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大数据应用有哪些—医疗大数据分析的三大应用场景
医疗大数据+AI迎应用风口,行业机遇和痛点何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唯珂 广州报道 近年,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正加速传统行业变革融合,疫情更是加速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健康医疗行业快速应用。
2021年6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内容包括“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实施四项重大工程提到:一是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二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工程。2021年7月1日,关于“四项重大工程”的具体政策《“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发布,对大数据、信息互联互通的需求明确,信息化建设地位突出,建设任务中重点提到:深度运用5G、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国际先进水平的智慧医院,建设重大疾病数据中心。推进跨地区、跨机构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互认共享、术语规范以及数据的整合管理,建设主要疾病数据库和大数据分析系统,加强智慧医院、信息化和科研平台建设。
如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的探索辅助未来医学发展,提升人类医疗健康水平是国家战略的重点。
国家“医疗健康大数据”战略实施,让大数据发展应用迎来新节点,但人工智能大数据改变医疗现状的路途任重道远。
国家级医疗大数据库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
IDC研究报告显示,2020 年中国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市场规模为12.0 亿元,同比增长25.7%,预计未来几年中,该市场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2020 至2025 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4.3%。
医疗大数据在2015年左右开始启动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其在临床与科研中的价值逐渐展现出来,一方面医疗大数据赋能了临床科研,极大促进了临床医生的科研产出数量与质量,另一方面以大数据技术驱动的临床专病库逐步建立起来,提升了临床诊疗的水平和工作效率;除了这些直接的医疗大数据应用之外,大数据技术嵌入到医院核心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中,不仅促进了系统性能升级,而且对于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评级和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测评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在国家级别的疾病数据库建设层面,中国仍处于“初级阶段”。
大部分医院目前依然面临着临床业务数据分散、患者隐私泄露、数据未授权使用、搜集病例数据耗时太多、数据难以复用以及数据标准不一等问题。
目前制约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的壁垒和难点也很多。从医院层面,存在数据多源异构难汇集、医疗大数据的标准体系建设未达到应用级水平、缺乏大数据处理和AI技术进行后结构化和自然语言处理,无法有效利用大数据;从政府层面,需要逐步将医疗大数据作为战略资源进行储备;需要实现数据共享;政府需要有效的监管和决策的平台与工具等。
天鹏天元大数据总裁、南鹏研究院执行院长陆广林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数据治理就类似水处理工厂,通过数据治理,将不可饮用的水变成可饮用的水。从而让数据获得更大价值。因此,数据治理是后续平台上数据可用的基础。必须要基于医院数据现状,制定了总体的数据治理框架和计划,在不同的治理阶段,使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既有传统的ETL映射转换,又有新兴的神经网络模型,用合适的方法推动合适的数据治理,最终目的就是——数据可用”。
陆广林向记者表示,举个三甲医院的例子,我们接触到随着医院系统形成并积累的医疗数据急剧增长、数量多、更新快且类型繁杂,存储形式多样化、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整合难度大,业务数据难以共享,从而产生信息孤岛的现象,且医院的医疗数据关注的更多是患者个体信息,而非面向群体分析,无法满足临床科研对于疾病数据横向整合及深度挖掘的需求。总的来说,主要问题就是数据多源异构难汇集、医疗大数据的标准体系建设未达到应用级水平、缺乏大数据处理和AI技术进行后结构化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问题,无法有效利用大数据。
此外,慢病发病率提升、临床决策失准及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重复诊疗等传统医疗问题也需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医疗大数据平台通过临床数据服务,满足医生大量的临床科研需求;通过创新应用的落地,按照项目的方式在医院实现其需求;此外也承担区域数据平台建设和开发的工作。目前,南鹏研究院在西部6省合作超20家医院,累计合作项目40多个。其中,重庆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平台项目在重庆地区近10家医院上线系统,实施阶段医院超5家。除重庆以外,与西部5省超过10家医疗机构展开合作。
赛道互相渗透加速,市场集中度增强
中国医疗大数据经过过去几年的发展,从围绕概念做开发逐步探索出有效的方法,开始取得良好的成效,专病大数据、科研大数据等专业主题大数据在临床治疗和临床研究中的价值凸显,获得价值之后的医院的需求显提升,那些既拥有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同时又建立了医疗大数据实践的厂商获得了医院客户的认可。
