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反恐:攻城之余还需攻心
原标题:国际反恐:攻城之余还需攻心
近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欧洲腹地及其周边地带频频策动恐怖袭击。俄客机坠毁事件与巴黎系列恐袭案的发生给我们以警示——“9·11”以来欧美国家惨淡经营十余年的反恐防线渐被渗透,“伊斯兰国”跳到外线开辟第二战场,意在配合“国土”保卫战,以扭转战场总颓势。
以色列等多国情报机构评估认为,俄客机坠毁、巴黎恐袭、贝鲁特爆炸三案有着“明确的运作关系”。他们判断,“伊斯兰国”的作案手法已出现结构性转变,而不少国家仍存在类似沙姆沙伊赫机场的安保漏洞。情报机构认为,国土安全不等于绝对安全,西方国家将面临更多的恐袭威胁,美欧俄应加强反恐合作。
欧洲将面临数年“战争状态”
伊拉克与叙利亚战区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国际反恐战争必将是“空地一体战”。目前,美法俄德英五国海空力量集结中东,对“伊斯兰国”军事目标频频发起空袭,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此外,美德决定派遣小股特种部队前往伊拉克和叙利亚担任侦察、斩首、培训等任务。可以说,大国同仇敌忾、合力剿恐,促进了实质性军事合作的形成。
“伊斯兰国”自2014年建“国”以来攻城略地,连连攻克由伊拉克巴格达城郊、拉马迪、提克里特构成的“逊尼派三角”,迄今所占领土已大于比利时国土。今年6月至11月,活动于伊拉克、叙利亚两国的库尔德武装先是夺回“伊斯兰国”大本营拉卡及其周边重镇艾因伊萨与泰勒艾卜耶德,随后收复伊拉克的辛贾尔,切断拉卡与摩苏尔的联系,稳住了战场局势。
然而,目前两国军队与库尔德武装尚难形成合力一举围歼“伊斯兰国”,双方互有攻守,战略对峙。“伊斯兰国”仍牢牢控制着伊拉克的费卢杰、拉马迪、哈迪赛、加伊姆和摩苏尔等幼发拉底河沿岸城市,这条城市走廊既通往其位于叙利亚的后方基地,又连接沙特、阿曼等国。
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伊斯兰国”尽管处于守势,但仍具备攻城略地的能力。美欧安全专家多认为,“伊斯兰国”长期控制这些战略要地,势将择机突袭,频频攻击毗邻的欧洲国家,欧洲因此将面临持续数年的“战争状态”。
面对共同威胁,各国力量围绕打击“伊斯兰国”组建联盟,展开新一轮战略互动。尤其是法国总统奥朗德穿梭于美欧俄之间,牵挽各方,推进了大国间的作战协调、情报交换与基地共用,并关闭土叙边境、提供军机助战。虽说这些战术合作不足以推进各国结成实质性的反恐联盟,但颇具政治意义。
应使温和派主张成为优势
另一方面,各国地缘政治的利益冲突埋下了大国反恐合作必生龃龉的隐患。从地缘战略上看,土耳其的对叙目标与美欧俄相悖。土耳其及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联酋、科威特等逊尼派国家的地缘政治利益,与俄罗斯推动形成的由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构成的“什叶派之弧”水火不容。俄美欧因反恐问题共襄义举,缓和矛盾,土悍然击落俄战机意在延缓这一进程,以防阿萨德政权绝处求生。但此举激化了土俄矛盾,冲击了美法英德俄的反恐计划,导致自身进退两难。
表面上美欧俄土抵牾于巴沙尔去留,实际却是几大力量对中东安全体系主导权的博弈。结合国际反恐战场的态势看,美法英德俄的军事行动固然能取得局部或战术上的成功,但若在民心、政权、稳定等方面留有政治真空,“伊斯兰国”就会死灰复燃,卷土重来。\
正如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近日所言,“伊斯兰国”具有极端意识形态,它寻求实施伊斯兰教教法,代替国际体系中的国家多样性。如果仅仅从军事上作出反应,而忽视对其意识形态的挑战,那么激进派穆斯林将前赴后继地投奔“伊斯兰国”,循中东-美欧-中亚-东南亚的路径扩散,寻找最薄弱环节下手。
目前,欧美各国在“去激进化”问题上方法不多、成效不彰,温和派穆斯林的话语权受到打压。新加坡资政李光耀生前曾指出:“只有温和派穆斯林坚决与伊斯兰极端分子进行斗争,并从原教旨主义手中夺过对全世界穆斯林心灵的控制权,国际社会才能战胜恐怖主义。”
鉴于此,国际反恐既需攻城,更应攻心——敢于揭露异端,正本清源,釜底抽薪,将国际反恐战提高到文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及统筹,推使温和派穆斯林主张成为穆斯林社会文化优势,才能对“伊斯兰国”造成毁灭性打击。(作者系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