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审计风暴”凸显五大特点
中新社北京6月28日电 (记者 董冠洋)一日之内,一份中国公共资金使用的全面清查报告、21份专题审计公告“重磅”袭来。28日,中国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交底“体检结果”,44个政府部门、14户央企、3家金融单位,以及多个专项资金的收支运行暴露在阳光之下。可以看出,新常态下的“审计风暴”凸显五大特点。
“加码”国资监督 直指央企高管
此次审计的央企范围扩大到14家,包括国家电网、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等,涉及电力、粮食、运输、军工、机械等多个领域。审计发现,13家企业物资采购和工程建设中未执行招投标规定,涉及金额1598亿元人民币(下同)等。
“将重点监督检查中央企业及其领导人员承担的贯彻中央政策措施责任、经营管理责任、风险管控责任和廉政建设责任”,审计署企业审计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对国企、国资的审计力度。
肃整“三公经费” 瞄准“软权力”寻租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上任伊始即“约法三章”,承诺“三公经费”(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审计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央财政本级“三公”经费支出逐年缩减,2013年为71.54亿元、2014年为65.66亿元,2015年度预算进一步下降到63.16亿元。不过仍存在超标准列支费用、转嫁摊派公务支出等问题。
刘家义特别指出,违法违纪“重灾区”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资源相对集中领域;亦存在利用“软权力”牟利现象,即通过掌控国有资源储量、建设发展规划、证券市场交易等未披露信息等不当获利,涉嫌个人非法牟利50多亿元。
预警个别“地方债”风险 揭示金融隐患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中国个别地方综合财力下降,又遇“偿债高峰”,其政府性债务偿债压力较大,甚至出现偿还困难。审计发现,至2013年6月底全国地方政府负偿还责任债务中,需在2015年偿还的有1.86万亿元(占17%)。重点抽查的9个省本级、9个省会城市本级和9个县,2014年底政府负偿还责任债务余额比2013年6月底增加46%。
此外,审计发现,国债发行与库款管理衔接不够;主权外债项目尚未建立规范透明的项目审批流程。对交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审计发现,部分领域风险管控不足,涉外项目的市场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需提高。
“嵌入式”跟踪中央政令落地 督战改革提速
“以前政策落实跟踪审计是每季度向国务院报告,现在是按月报”,审计署办公厅主任周维培对中新社记者说。审计署政策研究室主任郭彩云介绍,审计跟踪内容包括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进出口通关服务便利化措施等制度在各地是否部署、执行进度、实施效果,重大项目是否落地、重点资金是否得到保障等。
此次审计还提议加速财税体制改革,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压缩专项收入的种类和规模,建立专项收入、专项转移支付目录清单,并向社会公开等。就李克强此前要求杜绝的“财政资金长年趴在账上呼呼大睡”问题,审计发现预算中专项用途收入较多,按现行管理办法不能统筹安排等是其原因。
“无缝对接”纪检司法 合力驱动反腐
“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出是审计的当然之义,做不到是失职的”,周维培说。在反腐风暴背景下,审计的专业性和中立性能够抓“蛀虫”强“免疫”。报告显示,审计移送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涉及公职人员2200多名。
郭彩云介绍,审计署与中纪委等部门已通过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等机制,互相确定计划、共享审计对象信息,“包括巡视过程中,我们也会提供审计技术、线索方面的支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