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多了个医疗健康—微信怎么添加医疗健康

首页 > 健康 > 医疗机构 > 正文

微信多了个医疗健康—微信怎么添加医疗健康

添加患者家属微信却引来麻烦!到底加还是不加?

微信、QQ等社交媒体软件,方便了人们的沟通,提高了交流效率。随着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在生活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医患交流不再局限于医院内,微信、QQ等社交软件里的医患沟通正在成为常态。为便于病情沟通和随访就诊,医护人员和患者互加微信、QQ已成为较为普遍的做法,这不仅方便了医患间的及时沟通,对获取出院前的检查结果、随访、院外护理、康复、健康科普和复诊,均非常便利。这种做法在为患者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微信多了个医疗健康—微信怎么添加医疗健康

“医患群”便于管理大量患者

“医患群”已经成了不少医生微信里的普遍现象。

北京同仁医院的眼科医生刘月明的微信通讯录里有1900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患者。“我添加的患者都是需要长期随访管理的,慢病患者居多。这样的患者加了微信才有意义,有助于他们的康复,很多外地患者不用有点问题就跑来北京,可以先远程了解一下,同时也有助于我及时掌握患者情况。”刘月明说,“当然,一些情绪容易受人干扰的敏感患者不适合入群,重点随访的患者要单线联系,是要辛苦些。”

目前,他的通讯录里有3个群,一个已经满员了,一个300多人,还有一个几十人的。群里基本上都是疾病相同的患者,症状问题差不多,“有时候老病友还给新病友解答,比如,刚做完手术的患者提出一个问题,另外一个术后5年的患者就会分享经验。”刘月明说,病友间还可以互助,比如一个人来复查,顺便会拿着下个月需要复查的病友的就诊卡,帮忙挂号和预约检查,后者复查时就能减少在京滞留时间。

这已成为目前的“常态”,也为管理患者以及和谐医患关系提供了新思路。也有不少医院要求主管医生主动留联系方式给患者,以方便后期的管理。

添加患者或家属微信

存在风险

近期,一名医生在网上反馈,“自己收了一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老人只有一个女儿,在外地上班,老人一个人长期在养老院生活。入院后考虑基础病多,于是行骨牵引保守治疗,他的女儿照看一周后,继续到外地上班了,临走前他女儿要求加微信,出于同情,便加了,此后老人由我陪护照顾。”

“后来他女儿微信语音,让我帮忙给保险公司写证明,以配合保险公司交住院费1万8千元,我配合帮忙了;第一个护工不干了,他女儿又微信语音我,我又帮忙找了个护工;患者要复查了,我也亲自带他去放射科做检查。他女儿每次就像“遥控器”一样,对我指挥来指挥去,给我发一条语音,我就帮忙了,而我也是觉得患者比较可怜,有病在身,却没有亲人照顾,没想那么多。”“今天,他女儿给我打电话,语气很不客气,好像在质问我:住院费1万8,怎么这么快就用完了?反复质问了两遍。我感到很寒心。”

2019年的一则新闻也是因为微信交流引发。一位儿科医生的朋友由于小孩眼睛发红,在微信里咨询医生是不是因为发烧引起的,该医生建议对方先用些眼药水观察看看。后来小孩病情加重,检查为眼眶蜂窝组织炎,由于住院花了不少钱,医生被迫赔了2万元……

由此可见,医患互加微信或医务人员建立患者微信群,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和法律风险,但却常被忽视。对医生来说,存在以下几种风险。

1.医疗质量安全风险

我国《医师法》第二十三条:医师实施医疗、预防、保健措施,签署有关医学证明文件,必须亲自诊查、调查。

如果是基于微信等网上沟通,而没有对患者面诊,就给出相关的医疗措施,显然是不符合规定的。该类风险容易出现在病情有变化的复诊患者身上。

2.个人隐私泄露风险

医患微信沟通中会传输患者的病历信息,包括检查报告单以及自述的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根据《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患者病情或医疗健康信息属于个人隐私,也纳入个人信息保护范畴。如发生误发、对象传输错误、手机遗失或被盗,极易造成患者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泄露。

在医患微信群传输其他患者信息,虽然基于案例分析和健康科普需要,但未取得患者本人同意,也未进行个人信息脱敏处理,极易引发人格权纠纷。

3.医疗纠纷举证风险

就如本文中的例子,因医生建议“先用眼药水观察”,最终被判赔付2万元。现今,微信记录作为电子数据,已成为诉讼中的重要证据形式。因此,在院外随访、复查及其他医疗行为中,医生实施医疗行为是存在法律风险的。

医患沟通如何保障医生权益?

通过微信、QQ等社交软件可以促进医患沟通、方便随访管理,确实应该利用起来,但如何防止好心办坏事?医生应不应该给患者留联系方式呢?

