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强音
“十二五”期间,我市金融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金融总量实现跨越式增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改革创新取得新进展。金融业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也奏响着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最强音。
促进金融总量增长
“十二五”期间,我市金融存、贷款主要指标实现倍增,银行业也开始由主要发放贷款资产向全资产经营转变。
2015年11月末,我市银行业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844.5亿元,比2010年末的785.19亿元增加了1059.31亿元,增长135%;各项贷款余额918.71亿元,比2010年末的389.61亿元增加了529.1亿元,增长135.8%。银行业外汇存款余额10069万美元,比2010年末的1938万美元增长了419.55%;外汇贷款余额3388万美元,比2010年末的1247万美元增长了172%。
在向全资产经营转变的过程中,我市银行业采取了全资租赁融资、股权融资、理财、风险参贷、海外直贷、票据融资、债券定向增发、内保外贷等新型资产类金融服务手段,以支持区域内实体经济的发展。
“银行及时的信贷支持,解了我们技术研发的资金之渴,公司在业内首创的固体米酒产销两旺。”孝感一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俊平说,幸好有招商银行孝感支行的信贷资金支持,公司固体米酒今年才能批量上市,预计销售额可达4000万元,比去年增长30%。
随着倍增的数据,我市存、贷款增幅的名次也在不断提升。2015年1月至11月,我市银行业各项存款同比增幅列全省第6位,贷款增幅列全省第5位,分别比2010年末提高了2个和3个位次。
优化金融经营环境
“我市已连续14年被评为‘金融信用市’,7个县市区获评‘金融信用县’、3个县市区获评‘最佳金融信用县市’。”市金融办负责人介绍道,我市金融信用市县建设成果丰硕,金融经营环境日趋完善。
在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我市95个乡镇全部为“信用乡镇”,“信用乡镇”占比100%,“信用村”占比72%。我市还开展了小微企业信用园区创建活动,并为9237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信用档案。
金融经营环境的日益优化,引来一批批股份制银行来孝发展。“十二五”期间,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汉口银行、民生银行等4家股份制银行接踵而至。截止2015年11月末,我市银行机构达18家(分支机构466家)、保险机构30家,融资担保公司20家、证券营业部2家,小贷公司46家。
创新金融服务体系
“我市在全国首创了‘政银集合贷’,在省内率先推广应用‘助保贷’,在全省率先推出‘悟农贷’、‘信用保险保理融资’等。值得一提的是,开发应用的‘花生协会联保贷款’,更是获得了全国金融信贷产品创新奖。”市人行负责人介绍道,金融业改革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的同时,也对农村金融业进行了全覆盖。
在支持三农、服务三农方面,金融业完成了“三个全覆盖”,即辖内电话银行行政区全覆盖、农商行和村镇银行均实现县域全覆盖。
据统计,截止2015年11月末,我市共设转账电话14990台,平均5.09台/村,比“十二五”末的平均2.93台/村的目标高出2.16台/村。全市116个乡镇,设ATM机576台,乡镇ATM机覆盖率达100%。
“全市建成村级惠农金融服务联系点5739个(助农取款点5788个),标准化村级惠农金融服务联系点195个等。”市银监局负责人称,行政村惠农金融服务联系点覆盖率达到100%。
这一数据意味着,农民通过服务点取款的平均路程,由原来的5公里,缩短至0.5公里;平均时间也由过去的3个多小时,缩短为20余分钟,较好解决了农民取现难、转账难、刷卡难等问题,为农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记者周应涛 见习记者胡俊涛 通讯员徐子时)
记者手记
插上腾飞的翅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枢纽。它不仅悄悄改变着百姓日常的生活,惠及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更提升着整个城市的综合水平。
“十二五”期间,我市以改革、发展、稳定为主题,提质增效促发展,攻坚克难推改革。金融总量实现跨越式增长,金融产品、经营环境、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和完善。金融业在不断壮大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石。
走过5年,金融“血脉”律动的力量,推动着孝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展望未来,金融业必将为我市实现“十三五”目标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