此前亦有业内人士指出,预计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在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测评政策的促进下,在临床治疗与临床科研需求激发下,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将维持高速发展,拥有大数据技术和落地应用实践的厂商持续开拓市场并且深化应用,并逐步建立起一定程度的市场进入壁垒,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领先的医疗大数据厂商中包括专业性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厂商和综合性医疗信息化厂商,这两类厂商是从两个不同的切入点进入到医疗大数据市场,但是他们的业务模式正在呈现相互渗透的特征,即专业性医疗大数据厂商也开始开拓医疗信息化市场,比如开展电子病历、集成平台等建设和服务,综合性医疗信息化厂商则以医疗信息化系统为基础开发专业的医疗大数据。两类厂商之间呈现出有合作又有竞争的态势。
预计未来发展中,那些不仅具有大数据技术能力,而且具有医院数据治理实践以及参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厂商,能够抓住测评政策带来的红利,也能够带给医院在临床诊疗和临床科研以及医院管理方面切实价值,这样的厂商能够进一步扩大份额。而那些以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为基础,进一步参与到医疗保险开发、新药研发、健康管理等业务的厂商有机会开辟新的增长领域。
2021年6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发布,该法律适用于医疗健康数据的安全管理,所以未来医疗大数据解决方案将会提高数据安全性管理的能力,那些能够对于医疗大数据提供先进的安全解决方案的厂商有机会在未来发展中占得先机。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医疗健康大数据如何发展、应用?专家详解
点击上方“健康中国”可以订阅哦
如何理解《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及该政策对健康医疗领域所将产生的重要影响,《医学界》就热点话题采访了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宁家骏教授。
请您介绍文件出台的背景及其意义?
宁家骏教授:这一文件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40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50号文件)的一个重要步骤,或者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不久前,大数据部际联席会议还通过了《促进大数据行动纲要》的三年计划,并将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作为今后三年的重要工作和突破点。大家都知道,医疗健康领域所包含的数据是非常巨大的,其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国家卫计委推出该文件,应该说符合贯彻国家“十三五”期间推进大数据发展的要求,是一个重大战略和突破点,既关系民生、满足群众健康切身需求,又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据悉文件包括夯实应用基础、全面深化应用、规范和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以及加强保障体系建设四大方面。请问国家将如何推动医学大数据的应用?在法律法规上如何保障体系建设呢?
宁家骏教授:可以说,人体是最复杂的系统,对健康的管理也是最复杂的工程,这项工作需要有海量、精准合不断变化的大数据的支持。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我国医院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医院都建立了现代化的临床信息管理系统,而且投入很大。但是,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每个医院都是自己在推动,导致信息孤岛的形成,造成重复诊断、重复检查等医疗资源的浪费,检查结果和信息利用率较低。所以发展大数据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大事。具体而言,我们希望从公共卫生到医疗服务,包括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和计划生育等全环节的数据很好地整合起来。这是该文件对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指出了非常重要明确的方向。
谈到法律法规的问题,《行动纲要》已把大数据的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工作作为非常重要的环节。就医疗健康大数据来说,对涉及个人诸如基因库、疾病谱等高度敏感的信息是国家的重要资源,有必要通过立法来加强保护。考虑到立法周期比较长,所以目前国家还是首先利用好现有法律,如民法对隐私的保护要求等。同时,国家也鼓励地方政府部门的试点和创新。我认为,我们能够通过这些工作来做好数据保护。
从文件中我们看出政府大力推进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应用和资源整合,那么未来政府将有哪些资金上的支持?
宁家骏教授: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已重视医疗数据的整合,从中央层面开始做顶层设计推进信息共享。国家卫计委也从“十二五”就开始启动了“全民健康信息化工程”建设,计划在前期先行投入4亿多元人民币,进行建设。今后在“十三五”期间,还将动员更多的投资来做这方面的工作。当然除了政府投入,还要引入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这项重要领域的建设。
尽管目前推动不同的医疗机构间的信息贯通、共享存在一定难度,但是从技术层面来说,这实际上不成为障碍。近几年国家卫计委一直在做标准化建设,包括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例,实下发了部标和国标。
我个人的观点是,推动信息共享是各利益群体的认识问题,关键在人。
互联网+健康服务将有哪些具体项目呢?
宁家骏教授:目前从各省已经或正在申报一些项目来看,“互联网+健康医疗”的项目不少,因为这些应用是互联网+健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审批程序,已有一些项目获得国家专项基金。
我认为,互联网+健康医疗的项目要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面属于公益性/基础性的服务,要以政府为主导;另一个层面是增值务,须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做好监管和适当引导,以满足不同层次人民群众的需求。但总的来说,推动互联网+健康医疗,更重要的是利用互联网平台途径和思维,把过去传统的服务做好转型升级,真正地实现资源共享,更好推动信息共享、信息的汇聚。
作者:张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