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对骚扰电话不应绕道走
深圳市民频频受“0755-237”开头电话骚扰一事,经深圳商报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有市民来电反馈称,除了237外,一些3、6、236开头的电话也频频骚扰,让人不胜其烦。(8月3日《深圳商报》)
生活在深圳,很多人都免不了受到骚扰电话的“洗礼”。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异常活跃,那些针对买房或贷款的骚扰电话,如同魅影令人难以摆脱。
现代社会通信异常发达,电话或者网络营销以方便快捷赢得人们青睐,营销人员通过电话与客户或者潜在客户沟通交流,也很正常。然而,你会经常突然接到陌生人电话,他像老朋友一般与你喋喋不休,殷勤询问你最近要不要买房、需不需贷款。我的钱不是大水打来,即便买房或者贷款,我也得上门,看到牌照齐全的实体中介公司,或者悬挂醒目标识牌的金融机构才可能进行交易。网络、电话诈骗何其多,电话谈生意我不敢啊。有时又想,不可能所有来电者都是骗子,人家混碗饭吃也不容易,明知是骚扰,也还是按下接听键,谁知那人偏偏不识趣“穷打猛追”,你若说已买房不需要了,他会接着问“你在哪里买的,多少钱?”或“某某处有个商铺,价钱很划算”……最让人受不了的是,隔个三五天,同样的电话再次打来。
深圳1800多万常住人口中有1500多万属外来人口,众多人口需要买房、租房、借贷以及快递购物,这是骚扰电话的丰厚土壤。骚扰电话之所以层出不穷,根本上还是源于利益驱使。给100个人打电话成本很低,但只要其中有1个人生意谈成,那么便可收获可观利润。
市民频繁接到骚扰电话,哪些机构应该负有责任?房地产中介、银行等金融机构,还有某些快递公司,恐怕难脱干系。市民并未到处派发个人信息,然而只要在一家银行、中介抑或快递公司留下踪迹,信息就像长了翅膀一般飞到“千家万户”,这几家机构都有可能泄漏客户信息。移动、电信、联通等电话运营商难辞其咎。用户购买电话服务,就是与运营商缔结了使用与服务契约。就像公共交通出行,公路、铁路与航空公司均要保障乘客出行安全一样,公众使用电话,运营商没有理由不保障用户电话使用的安全性,运营商亦有责任保护客户避免电话骚扰。作为维护通信安全与公共安全的职能部门,通信管理局与公安部门亦是责无旁贷。
针对无孔不入的电话骚扰,“深圳应该利用特区立法权率先立法,进一步明晰职能部门、通信企业职责,增加信息骚扰者的违法违规成本。”立法当着眼于敦促电话运营商积极作为。对于在终端可查控的骚扰电话应及时干预屏蔽,严重的可交由公安机关查处;即使对于终端无法查证的骚扰电话,也应想办法攻克技术难题,让其无所遁形。还应对中介、银行、快递公司等规范文明执业予以法律约束。
当前,人们对骚扰电话无可奈何、有关部门喊着“没办法”,终归还是因为法律法规滞后与缺失。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情况,要让市民安全舒心使用电话,法律不能再袖手旁观,是该要亮剑出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