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型医疗设备-大型医疗设备指什么

首页 > 健康 > 保健养生 > 正文

什么是大型医疗设备-大型医疗设备指什么

国内大型医疗设备,为什么都依赖进口?国产到底差在哪?

当你去医院做一些检查时,会不会因为账单上那昂贵的检查费用而感到不舍呢?

如果我们进一步了解会发现,这些检查费用之所以这么高昂,绝大部分是因为它们所使用的机器是国外进口的。

什么是大型医疗设备-大型医疗设备指什么

一个可怕的数据表示,我国国内上至三甲医院,下至县城医院,其使用的医疗检查设备95%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而更让人不解的是,这些设备所运用的原理也是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检测的手段也都是最基本的物理手段。

究竟是不想造还是造不出来?

我们普通人听到的最多的检测仪器设备包括CT、超声影像、核磁共振等等设备,这些设备都被海外三巨头垄断了,它们分别是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等一些最早研发这类器械的跨国公司所垄断。

而且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国内越好的医院,其实用的设备就更是进口的,就拿我们做CT检查时的CT机来举例。

CT机的学名叫做电子计算器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它的主要工作原理就是向身体发射一定数量的x光线,因为人体不同组织有着不同的密度,所以其反应在电脑上图像也不尽相同,再扫描了病变部位之后,再把这些部位的内部图像反应在电脑上。

而这玩意也不是简简单单发射X光就行了,它浑身上下数万枚零件就包含了不计其数的专利,所以一个企业要想独自研发出这样大型且复杂的高精密电子设备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而我国目前所使用的绝大部分ct机器都被外国品牌所垄断,而这么做就让我们处在了一个不利的地位,国外企业可以随意定价,因此国内的进口ct机价格贵的离谱,少则近千万,动则数千万的价格自然就使检查费用变高了。

既然医院高端检测设备绝大部分依赖进口,高昂的进口费和维护费用让每次检查的费用都居高不下,数千的检测费用对我们来说是一笔不菲的费用,那我们就没有自主研发生产的设备吗?

其实不然,相关的医疗设备,其实我们自己也能造得出来,国内著名的企业就有联影、迈瑞和微创等等。

联影的主要产品就是类似ct和核磁共振这样的大型医疗设备,而迈瑞的主要产品则是一些中型的医疗设备类似B超和生命监护仪,还有疫情而被人熟知的呼吸机,微创顾名思义生产的主要就是一些心脏支架、心脏起搏器等一些更小的医疗设备。

时至今日,国内的产品也已经能够正常工作,且和国外产品没有明显差异。

但是国内的三甲医院还是更青睐国际成熟产品,至于为什么不大规模使用国产产品,一方面是要对患者负责,因为一次小小的设备故障可能就是医疗事故。

另一方面是要对医院的名誉负责,一次事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是很大的,所以三甲医院会采用技术更为成熟的国际品牌。

而在技术方面,这些设备确实存在一些技术壁垒,毕竟国外大型企业动不动就是百年企业,而国内的大部分企业也就只有数十年的时间,要想在技术上赶超国外企业,还需要不断地打磨自己才行。

最后是因为国内医生早已习惯了这些产品使用,也早已习惯了英文操作系统,换成中文可能还不习惯。

近几年国内的一些医疗器械品牌正在不断崛起,但是要想赶超国外的品牌还需要经历一个不可避免的阶段,那就是专利壁垒问题。

专利壁垒就是指一国的政府或者企业依靠其技术垄断优势,以保护专利等知识产权为名义,实施一系列不合理的障碍措施限制其他国家产品的进口。

根据2019年全球申请的专利数据显示,全年申请的专利数量高达322万件,而我国以140万件专利占全球第一。

但是细究之后,我们发现虽然我们研发专利数量较多,但是质量却不及日本和欧美高。

医疗器械行业涉及医药、机械、电子等多个技术领域,而其中最重要的核心技术涵盖医用高分子材料、检验医学等等。既是全球各大企业竞相争夺的焦点,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标志。

因此想要打破国际品牌对于高端医疗器械的封锁,就必须要建立我们自己的品牌,而要想自己的品牌在市场上有足够的占有率,质量也需要不断跟上才行。这样才会使得医生更加注重国产设备的使用,从而推动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化进程。

国内90%的大型医疗设备,全部依赖进口,为何不用国产的?

北京同仁医院前院长王宁利曾在采访中说过:放眼国内医疗机构,且不说200万元以上的大型医疗设备几乎全是进口,10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中国产品牌也是屈指可数,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的更是凤毛麟角。

而这句话一出,顿时激起千层浪,很多网友不禁疑惑道,我们国家的高端医疗设备真的如此依赖进口吗?而我们又该如何打破这种局面呢?

