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农民工老了,下一站谁上车?

首页 > 资讯 > 时评 > 正文

当农民工老了,下一站谁上车?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新闻发布会上坦言,农民工“高龄化趋势确实是有所加快”,其原因与经济发展过程、以及人口结构代际转换有关,“对这个问题需要高度重视”。据山东省一家楼盘开发公司的建筑工地负责人介绍,目前工地上大概有一两千人,35到40岁的工人只占5%左右,40岁到55岁之间占比达到80%以上,55到60岁也有10%左右的比例。(7月16日 财新网)

在部分工地上,“最小农民工55岁”的现实,恐怕不过是深度老龄化社会的一个缩影。互联网+也好,工业4.0也罢,一切产业革命与工业进步,都离不开作为核心要素的“人”。这不是一个机器人时代,在天花乱坠的要素集聚中,劳动力的优化配置,依然是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议题。农民工关心养老,而我们,要关心这一程的农民工到站后,下一站,谁来上车?

在歌曲《当你老了》的感伤里,有些数字让人更警惕。一方面,数据显示,2010年,农民工平均年龄是35.5岁,2014年平均年龄是38.3岁,平均每年提升0.6个百分点,50岁以上的农民工数量和比重都在加快提升。另一方面,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较上年增长1.3%;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同比增长2.8%,虽然增长幅度都低于上年,但本地农民工的增速却高于外出农民工1.5个百分点。2015年的最新数据也显示了上述趋势。今年二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仅增长了0.1%,“这也是近期的一个低点”。简言之,老一辈农民工渐渐老去,而新一代农民工未必愿意去接班。

新老之间的断裂,固然与人口出生率、新生代民工职业取向有关,也与下面三个层面多有关联:一则,尽管新型城镇化依然在路上,但新生代民工进化成新市民的路障依然不少。户籍制度、教育医疗、社会保险,有时甚至是盖个芝麻大小的公章,种种不易,都会消弭年轻人对城市的归属感。新生代民工与应届大学毕业生还是有着鲜明的群体差别,指望他们靠梦想过日子,确实比较难。二则,劳动创造历史与财富,那么,劳动就当兑现体面与荣光。用顶层设计的话说,就是要“增加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遗憾的是,市场机制建立健全这么多年,相较于资本等要素的回报率来看,劳动力价值常年被低估。随着中西部、沿海内陆间的经济社会差距日益缩小,既然挣不了多少钱,何苦漂在陌生的城市之间?再说,不少城市把“重脑力、轻体力”的偏好写在脸上,于是政策或制度,难免会有所偏向,新生代民工不愿意去父辈挥洒生命的地方接棒,有什么奇怪的呢?

人才是资源,劳动力亦是资源。城市离不开科学家、操盘手,也少不了保洁工、早点摊。这些固然是老话老理,但要成为权力作为的共识与理念,要走的路还很长。不要等到所有老去的农民工都倒下了、消失了,才想到如何殚精竭虑让新生代民工上岗接班。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