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投诉违建被告知需等1年:相关部门称只能等
北苏州路410号河滨大楼6楼400号门牌,还未被封入套内的模样。若有一户居民将白墙全部敲掉,该处公共走道则会成为该户居民套内面积。
河滨大楼510(上)、610(左下)、710(右下)都已将公用楼道封入套内。
原标题:圈占业主就不拆,相关部门只能“等”
按现有规定管理部门只有罚款权人大代表建议可考虑纳入个人征信系统
10月14日、15日,晨报连续报道了延安西路1329弄利星国际广场小区一住户,在自家大门外加装了一扇防盗门,将公共楼道圈进自己家里。邻居唐阿姨先后找到房管等7个部门,结果这7个部门都管不了。更令唐阿姨心寒的是,房管部门称处罚私装防盗门,只能一步一步走程序,走完流程要一年多,最终结果也只是罚款,而不是拆除。
因类似现象在上海一些老式小区非常普遍,在过去的一周内,这一话题在市民中持续发酵,已有超过50位市民通过电话或书信的方式向晨报记者反映各自遇到的类似问题。针对这一难题,这些市民有一个共同的疑问:“究竟是管不了,还是不想管?”
“是否可以纳入征信系统”、“能否细化立法将‘圈占’划至‘违建,在向市人大代表、律师征求意见的同时,新闻晨报也欢迎广大市民通过官方微博、微信,或拨打63529999,从自己的经历和视角,给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最新进展:
政府部门只能按规定办
两天前,唐阿姨再次找到了记者。“这事现在还有什么办法?明明是个错误,为什么就解决不了呢?”唐阿姨说,在晨报接连报道两天后,她又跑到了相关部门,但给她的回复依然是“等”。
“区拆违办的工作人员也来过了。”唐阿姨说,工作人员也很坦诚,说是领导看到了报道,叫其过来确认一下,看能不能跟“违法建筑”搭上边,如果能搭上,那他们就可以执法了。可惜的是,工作人员一圈转下来,确认这道门不属于拆违办的管辖范围。
记者再次联系了华阳街道办事处,社区事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也还是只能跟两家人沟通,但效果并不理想:“我们也想速办,但真的没有这个职权。”
当记者再次联系长宁区房管局第五办事处时,负责具体操作的工作人员也颇为无奈,直接叫记者联系局办公室。
面对记者询问“进展”的问题,该局办公室以长宁区房管局的名义,给了记者一份书面回复说明,大意是:房管部门一直在努力认真操办此事,也先后组织了两次多个部门的协调,但劝说无效,因为业主表示不会“自行整改”。目前,房办已启动行政处罚立案,正在走罚款流程。这份说明的最后还特别强调,区房管局将继续支持街道开展的业主沟通工作。
在采访中,区房管局与街道均强调了没有“抓手”,所以只能按现有的规定来办。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还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如果不按章办事,回头对方提出起行政讼诉,败诉了怎么办?”
市民声音:
圈占违法成本太低难遏制
居民圈占公共楼道的报道至今已过了一周,但这一却持续在市民发酵。截至目前,已有超过50位市民通过电话或书信的方式向记者反映各自遇到的类似问题,以及他们对此事的观点。
张先生家住北苏州路河滨大楼小区,公共楼道长达十余米,但3至7楼的住户均直接将长约7米、宽约1.8米的公共楼道,用大门圈进了自家,每一层被圈起来的面积都超过12平方米:“楼道的一端原来是一个大窗户,可以通风,日照也很好,现在全变成了黑胡同一样。”
该楼其他住户也都向相关部门反映过,但得到的结果都一样:各职能部门都表示没有执法权。
家住闵行区的李先生称,这种现象在老小区非常普遍,经常看到有些顶楼住户,在低一层的楼道上装个栏栅,将大半层的楼道圈成私人空间,里面放上鞋柜、雨伞什么的,成了一个面积不小的储物空间:“对方只花了千把块钱就能圈出大片空间给自家用,就算罚也是罚几千块钱,违法成本低,得益者轻易是不肯让步拆除的。”
不少读者除了大倒苦水外,还从建议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市民刘先生建议,应鼓励业主自治,由一个住宅区内的全体业主形成公约,明确规定禁止这种行为,个别违反规定的业主不仅要面对道德谴责,还要承担违约的责任,促使大家都以主人翁精神共建家园。市民陆先生认为,在业主共有收益分配中应当扣减掉圈占公共楼道的这部分业主,用以补偿其他受到影响的业主。
家住浦东灵山路的一位市民则表示,圈占公共楼道的现象,关系到业主的公共利益,立法部门应尽快细化规定,让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有“强拆权”,这样小区多数居民的公共利益才能得到维护。
另一位市民则建议,相关职能部门需有相应的简易程序来处理这类民事纠纷,并有相应的简易强制执行程序。
[专家说法]
律师建议:细化立法将圈占划入违建
在上海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贺强律师看来,住宅居民私建防盗门圈占楼道的现象,除侵害相邻业主的合法权益外,还侵害了公共利益,因为“楼道”属于业主共用部分。
侵权人可以相邻权为案由,以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等为诉讼请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若经法院审理认定“私建防盗门圈占楼道”对被侵权人构成妨碍的,法院将依法作出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等判决。如果侵权人不履行判决,被侵权人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但贺强直言,打官司需要成本,而且时间长,容易激化邻居之间的矛盾,所以很多市民不愿意打官司,更愿意选择投诉。
贺强查阅相关法律、规定后表示,虽然私建防盗门圈占楼道的行为不合法,但私建防盗门确实不属于“违法建筑”,相关职能部门的确没有强制拆除的权利。这一说法的依据主要是《上海市拆除违法建筑若干规定》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除乡、村庄规划区外未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违法建筑的拆除。”
在《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中,“破坏房屋外貌,擅自改建、占用物业共用部分,损坏或者擅自占用、移装共用设施设备的,由区(县)房地产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恢复原状,可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贺强说,按照这一规定,区(县)房地管理部门的确也仅有“罚款”的权利。
贺强说,法律明确规定了违法建筑的执法部门和执法程序,如果将“圈占”定性为违法建筑,那就可以向房地主管部门投诉,进而对违法建筑实施罚款、限期拆除和没收三种方式:“我的建议是,立法机构可以细化立法,赋予房管部门或拆违部门拆除或没收的权利。”
人大代表:可以考虑纳入征信系统“类似圈占公共楼道这样的小事,在我们的城市中有很多,如何快速处理?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是否真得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这对相关职能部门是个考验。”上海市人大代表潘晞晨认为,当下上海正在创建个人诚信系统,是否可以考虑纳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针对一些明知违规而顶风作案的人,加强失信惩戒。
“一个部门没有执法权,是否可以向有执法权的部门寻求协助?”潘晞晨表示,每个部门对分管的事情都有具体的条条框框,按章办事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面对困难不该绕着走,而应该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方法总比困难多,关键看有没有真得去想办法。
“政府部门一直在强调简化流程,减少行政成本,加速处置成效,但从‘这道门’的事情来看,改革还任重而道远。”潘晞晨直言,“圈占公共楼道”这件事看似无解的现实,说明相关职能部门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