什么是大型医疗设备-大型医疗设备指什么

很多人肯定觉得这位专家言过其实了,然而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国内医疗器械市场中,高端产品市场的比重约为25%,但是实际上我国超过90%的高端医疗器械都依赖进口,比如高端X光CT、手术机器人、磁共振诊断仪等等。

每年单是进口这些高端器械就需要花费3380亿元,而这其中由于美国通用电气、荷兰飞利浦以及德国西门子大型医疗设备三巨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以独资或合资公司的形式在中国生产、销售医疗器械。

所以到了如今,他们在我国的高端医疗器械进口总额的占比高达70%,也正因如此,这些外国企业在我国医疗设备的定价上占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就拿CT机来举个例子,目前市面上最常见的CT机价格都在几十万以上,而高端一些的PET-CT机价格甚至高达上千万。

而为了尽快收回购买仪器的成本,医院不得不提高做CT时的检查费用,于是单个部位的检查基本都在500元以上,至于全身平扫的费用更是高达7000元以上。

那么为何外国的高端医疗设备在我国会如此受欢迎呢?

首先需要知道,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跨领域且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它涉及到医药、物理、电子、软件等多个行业。

因此想要在这个产业有所建树,自然需要积累多年的经验,而翻看国外知名的医疗器械公司的信息,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成立的时间几乎都在百年以上。

比如强生集团成立于1886年,距今已经有136年的历史,这也就是说这些公司在医疗器械产业基本都摸爬滚打了上百年。

而我们国家最早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医疗器械的,满打满算也就40多年的历史,少了几十年到几百年的沉淀,我们生产出来的医疗器械自然不能和国外相提并论。

其次,病人在看病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进口医疗设备,虽然进口设备会导致整体的治疗费用走高,但是在病人心中没有什么要比自己的健康更重要。

而对医生而言,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患者对于治病的各方面要求都很高,而医疗设备在治病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所以对医院来说,选择进口设备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最后一点就是售后服务跟不上,由于国产医疗设备在医院中的占比只有10%,这就导致生产商一旦将售后服务的成本摊到利润中,就会出现亏本的现象,所以很多设备生产商根本就没有把心思放在做好售后服务上。

比如原阳县18家医疗机构并没有负责维修医疗器械的工人,而3家县级医院的维护人员总共也才4个人,而当机器一旦出现严重故障时,院方就只能让机器停机“冬眠”,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改变这种过度依赖进口医疗器械的局面呢?

实际上,为了尽快提高国产医疗器械在国内市场的份额,2021年国家财政部及工信部联合发布了一份名叫《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标准》文件。

其中明确规定了政府机构(事业单位)采购,国产医疗器械及仪器的比例要求。其中137种医疗器械全部要求100%采购国产。

12种医疗器械要求75%采购国产,24种医疗器械要求50%采购国产,5种医疗器械要求25%采购国产。

采购范围覆盖监护仪、影像设备、体外诊断、高值耗材等多个品类。在众多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进入飞速发展阶段。

截至2020年底,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已经高达25440家,市场规模预计超过8000亿元。

更重要的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还实现了难得的贸易顺差,2019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总额达到554.8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87亿美元,比进口额高出19亿美元左右,相信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若干年后我们就不必在医疗器械方面受制于人了。

为何医院的高端医疗设备大多依赖进口?国产大型医疗设备真不行?

在医院检查一次身体要花多少钱?

以CT为例子,全身平扫往往需要5000元以上,部分地区单个部位的检查甚至也能达到500元以上,如果没有医保,这个费用是需要患者全部自费的。

什么是大型医疗设备-大型医疗设备指什么

很多人有疑问:只是躺进去扫几分钟,为什么会花掉几千块?自己是不是被宰了?

事实并非如此,由于我国在医疗器械对国外依赖度相当高,医院对检查项目也没有定价权,本质都是在给国外的医疗器械公司“打工”,对机器的运营成本非常高,患者不得不为此“买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看病贵、看病难的窘况。不过,实际上看病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除了医疗器械,还有陪护、特殊药品、医院医疗水平、医生资历等等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在其他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不制造自己的医疗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难道是我们造不出来吗?

