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属于国民经济的什么领域(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中国银行保险报:定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
解 读
10月30日至31日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作用,并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会议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要求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风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明定位: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
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国际形势越发错综复杂的双重背景下,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六年前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如今升格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
民生银行研究院首经团队认为,从“全国”到“中央”一词之变,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连平指出,在金融领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最重要的是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金融治理效能,确保中国特色金融之路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会议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金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言,会议指出,要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等。
在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副院长刘晓春看来,这五篇“文章”所代表的关键词,实际上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方向。做好这五篇大文章,意味着对金融的要求变得更高,“不再只是以前简简单单的融资,而是应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刘晓春说。
定目标: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必然伴随着金融由大而强。本次会议也对如何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把向定调,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认为,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我国正在从资本与技术的承接者走向资本与技术的输出者,这要求我们必须建设一个高效、稳健、开放的金融体系,努力建设金融强国。
“金融强,意味着国家强。”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指出,要实现金融强国目标,需要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未来几年如果能将这些目标落实,预计我国金融工作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怎样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首经团队认为,必须要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金融强国”的特征包括开放的金融市场、丰富的金融产品、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等要素。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需要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以服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国际金融产品,数字化的金融基础设施,为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促进各国实体经济发展,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强监管: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
畅“金融血脉”,强“经济肌体”,建“金融强国”,有效的金融监管是基础。会议继续以强化金融监管作为主要议题,延续上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强监管”政策基调。会议强调,要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严格执法、敢于亮剑,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连平预计,未来几年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将成为我国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针对跨业、跨市场的金融业务,不同类型机构间的交叉业务,非法集资、欺诈销售、操纵市场、信息泄露等违法违规行为,多层嵌套的复杂运行结构或金融产品,各类金融行为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管以及对中小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市场等重点风险领域的监管。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将有助于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稳定的金融环境。
“从当前金融业发展趋势和特征看,金融业综合经营深入发展,跨市场、跨行业、跨领域的交叉性金融产品不断涌现,金融风险更具隐蔽性、复杂性和传染性。”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下一步应加快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推动中央和地方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更好地防范化解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此外,还应充分运用金融科技尤其是监管科技手段,提高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和改进对数字金融领域的监管,提升监管有效性。
防风险:把握好快和稳的关系
除采取科学有效的金融监管外,要想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还应聚焦重点领域分类施策,推动金融业安全稳健发展。会议对“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加强外汇市场管理”等重要内容作出全面部署。
就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房地产行业风险化解而言,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任涛预计,后续将更加注重长效机制的建设和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的构建,如对地方政府建立约束制度,加快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住房租赁建设等。同时,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推动风险化解,避免风险化解过程中产生新的风险,其中的关键便在于压实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企业的主体责任,强化对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监管,完善优化“三道红线”“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等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满足居民的合理住房需求。
