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氏:中国正形成全球快速打击能力 进度或超美国
“东风”-26在阅兵式上经过天安门
英媒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CASIC)研发的“快舟/飞天”两用移动固体燃料太空发射系统和由138颗卫星组成的“吉林”侦察卫星系统显示中国正在形成类似于美国快速全球打击(PGS)计划的能力。
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网站11月12日文章指出,美国PGS计划自2001年开始运行,包括联合使用洲际弹道导弹、先进非核高超音速弹头和先进侦察系统来实现洲际范围内的精确打击。虽然为这项计划源源不断地提供资金,2016财政年度拨款达到7880万美元,但美国尚未研发出和部署PGS系统。
文章称,但中国已经实地测试或试射了远程精确常规导弹打击系统,这些系统很可能对发展一种类似能力起了协助作用。它们包括当下部署的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CASC)研发的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以及5次试射由导弹发射、代号WU-14或称DF-ZF的高超音速滑翔器。
两件事显示中国有可能正在形成洲际PGS能力。第一件是实地测试“快舟”系列移动固体燃料快速响应太空发射器,飞天太空发射器是从“快舟”衍生出的商业型号。这构成解放军洲际导弹的第2个来源。
“快舟一号”是以直径1.4米的东风-21发动机为基础的3级火箭,能把250公斤载荷送入500公里的近地轨道。它由CASIC的三江12轮运输起竖发射车运载,在2013年9月和2014年11月发射过卫星。
“快舟一号”还可能构成2013年4月试射的动能-2反卫星系统的基础。它还可以携带小型常规弹头或核弹头进行洲际飞行。
中国消息来源日前说,CASIC正在研发“快舟二号”。这种三级火箭以2013年测试的一种直径2.2米的新型固体燃料发动机为基础。“快舟二号”重78吨,设计标准为把1吨载荷送入高度700至1500公里的轨道。中国可能在2016年对其进行试射。
“快舟二号”的尺寸接近CASC的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重量和美国轨道科学公司研发的“米诺陶III/IV”固体燃料太空发射器一样。“米诺陶”是以重88吨的LGM-118A“和平卫士”洲际弹道导弹为基础开发的,美国一度考虑将其用于一种早期的PGS系统。
此外,商用“吉林”卫星系统也显示中国的PGS能力正在形成。10月7日发射的“吉林一号”组星包括4颗卫星——一颗重450公斤、分辨率0.72米的主星;两颗重95公斤、分辨率1.3米的灵巧成像视频星和一颗灵巧成像验证星。
中国的消息来源说,到2030年,“吉林”卫星系统将包括138颗卫星,回访速率达10分钟。预计这些卫星将变得更加小巧和具有更高分辨的监视能力。解放军将利用这一卫星系统帮助洲际PGS系统实现多目标更新。
鉴于东风-21D、东风-26、“快舟”和动能-2系统都由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控制,以能力更强的“快舟二号”为基础的潜在PGS系统很可能也将由二炮控制。
强大的PGS系统面临的一个潜在挑战将是实现对“吉林”卫星系统搜集的数据进行实时传输。
文章称,在2012年的多伦多国际宇航大会上,一名中国工程师详细讲述了研发一个新光学/激光数据传输卫星网络的计划。他说,工程技术研发工作可能在2016-2021年中国执行十三五规划期间启动。如果成功,这样一个光学数据传输卫星系统将极大地提高数据传输,实现光速传输,从而有可能使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能够监视多个需要PGS作战的全球冲突。
除数据传输问题,中国的PGS将面临和美国PGS概念一模一样的程序性问题,即不管装备何种弹头,从战略意义上说,发射洲际弹道导弹天生具有破坏稳定的性质。
美国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俄罗斯和其他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相信,飞向它们或者经由它们的领土飞向其他目标的洲际弹道导弹携带是常规弹头。
文章称,对于所有绊网远程预警线传感器和OODA(观察、确定方向、决策和行动)循环来说,所有的洲际弹道导弹发生没什么区别。这意味着,在你把报复性核打击武器发射升空和向相对的方向飞去之前,你没有时间——不管怎样也不想——接纳一枚洲际弹道导弹携带的常规弹头。(编译/王海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