目前,先进的国外“超级设备”几乎是各大医院的标配了,什么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啊、PET-CT啊……动辄几千万元的大块头垄断了医院,也给患者带来了看病价格虚高的难题。

那么,是医院自己“崇洋媚外”,不想使用国产设备吗?其实也不是的。

在2020年的《全球医疗器械企业TOP100》名单中,排名前三的医疗器械企业为美国强生、瑞士诺华国际和美国雅培,更有并称为“GPS”的GE、飞利浦、西门子三家公司霸榜;

而中国仅有山东威高和远大医疗上榜,且与尖端还有很大差距,已经足够说明如今中国医疗设备的现状了。

于是在国内,我们就能看到一个现象:越是中高端的医疗器械,就越“偏爱”进口货。

全球医疗器械企业前10

以超声手术刀为例,超声手术刀又名无血手术刀,能将超声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通过高频的振动向人体的局部传播能量。由于振动频率高、振幅小,它可以在不伤害其他部位的前提下迅速切开指定部位,因此用超声手术刀做的手术,精度高、创口小、凝结快,大多数的微创手术都离不开它。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手术刀,我们国内却缺乏先进的龙头企业,对进口的依赖度依然达到了85%以上,其中卖家来自美国、日本、韩国等等,中国最好的品牌也只能在国内冲到第5名左右。

超声手术刀

不仅如此,医院越大,所包括的业务越丰富,对进口器械的依赖度也就越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国产医疗器械只能在少数领域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地:

一、小器械、中低端器械,能够做到在使用体感差不多的情况下,价格更便宜;

二、中国特色的治疗领域,如针灸治疗仪等等。

……

另外,最近几年也有不少国产企业发展很好,比如微创的心脏支架,在国内已经冲到了第一,超过了其他国外品牌;又比如迈瑞的监护仪,基本都在各大医院当中完成了普及。

迈瑞监护仪

但这些在广大医疗器械中的占比实在是太小太小,国产医疗器械要想替代目前进口的市场,依然任重而道远。

国人都是有情怀的,有好的国产都会优先使用,那么,这个状况只能是我们自身的实力不足了。而最近几年,国家对于医疗器械行业的扶持也越来越给力,拨的资金越来越多,为什么我们还是赶不上呢?

首先需要知道,国外的医疗器械巨头,个个都是百年以上的老产业:全球排名第一的强生成立于1886年,迄今已有136年;第二的诺华国际前身公司就更早了,成立于1758年,迄今已有264年。

瑞士诺华国际

而我们新中国目前成立还不到100年,开始着力发展医疗器械则更是等到国外技术传入国内,大约从80年代起,至今也就40多年的历史,少了几十年到几百年的沉淀,和国外自然很难并肩。

但时间并不是全部的原因,否则我国的通信行业起步也很晚,还不是依然占到世界的顶端了?

所以还有原因之二,技术的交叉。

举个例子,一个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医生想要研发一台医疗设备,但只凭借他一个人是做不成的,还需要电子信息、材料科学、影像技术……等多个领域的人才联合起来,才可能做成。

对了,这个过程中还不能差时间,更不能差钱。

一台机器上拆分为成千上万个零件,也就有成千上万个知识专利。可以说,一台成熟的医疗设备,就是一个国家知识、研发和资本共同浓缩的精华。

国外企业发展多年,早已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连续生态链,各种医疗产品从CT机到监护仪,应有尽有,中国企业却还不得不停留在单个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上,可这些都是很多国家在上世纪就玩过的了。

也因此,我们的体系不太完整,在原创度上突破也较为缓慢,这直接导致很难造出高精尖的医疗产品。

而第三个原因就要提到品牌信仰了。

国内的医疗器械企业发展状况并不平衡,没有像西门子、强生那样能独霸一家的大型企业,而是以“规模小、布局乱”的形式存在,导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而对于医院方来说,已经用了那么多年的进口设备,不说有感情,就算是操作上也习惯了,出于医疗人员的责任心,很少会冒着医疗事故的风险去尝试国产产品。市场本质是一块大蛋糕,既然大块都被国外抢去了,那国产就只能分到一些边角料了。

一边是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一边是昂贵的进口设备费用,用后者来换取前者,无疑是值得的,只不过对于患者来说,这看病费用总归还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当然,国产医疗设备也并没有那么不堪。以前饱经争议的心脏支架,出厂成本2000元,卖给中国却接近10000元,但是现在已经可以基本实现全使用国产替代了。

心脏支架

近几年,国家也在医疗设备产业的投入越来越多,工信部更是在2《021~2025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意见稿》中提到,截至2025年,国家要配育6-8家医疗器械企业进入全球50强,可谓是雄心勃勃。

而为了帮助国产设备打开市场,国家还在去年发布通知,要求137种医疗器械全部要求100%国产,12种医疗器械要求75%国产。届时,国产的医疗设备在这样的“开路”下,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机遇。

于是,如何解决“原创度低、产业链不完整”的问题,如何建立起较完整的基础科学体系,就成了解决国产医疗设备的最大难题。

只愿在中国的将来,每个老百姓都能病有所医,不再被昂贵的治疗费所困扰。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