中国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将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金融开放与安全,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引导融资成本持续下降,加强外汇市场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会议还强调要把握好权和责的关系。对此,刘晓春认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理顺地方政府负债的各项秩序,二是地方金融监管责任需落实到位,三是金融犯罪、金融腐败等问题也需要权责到位。
促稳健:发挥保险业的风险管理作用
对于会议提出的“发挥保险经济减震器、社会稳定器功能”,中国精算师协会会长王和认为,保险业应在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和中国特色现代化金融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发挥保险经济减震器、社会稳定器作用的内涵非常深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中国融入国际大循环的背景下,必然会面临很多的风险和波动。因此,要构建一个减震器或者平滑机制,保险就扮演了这个角色。而所谓的社会稳定器,就是稳定预期。普通的保险能够对社会个体、企业起到稳定作用,同时,像养老保险等能够稳定人们的养老预期,为未来打造安稳的保障。
“保险业学习这次会议精神,最重要的是践行保险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要提高政治觉悟,要服务好人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王和表示。
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孙祁祥认为,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中,保险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经济发达程度、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保险的基础越雄厚、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促进经济的快速稳健发展,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发展历史和规律表明,要夯实保险业的基础,保证其作用充分发挥,一定要坚守初心、葆有耐心、释放仁心。首先,要做好风险保障。其次,要践行长期主义。最后,要为参保人提供好产品、好服务。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举办普惠保险典型案例交流会 发布 20个典型案例
中国网财经4月12日讯 今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保险业协会)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普惠金融司(以下简称金融监管总局普惠金融司)指导下,与北京金融街服务局联合举办的“普惠保险典型案例交流会”在京顺利召开。金融监管总局普惠金融司司长郭武平、保险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于华参会并致辞。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朱俊生作交流发言。北京金融街服务局副局长常国栋,人保财险、中国人寿等12家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参会。会议由保险业协会党委委员、副会长王玉祥主持。
本次会议是保险业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金融监管总局关于做好“普惠金融推进月”相关工作要求的重要举措。会议总结了普惠保险十年来的发展经验,对于统一行业思想认识、广泛凝聚共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保险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普惠金融司司长郭武平指出,十年来,我们持续砥砺奋进,在普惠金融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初步形成了涵盖普惠金融基础服务、普惠信贷、普惠保险的综合普惠金融体系。下一步要高水平把这个体系建好建优,普惠保险体系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推进专业化体制机制建设、丰富普惠保险产品供给、提供优质服务、加强监管政策引领、完善普惠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等几个方面加强建设。他表示今天是“普惠金融推进月”收官之日,一个月的时间里,行业协会、银行保险机构积极配合行动、认真落实方案,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后续要善始善终,扎实做好收尾工作,及时报送工作成效,以更高站位、更严标准、更大力度,书写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于华表示,普惠保险是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保险业聚焦小微企业、老年人、农民、新市民、低收入人口、残疾人等普惠客群,提供了多样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成效初显。大力发展普惠保险,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保险业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发展普惠保险是促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内在要求,要把普惠保险工作纳入到保险公司战略发展的顶层设计。要进一步丰富产品服务供给,加大创新力度,切实提升服务质效,构建多元化多层次普惠保险产品服务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宣传交流,以典型案例带动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切实提升全社会对普惠保险的认知度和获得感 。
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朱俊生教授认为,保险行业协会征集、评审与发布普惠保险典型案例,全面反映了保险业在普惠保险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探索,包括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普惠型人身保险保障民生,新市民保险支持新就业形态,中小企业保险保障国民经济产业发展。可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引领与推动作用,促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
据悉,本次会议发布了20个普惠保险典型案例,14家保险机构代表围绕案例进行了交流发言。会议发布的案例全部来自保险业协会“普惠保险典型案例征集活动”中选出的重点案例。为加强普惠保险宣传工作,生动展现普惠保险实绩实事,在监管部门指导下,保险业协会自去年9月以来面向全行业组织开展了“普惠保险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得到行业的积极响应。在235个申报案例中,经过初筛、复评、终审等环节,选出20个重点案例在本次会议上进行发布,其中服务小微企业客群的案例4个,服务老年人群体的案例4个,服务三农客群的案例6个,服务新市民客群的案例3个,服务城镇低收入人群和服务残疾人群体的案例3个。
本次案例发布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进一步凝聚了保险行业普惠保险发展的行业共识。普惠保险致力于解决经济社会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通过触达普惠客群,扩大保险服务的可得性、覆盖率和满意度,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贡献保险支持。近年来,普惠保险践行“负责任金融”的理念,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服务范围不断拓展,正在成为普惠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典型案例的发布和交流,为普惠保险勾勒出更加清晰的轮廓,形成了行业共识,坚定了发展信心。
