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史上最严考研”泄题,应反思考试机制
在“作弊入刑”的高压之下,为何还会有人继续铤而走险?显然,仅靠“作弊入刑”的高压是很难纯净考试环境,推进考试社会化改革刻不容缓。
2016年全国硕士生统一入学考试初试26日到27日举行。27日晚,教育部新闻办在官方微博表示,接举报反映有考生收到个别科目部分试题的作答与考题内容相关,教育部门立即报请公安机关进行调查;将会同公安等有关部门严格按照《刑法修正案(九)》等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国家教育考试刑事犯罪,绝不姑息。
这次泄题与2012年考研英语科目泄题事件有诸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这次开考之前,我国刚实施《刑法修正案(九)》,明确“作弊入刑”,舆论因此把这次考研称为“史上最严考研”。不幸的是,泄题事件再次发生,而且影响范围很可能比2012年的更大。
有舆论分析,考研涉及众多环节,包括出题、印刷、运送、保管、分发等,一个环节出纰漏,就可能泄题。这不是泄题的理由。正因为考试安全极为重要,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堵住漏洞。对此次泄题事件,司法部门应独立调查,不漏过每个环节。按以往经验,泄题必有“内鬼”配合,教育部门也应该被作为调查对象。在查处责任人的同时,更应该反思漏洞的根源,建立更加严密的安全体系。
在“作弊入刑”的高压之下,为何还会有人继续铤而走险?这就要分析我国国家教育考试机制了。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是由行政部门主导并赋予权威的,研招机构都必须以这一成绩为基础选拔学生。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考试即便出现严重泄题这样的安全问题,其“权威性”也丝毫不受影响。
这和国外的考试由社会专业机构组织,大学自主认可、考生自主选择完全不同。由大学自主认可的考试,必须重视公信力,若考试安全问题频发,评价质量不高,大学就会不认可,考试就难以为继。今年早些时候,雅思考试和美国的SSAT考试取消部分内地考生的成绩,就与其考试机制有关。由社会专业机构组织的考试,如果对疑似作弊现象不能作出迅速反应,其权威性、公信力都将流失。
我国教育部门多年来一直强调要严厉打击考试作弊,但考试舞弊并不少见,整个社会对待考试的态度也未见提升。发达国家在乎考试是否能真实反映出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而我国考生在乎的只是拿高分,为拿高分甚至可以不择手段。
针对考试招生中存在的问题,我国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考试招生新格局,即推进考试社会化改革。但这项改革推进困难。显然,仅靠“作弊入刑”的高压是很难纯净考试环境,推进考试社会化改革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