1.是否加微信应由医生自行决定

现在很多患者希望留下医生的联系方式,以方便日后联系,但医生并没有这一义务,不能对医生进行道德绑架,更不应该把医生当作“保姆”。而有些医院强制要求医生给患者留联系方式的行为显然不合情理,甚至违法。

在一份涉及2000名医生针对要不要给患者留联系方式的问卷调查中,42%的医生表示这需要视具体情况来看,40%的医生明确表示不会留联系方式,只有15%的医生表示愿意加患者微信。是否留微信或其他联系方式给患者,应尊重医生的决定,不能强加于人。

2.医生给患者私人联系方式应慎重

不建议医生将自己的私人电话或微信号给患者,可通过留座机号码或工作手机号码以便患者获取检查结果,或留存患者或其家属的电话,以便告知出院前检查结果,特别是病检结果,做好电话随访记录。

也可通过出院医嘱或医患沟通记录,明确出院后注意事项、获取报告结果的途径和方式、复诊项目和具体时间。

3.做好医患微信群管理,建议群内以科普为主

基于医院和医生实际,如建立医患微信(群),应加强微信(群)管理,明确微信沟通规则,增强法法律意识。

建议医患微信群的内容以医疗健康知识科普为主,可发布停诊、义诊信息,但不作为互联网平台就诊信息获取和反馈渠道,不得发布与医疗健康信息无关的话题,如广告、募捐等信息。给予医疗建议应该谨慎,在不具体了解患者情况时,不应给出医疗建议。

4.避免泄露患者隐私

基于诊疗注意和告知义务,要一对一沟通,避免群内沟通。如就诊病历信息(含检查检验报告单)和相关图片、院外随访和出院医嘱告知等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避免发于医患微信群中,防范个人隐私、个人信息保护等人格权风险。区分初诊和病情变化的复诊患者,引导其至线下实体医疗机构就诊,亲自诊查后实施医疗措施,明确微信沟通建议仅供参考,应以线下实体医疗机构查体和检查治疗情况为准。

此外,有些医生将自己的微信群交由助理或学生管理,这是存在巨大风险的,也不符合相关法律要求,可能涉及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违反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

总之,利用好了社交软件可促进医患关系、加强随访交流,如果不规范使用可能会造成不良后果,希望医生和有关部门谨慎、规范对待。

编辑丨王申冲

审核丨

微信+AI:带你玩转智能健康管理!

在现代医疗环境中,健康管理正逐步成为各大医疗机构及健康管理师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医院营养科、康复科、体检机构及个人健康管理师等领域,如何高效、精准地为患者制定并执行健康管理方案,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而全程健康管家是基于微信生态构建的患者管理系统,为健康管理行业量身打造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微信多了个医疗健康—微信怎么添加医疗健康

通过企业微信,系统能够快速触达患者的微信,实现便捷高效的沟通交流。不论是健康管理机构还是个人健康管理师,都可以轻松与患者保持紧密联系,确保每一项健康计划都得到及时执行。此外,系统内置了完整的数字化档案功能,支持患者的健康数据全程跟踪和管理,为日后的健康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系统内置了海量的专业医学问卷量表,患者可通过微信方便填写,快速完成健康测评。这些测评不仅能帮助健管师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还能为制定个性化健康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同时,系统搭载了公司自研的大语言模型技术,能为健康管理师提供智能问答服务。当健管师遇到健康管理相关问题时,系统能准确理解并给出清晰易懂的解答,帮助健康管理师快速提升专业知识储备与服务水平。

为了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系统内置了丰富的膳食库与运动库,健管师可以方便地根据患者的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方案。系统会结合患者的疾病情况与基础信息(如身高、体重、劳动强度等),智能生成每日的饮食方案,并推荐适合的运动量与注意事项,帮助患者科学管理自己的健康。

系统内置了海量的患教库,健康管理师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同时,针对不同病种的诊疗安排、复诊计划等,系统可以通过简单的配置实现标准化管理,并将这些安排自动转化为日历事件,方便医患查看与执行。此外,系统还能通过微信自动提醒医患执行相应的待办事项,极大地减轻了管理工作量,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

系统支持患者上传健康数据,尤其是饮食记录。系统内置的AI技术会自动分析每一餐的营养成分,并进行智能点评,如饮食时间、营养搭配等,帮助患者更加科学地管理日常饮食。健康管理师也可以通过企业微信或系统后台查看并进行互动点评,进一步提升患者的健康管理体验。

全程健康管家不仅是一个管理工具,更是助力健康管理机构及个人健康管理师实现智能化管理的重要伙伴。通过它,您可以更好地服务患者,提升工作效率,构建专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体系。无论您是医院营养科、康复科的工作人员,还是健康管理机构或个人健康管理师,全程健康管家都将成为您不可或缺的助手。让我们共同开启智能化健康管理的新时代,为患者带来更健康的未来。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