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不再有“煮面条”式神题?
昨天(16日)傍晚,天气有些闷,偶尔飘过雨丝。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田径场上,244名准新生开始了他们大学的第一场考试。前年,一道“番茄炒蛋怎么做”的题目,考蒙了不少学霸。而今年的试卷里,神题也不少。例如:让学生来选择湿面条和干面条,哪种需要煮的时间更长?分别需要怎样的火候?体能测试情况和去年差不多,但能做引体向上的男生有所增加了。(8月17日《今日早报》)
不论是“番茄炒蛋”考题,还是“煮面条”神题,都是考察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这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老师出这种考题非常有针对性,那就是现在的学生“书呆子”多,动手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差,很少做家务,不少人不会做饭烧菜,所以,出这样的考题检测一下有多少学生经常做家务,学会炒作,并以此来警示学生不要“一屋不扫”就想“扫天下”,以此鼓励大学生要爱劳动,学会做过家务,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大学及老师真是良苦用心,但却是一个笑话,也是一种反讽。因为做饭烧菜等是起码的衣食住行需要,是人自身生存的基本本领,是必须掌握的生活常识,现在很多大学生却不会了,作为天之娇子,连自己生存的本领都不会,又怎能适应社会?有些可思议。然而,这却是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
如何扭转这种尴尬的局面?高校出题考学生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它可以起到倒逼学生参加劳动,学会做家务活,帮父母分担责任,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学会基本的生存本领。但高校出“神题”考学生不常有,可以说只是象征性的,是蜻蜓点水式的,分值很少,只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学生会不会反思,事后会不会主动做家务,并把“十八般武艺”都学会,仍是一个疑问。
所以,必须改变对学生的评价和选拔方式,使素质教育真正实施行起来,以素质教育引导老师、家长改变教育理念,引导学校及老师、家长走出唯分数论的教育怪圈,只有当评价、选拔学生的方法变了,学生不需要为了分数抢“起跑线”,才能避免学校、老师、家长给学生加压,才能避免家长为了孩子的分数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开小灶”,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占用孩子的时间,只有素质教育真正落地了,才能把学生从重复训练、反复做题的“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
当学生学习不需要为了强化训练从事重复而繁重的“体力劳动”,才有时间从事其他方面的学习,家长也才放心让孩子做家务,学习常识,否则,家长不同意,即使学生想学习也难以获得做家务的机会,且不得不按照家长的安排,上完课后再参加种种培训班、特长班,结果,学生不是在上学的路上,就是上特长班的路上,哪有时间学炒菜?就此而言,家长不主张孩子把时间花在做家务方面,是学生不会“煮面条”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如果不解决评价和选拔学生的方式,不解决家长和老师的思想观念问题,学生没有时间和机会学“煮面条”,此类问题永将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