二是进一步展示了保险行业普惠保险服务人民群众的积极成果。普惠保险面向特定客群,聚焦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迫切需求和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发挥保险专业机制和优势,通过提供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为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在服务普惠金融战略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进一步明确了保险行业普惠保险未来的努力方向。本次发布的案例,较好体现了普惠保险的商业可持续原则,引导保险公司努力发挥自身专业和优势,做好商业模式设计,实现普惠客群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共赢发展。普惠保险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保险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公开出版《普惠保险典型案例汇编》,组织行业研究编写《普惠保险发展报告》,全面反映和展示保险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形象,积极引导保险公司加快完善发展普惠保险长效机制,持续提升普惠保险可得性,全面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保险需求。
翻译
搜索
复制
(责任编辑:申杨)
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中国人寿财险高质量服务国计民生
近期,非上市险企发布了2024年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其上半年经营情况也悉数浮出水面。
在披露了偿付能力报告的75家财产险公司中,有52家财产险公司实现盈利,累计实现净利润52.58亿元,其中,有17.45亿元来自一家财产险公司,就是中国人寿财险。作为非上市险企中的盈利龙头,中国人寿财险是如何实现这一成绩的?作为金融央企,又在践行金融为民,擘画金融五篇大文章方面付诸了哪些实践?从对公司的经营数据进行拆解后可以窥其一二。
紧抓经营效益 业绩稳中向好
中国人寿财险注重坚持效益经营,成立第三年(2009年)即实现经营盈利,此后一直保持经营盈利态势。
中国人寿财险今年上半年工作会议数据显示,该公司上半年效益经营稳中向好。2024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7.61亿元(合并报表口径),资本保值增值率105.49%,同比提升0.81个百分点;业务发展稳中有进。2024年上半年,实现保费收入577.06亿元,同比增长3.46%。
在提升经营质效方面,中国人寿财险积极拥抱新技术,做好数字化转型布局。上半年,在行业率先完成理赔核心系统全栈信创替换。与此同时,拓展“小财大模型”应用场景,建强人工智能风险减量工具。
坚持合规为本 深化风险减量服务
在2024年上半年,有个别保险公司因为风险评级不合格而被列入偿付能力不合格名单,这值得警惕。
保险的含义是风险保障,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决定了保险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保险公司也应该关注自身风险,不断加强关键领域风险管控。
在合规治理上,中国人寿财险不断深化推进。据了解,上半年,公司组织合规培训超2万人次,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活动;组织政策性农险承保理赔专项整治自查整改及现场检查;推动合规风险防控专项行动和“五虚”综合治理。坚持重拳出击、形成震慑。
在强化风控能力方面,中国人寿财险不断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推进智能风险管理系统优化升级和全面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公司的“安心防”助力风险减量服务案例入选中国保险业防灾减灾与风险减量典型案例;在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举办的第一届防灾防损与风险减量服务专业技能大赛中,中国人寿财险参赛团队获得团队一等奖。
风险减量服务是财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护航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提高社会抗风险能力、降低社会风险成本具有积极作用。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接实体经济保险需求,积极开展防灾减损等风险减量服务,也是中国人寿财险的重要工作。据了解,该公司打造了“预防链+安责险”的中国人寿“安全生产智能预防体系”,“政府推动+金融助力”的食品安全责任保险运行模式,与第三方公司共同构建了川内首个“保险+科技+服务”服务生态,并打造了全新的“智慧煤矿风险监测系统”等,逐渐使保险从简单的事后理赔转向事前预警、事中处置、事后兜底的全新保障体系,真正发挥保险的风险管理职能。
当前正值汛期,中国人寿财险持续推行风险减量服务体系建设,严格落实风险查勘、事故预防、数字化智能风控等服务举措,主动做好灾情应对。上半年,完成防灾防损综合演练超200场,对5414家重点企业开展风险排查,面向仓储等5个行业开展一阶段风险减量服务,组织汛期防洪防涝专项风险减量服务等工作,有力应对重大灾害。
践行金融为民 助力金融强国建设
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作为金融央企,更应自觉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服务社会民生、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为着力点,积极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中国人寿财险作为国寿集团旗下核心成员,业务范围涵盖机动车保险、企业财产保险、工程保险、责任保险、农业保险等财产保险产品,可充分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人寿财险累计为经济社会提供风险保障177.06万亿元,累计支付赔款335亿元;有力应对暴雪冻雨、洪涝干旱等15次重大灾害影响;投资服务实体经济存量规模620.08亿元;服务专精特新企业4683家。
在聚焦主业的同时,中国人寿财险还积极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方面进行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拓展科技保险,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保险金额同比增长38.18%。10个网络安全保险服务方案入选工信部典型服务方案目录;发展绿色保险,支持美丽中国建设。绿色保险保费同比增长6.86%;绿色投资规模同比增长18.90%。安全生产智能预防体系试点推广至全国41个县区。
普惠保险方面,恪守人民价值至上理念。2024年上半年,中国人寿财险服务中小微企业79.1万家。通过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支持1662家小微企业获得融资38.41亿元;通过安责险为20.76万家企业提供风险保障1.08万亿元;山西“惠商保”、内蒙古“暖商保”为212万户个体户提供企财险风险保障1340亿元。农民工是小微企业生产发展的主力军,为保障这一群体的合法权益,中国人寿财险积极开办农民工工资支付履约保证保险,2024年上半年,中国人寿财险为152万农民工提供工资保障761亿元。此外,该公司承保三大主粮8198.11万亩,提供风险保障681.29亿元。建工类保证险市场份额稳居第二。新参与“惠民保”项目21个;升级“惠军保”产品,项目累计服务退役军人及家属超1300万人次。
探索数字保险,赋能数字化整合创新。中国人寿财险成立数字业务运营中心,加强业务与科技双向融合机制建设。优化“安心享”“融智宝”等数字化客户经营矩阵。
此外,做好巨灾保险和再保险,助力平安中国建设。参与巨灾保险项目14个,在巨灾保险共同体中的份额位列第二。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完成与保交所“国际板”平台对接。再保险累计提供承保能力支持19.33万亿元。
尽责任,服务实体经济,方能彰显央企担当;聚主业,提升经营效能,是对股东和客户最好的交代。无疑,在这两方面,中国人寿财险都交出了满意答卷。
在该公司前不久召开的今年上半年工作会议上,也对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进行了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完善管党治党体制机制;坚决实现承保盈利,提升可持续服务国之大者能力;持续稳固市场地位,不断提升业务发展水平;抓好依法合规经营,不断提升风险防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