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足球不能靠“足协脱钩”一着鲜
8月17日上午,国家体育总局将召集足协全体人员开会传达足球改革事宜。据悉,此次会议上,中国足协将在“精神”上与国家体育总局正式脱钩,而“肉体”的完全剥离将在年底前彻底完成。一位知情人士表示:“足球改革是有时间表的,此次会议,或许将正式传达足协与国家体育总局脱离,此前足管中心、足协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格局将被打破。”(8月17日《人民日报》)
酝酿多年的“足球协会调整改革方案”终于成行,意味着今后在管理体制机制上足协将彻底与体育总局“脱钩”。这一重大改革事项被公众舆论抱以巨大期待,有论者认为这或标志着中国足球“春天”的到来,未来中国的足球运动“脱胎换骨”将成为现实和可能。然而,中国足球的“问题”和长远“低迷”,根本性原因并不仅仅是“管办”未科学分离,以及行政化色彩过浓的问题,除了“协会与行政部门”的“双重积弊”之下,更多的原因在于国内尚相对缺乏振兴足球的良性土壤。一言以蔽之,足协“脱钩”体育总局,只是为未来的美好结果打开了一扇“窗”,足协的“自由发挥”和解脱行政“束缚”,只是为足球腾飞创造了一种平台和可能性,至于结果如何,是不可能依靠“足协脱钩”一着鲜的。
其一,是否具备了充足的足球运动的“新生血液”?众所周知,我国足球运动之所以长期“羸弱”,根本原因之一是“后续乏力”,缺乏一代又一代的足球运动人才。“足球从娃娃抓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日前,教育部计划在全国遴选并支持建设首批6000所左右的特色学校、10个左右的试点县(区),并在推进各地普遍开展校内足球竞赛的基础上组织大、中、小学生足球联赛。试图以此来为足球运动补充和造就新生力量,但现实是这些来自于上级的“足球扶持政策”更多的带有功利性教育的影子,是不是“强制”足球进课堂,孩子们就真的喜欢足球运动?在我国整体上以课业为主导的应试教育体制之下,足球运动是否在校园有足够的生长空间?这些据称要覆盖全国的“足球学校”,能否真正落实?地方财力物力是否受到影响?一些边远和贫困地区可能连最基本的教学条件也无法满足,又何来余力发展和振兴“少年足球”?中国足球,未来一定取决于“孩子们”身上,但这些未来的决定性因素,非短期所能奏效,也非“协会独立”所以自动完成和解决。
其二,足球协会摆脱行政干扰,并不必然带来足球运动的“春天”。一个国家的足球水平,整体上和最终仍取决于公众对于足球的参与度、认可度。我国乒乓球运动项目之所以世界领先,主要原因还是这一运动项目的群众基础好,看看各个地方的群众性运动项目的开展情况,看看社会公众对于“打乒乓”的热情,这样的运动项目其实想不“厉害”都难。足球运动也是这个道理,群众性基础不高、群众参与度不够,仅凭几名优秀运动员?仅凭几家足球学校?就想让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无疑是“痴想”。
令人悲观的是,我国群体性体育项目的开展内容中,“足球运动”并非主流,而与之配套的足球运动基础设施更是“凤毛鳞角”远远不能满足公众需求。今年2月份,体育总局发布《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公报》显示,过去10年时间里,国内的足球场只增建了7100个,其中还包含五人制足球场。相比之下,篮球场数量在10年中增加了47.69万个,新增足球场数量只比篮球场的零头多出200个,新增足球场面积仅2136万平方米,因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五人制和七人制足球场。这样的基础设施增长幅度,如何赶上和满足公众足球运动热情?没有蓬勃的公众参与,没有亿万人在“场外”的支撑,再好的设想和再美的口号也是空的。
因此,足协从体育总局“脱钩”,无论是“精神”的还是“实质”的,对于低迷不前的中国足球不过是一个“开端”和可能的“良好信号”,至于今后如何,不仅有很长的路要走,更应该着眼长远、弥补足球基础上的“短板”,这才是长久之计。在看待足协“脱钩”上,公众和热爱足球的广大球迷,且不可想当然的认为这是解决中国足球“积弊”让足球振兴的“一着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