样刊,都被列为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的重点对象。鄂州市蕲春县刘河镇镇长丁珍桃对热闹的场面很是感慨,“这种赶集活动有意思,文化味浓,合人心,希望能多办”。近年来,湖北省还先后在随州、蕲春、洪湖等多地举办过农家书屋选书读书赶集会。
更有业内人士指出,如今的农民除了关注科技致富,也会注重文化素质和生活品位的提升,所以书屋配书还需考虑他们补充知识、开阔视野、享受生活的需求。
“10年来,农家书屋从无到有,全国60万个农家书屋共配送图书10亿多册,从提供的图书总量来看,农家书屋已经超过2014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8.5亿册的馆藏量。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也从农家书屋实施以前的人均0.13册增长到人均1.25册。在缩小城乡文化差别、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阎晓宏说,“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任务完成后,重视并着力解决管理使用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摆在面前的新任务”。
均衡投入保障机制,到位财政配套资金,提高书屋使用效率,同时尊重农民阅读习惯,满足大众阅读需求,相信随着农家书屋服务的升级,亿万农民将更加便利、实惠地享受到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经济日报记者 金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