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复旦”梦碎 谁该担责
同样考了671分,同样在第一志愿填报了复旦大学,在自己拿到了复旦大学重庆招生组老师签发的专家组咨询确认书(以下简称确认书)的情况下,最终被录取的竟然不是自己—对于家住江津区云升苑小区、今年高考江津区文科第一名的18岁考生阳阳来说,这样的结果让她震惊了。(7月23日《重庆晚报》)
本来与复旦大学无缘,她己打算放弃“复旦”梦,报考更有把握的大学,然而复旦招生人员的电话,又勾起她的“复旦”梦。于是听取招生人员的建议,签下确认书。签下确认书,她便以为“复旦”梦复活了,为实现这个梦,听从了他们的安排,把伸手可及的心仪的中国人民大学排除之外。颇为戏剧性的是,在达到最低录取分数线的情况下,她仍未被录取。
这样的结果,成为她心中挥之不去的殇。她以为签了确认书,相当于己提前被录取,没想到出现这样的反转剧。原来出现了个与她同样分数的考生,所以学校在录取的时候,根据重庆市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办法,相同分数的情况下,若是文科,要比谁的文综分数高,投档时就会先投分数高的那个考生的档案。此结果让她想到那张确认书:早知道这样就不该签那确认书,早知道这样就应该直接填报心仪的中国人民大学。
可惜没有如果,于是她将矛头指向张确认书。事实上,这张确认书并不具备法律效力,换言之,相当于“空头支票”,而她却相信了,把复旦大学填在第一志愿,也就酿成这样的结果。面对这样的结果,招生人员也很无奈,他们表示,他们很想录取,也极力争取,可是录取系统就调不出她的档案。其实,怪罪确认书并无意义。此种现象,是现今的高考体制衍生的余孽,所有人都必须看得开。
本质上讲,此种现象正是我们唯大学名次论而造成的。首先,报考志愿时,当考生都盯在学校排名,盯在哪所大学更好,忽视什么专业更适合的语境下,报考的原则就是有问题的;其次,大学名气是唯分数论,当大学的录取分数变低,会失去“霸主”的地位,继而失去更多的优秀学生,招生人员就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以争抢学生资源。北大与清华因招生撕逼,便可窥见其中利害关系。
所以面对高考招生乱象,还希望学生与家长看开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此问题。即便北大、清华录取又能怎样,难道进入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就很差劲吗?做为学生与家长,应该转变大学唯排名论。如今学校与学历在高校的份量日渐变轻,选择合适的专业,比选择好的学校更重要。当人才需求方向向着专业型的要求发展,你即便考入名校,若没有扎实的技能,一样会被挤出局,这是当下所有考生必须深刻反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