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的头七,我们怎样“在一起”
今天是8月18日,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第七天,中国传统习俗中的“头七”。
让我们为那些逆火而行的消防员默哀、鞠躬,感念这些在危难时刻勇毅、果敢地冲向火场的英雄。无论他们是现役在册的消防战士,还是企业自行聘用的编外消防人员。他们都无愧于英雄的称号,他们的牺牲都让人痛心。拂去舆论的纷纷扰扰,他们在不测的危险中,向着爆炸前进,向着毒烟前进,向着蘑菇云前进,理当获得最大、最诚挚的敬意。
我们也为那些在灾难中无辜罹难的百姓致哀,他们在一无所知的爆炸中失去了生命,很多人连遗言也来不及留下。在看过了汽车轮毂被烧化的镜头之后,人们怀疑,其中一些人甚至再难找到遗体,他们或将成为永远的失联者。天人两隔,在白茫茫一片的烧焦土地上,找不到任何可以寄托哀思的凭藉。
只有一个准确的数字,8·12;只有一个模糊的地点,天津。
捧上一束鲜花,点燃一支蜡烛,在坚硬的土地上,也在虚拟的空间里。此时,此刻,我们在一起。不是矫情,也不应该调笑,而是出于对灾难中的人的真切关怀,是对工业化、现代化高歌猛进下人的现实处境的深深忧虑。
“在一起”,言说容易,践行实难。比如那些不幸牺牲的“合同制消防员”,家属们一度为名分痛苦纠结。直到总理表态,现役和非现役的牺牲消防员应同待遇、同抚恤,“他们都是英雄,英雄没有‘编外’!”他们的牺牲,才不会再委屈地被放置在公共场域之外,只有家属的悲伤与挂念。
我们当然愿意相信,即便总理不言,他们终究也会讨来一个说法,但既然同样是逆火而行,同样的最美背影,为何还要等待高层决断,为何还要让家属在承受丧子失亲的痛楚之余,再品咂被遮掩、被无视的愤懑?一个现代政府,一个宣称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特大城市,应该有起码的对生命的敬意。这不是优待,不是宽宏,而是现代社会基本的政治伦理。
同样有着“在一起”诉求的,还有那些平静的抗议者。他们是灾难的幸存者,尽管伤痕累累,却幸好还有生命。他们的房子就是危化品仓库的近邻,而今,安居已成梦魇,宜居再难奢求。他们要求政府回购他们的住宅,以避免再蹈覆辙。他们的愤怒郁结于心,而在表达上却又显得是那样小心翼翼,甚至会在抗议结束之后,细心地捡走任何一点垃圾纸屑。尽管此时的天津港,爆炸冲击波之下,已然是遍地狼藉。
多么友好的表达,多么卑微的姿态,多么诚恳的诉求!希望这些无辜者起码的安全、放心诉求,能得到尽可能的满足。在起码的财产权之外,对这些民众的心理慰藉也应该跟上。一场天崩地坼的大爆炸,对于民众的心理损伤同样严重,随着搜救的接近尾声,政府与社会理应提供及时、有力的心理干预,使其有包括财产与精神在内的稳定而有信心的预期。
我们哀悼死者,更应该关怀生者。一声爆响,多少人命悬一线。尽管这样的不测灾难并非常态,却足见生命的脆弱与无助,任何一点疏忽、不经意,乃至政治权力、经济权力的恣意,都可能把只想着安静生活的人抛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连日来,很多人都在检讨在天津港危化品仓库何以与居民咫尺相邻?事实上,类似的情形绝非孤例。国内很多城市亦有这样的布局。也因此,天津港的事故不是第一起,会不会是最后一起,则取决于我们能否正视这一问题,并戮力求解,下决心拆解开这种危化品与居民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纠缠状态。个中之难,不言而喻。
在“宜居城市”的亮眼招牌下,很多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一直以来生活在火药桶上,并将继续生活下去。这是另外一种与灾难缠绕难解的“在一起”,如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安全,既考验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也拷问政府的治理智慧。
透过朦胧的泪眼,我们纪念不幸的死者,勇敢的战士,为他们捧上一瓣馨香。并在泪水与感恩中,祈求人们环顾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累累尸骨,不应该是工业化、现代化的不能承受之重。接下来最需要的乃是真的调查、反思,以及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