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送“好礼”亟需监管补位
目前,扫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平台送礼品、转发朋友圈免费领礼品等活动风生水起。“将消息分享到朋友圈,便可免费获得名牌香水、口红、太阳镜、手表……”微信朋友圈不时被此类信息刷屏,很多市民怀疑其消息的真实性。(8月16日 《法制日报》)
众所周知,畅通沟通、交流渠道是微信的首要功能。不过,伴随社会发展和微信功能的多元化,如今的微信也充满了商业气息。于是,很多商家嗅到了商机,利用微信宣传和促销产品,推出广告营销策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然而,搭建在微信平台上的商圈,商家们却缺乏规则意识,虚假、欺诈等情形频频出现。
在现实生活中,微信送礼具有吸引力,轻触手机屏幕就能换来礼品,公众自然为之心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些商家推出微信送礼活动,只是出于自身营销考虑,能否遵守微信中的“格式合同”,往往只是未知数。比如,有的商家背弃承诺,不赠送礼品;有的商家以次充好,赠送劣质产品;有的商家欺诈赠与,故意赚取运费等等。如此的做法,不仅损害了商家的信誉,更严重侵害了微信用户的合法权益,应该给予相应的处罚。
然而,微信平台上的商圈,与生活中的商圈具有迥异性。由于商家礼品价值低廉,微信平台具有虚拟特征,即便出现虚假、欺诈情形,也往往缺乏问责兜底。同时,即便微信用户较真儿,非要讨个说法,囿于维权成本过高、维权证据不足等原因,也往往会遭遇掣肘和障碍。于是,即便按照商家的说法,转发微信、关注了微信公众号后没有领取到礼品,绝大多数微信用户只能自认倒霉。
既然是商圈,就应该遵守相应的法律规则,而不能陷入到无序运营中。应该说,转发微信、关注微信公众号送礼品等,实际上是一种要约行为,只要微信用户按照要求实施了操作,就属于承诺行为。那么,在微信用户和商家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合同关系,商家一旦违约就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面对微信商圈中的维权难现象,有必要采取针对性思路,填充好微信商圈中的规则真空。一方面,在采取实名制的基础上,对于从事商业行为的微信公众号,应提高准入门槛,强化外部监管,强化追责力度,淘汰和剔除失信商家。另一方面,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应该简化微信用户投诉、举报、维权程序,畅通维权救济通道,及时快速回应微信用户诉求。
微信平台上的商圈,不能成为法外之地,更不能游离在监管之外。如今,微信已经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5.49亿。面对如此巨大的微信市场,微信商圈的影响力可想而知,监管和约束微信商家的行为,已经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