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门焦点新闻事件有哪些(最新焦点和新闻资讯)

首页 > 焦点 > 社会360 > 正文

最新热门焦点新闻事件有哪些(最新焦点和新闻资讯)

视频加载中...

近日,一段行车记录仪拍下的视频,将云南省个旧市的道路执法问题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5月12日晚间,个旧市委市政府成立的联合调查组发布通报予以回应。通报中称,涉事车辆为非法营运“”,已对其立案调查。同时,涉事执法人员也已被停职处理。

最新热门焦点新闻事件有哪些(最新焦点和新闻资讯)

网络上热传的行车记录仪拍摄画面显示,五名身穿制服的执法人员从马路旁冲向正在行驶的车辆,车辆减速后,其中一人直接扑到了车辆引擎盖上。执法人员衣服上,印有“交通执法”字样。

个旧市联合调车组通报称,事件发生在5月10日上午10点20分,视频中执法人员来自红河州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个旧大队,当时正在开展道路交通专项整治行动。为阻止视频中车辆离开,“执法人员在紧急情况下,采取不当的处理方式”。

通报显示,视频中车辆司机李某南当时正试图掩护其妻子张某驾车强行离开。而张某当时在执法检查中被认为“涉嫌未取得道路运输营业许可证、擅自从事道路客运营业”,执法人员决定对其进行暂扣车辆的处理,但张某拒绝签字、态度恶劣并辱骂执法人员。李某南驾车赶到后,也多次用言语威胁恐吓执法人员。

记者注意到,相关执法视频最初在网络上热传时,舆论普遍聚焦在执法人员的执法方式上,并对“碰瓷式执法”展开了强烈的批评。但从个旧的官方通报中不难看出,执法人员、事出有因、不当执法、停职处理,成为回应舆论的四个关键词。而通报发出之后,舆论关注的焦点,也更多地涉及到了“整治之困”。

从通报来看,冲突因整治而起。执法人员拦停张某的理由,是其“涉嫌未取得道路运输营业许可证、擅自从事道路客运营业”。记者查阅道路运输条例了解到:车辆营业许可证,是车辆从事道路运输经营活动的合法凭证。如果车辆在执法检查中被发现没有这个证件、又无法当场提供其他有效证明,那么,执法人员可以对该车辆予以暂扣。

但这次事件的复杂性在于,涉事人员不予配合、甚至对执法人员进行辱骂、并试图强行离开执法现场,这就将执法人员推上了无法保障执法的尴尬境地。有网友表示,从现场视频来看,直扑车盖的执法人员当时在以身犯险,如果涉事车辆没有减速的话,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但更多网友表示,整治和碰瓷式执法,应该一码归一码。执法人员本身就是社会管理者,其行为也必须合法合规,否则就很难获得信任和支持。

记者注意到,个旧市在通报中使用了“执法人员在紧急情况下,采取不当的处理方式”这样的说法。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看来,涉事驾驶员的强行离开行为和涉事执法人员的阻拦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不仅可能造成其个人健康或生命危险,还有可能产生更大范围内的社会性后果。因此,个旧市除了对涉事驾驶员进行立案调查以外,还对涉事执法人员采取了停职的处理。值得注意的是,涉事执法人员的行为可能涉嫌伪造违法事实,他为什么愿意、以及敢于制造这样一种假象,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这背后的原因值得进一步了解和关注,也期待当地相关部门能够对此予以更清楚的通报,相信此举将有利于进一步赢得社会公众对执法机构的信任。

事实上,乱象已是顽疾,执法越线也不是新闻。从游客反映来看,最容易出现乱象的地点包括:城市机场、高铁站等交通枢纽,以及景区等游客聚集地。乱象也是五花八门,有私家车违规载客的,也有途中拉客拼车的;有不打表坐地起价的、绕过平台私下交易的……等等,不一而足。为了整治乱象,各地也是想尽了办法。从出台整治规范、组织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地区重点路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到深入街头巷尾宣传普法,等等,不可谓不普及、不深入。但种种乱象并未就此消失,反而是频频有不文明执法、不规范执法的新闻冲上热搜。仅最近一年来,广东深圳、佛山和四川成都等地,都曾发生过类似“碰瓷式执法”事件,也都因此引发舆论关注。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记者梳理发现,乱象之所以成为顽疾,与部分城市、局部地点的出行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有关,但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淡漠,常常为了一己私利而置公共管理规范于不顾,甚至不惜以身试法。与此同时,执法人员队伍本身也存在着对法律法规不够尊重、不够了解、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个别执法人员还存在权责不清、滥用公权等行为,尤其是在面对较为复杂的执法环境时,试图通过以暴制暴的方式来压住事态,从而不断引发公众对于执法公信力的探讨。

那么,如何从规范执法入手,根治“”顽疾?马亮表示,从各地的执法情况来看,“”的整治可能不但单纯地靠堵、靠查来进行,而是要从问题出现的源头入手,“堵”和“疏”相结合。特别是在一些交通不够发达的地区,一方面要让公众的出行需求能够通过合法正规的渠道来满足,另一方面在行政管理中要引导机构和车辆规范化的运营,而不能一味地以处罚代替管理。只有这种理念能够从上到下地予以贯彻和执行,才能够真正推动当地交通出行环境的改善,并更好地梳理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的公信力。如果能够持之以恒地贯彻和执行,相信今后在类似事件发生的时候,公众不会在第一时间先去执法人员身上找问题,而是会更多关注执法人员的安全和执法的难点,从而真正推动执法朝着公众所期待的公平公正的方向去发展。

看看新闻记者: 金梅 阮丽 游玮

编辑: 阮丽

责编: 金梅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