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数字化建设包括哪些东西、数字化诊断服务是什么意思

首页 > 健康 > 名医在线 > 正文

医院数字化建设包括哪些东西、数字化诊断服务是什么意思

医院数字化建设2020:新事件,新趋势,新场景

在过去的十年中,医院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一直围绕着信息化建设展开。电子病历和HIS系统已经几乎成为了各大医院的标配,CDSS、PACS等更多应用于临床阶段的数字化辅助系统,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国内各大医院的诊疗流程中。

2020年,医疗健康行业随着新冠疫情的发生,来到了视线的中央。人们对于医院的关注点集中在了医护人员在抗击疫情中做出的贡献,和疫情隔离期间医院的生存问题。但实际上,除了疫情之外,医院的数字化建设进程始终没有停滞。在此,我们整理了2020年影响医院数字化建设的五大关键事件,以及事件将引导的未来趋势。

医院数字化建设包括哪些东西、数字化诊断服务是什么意思

人工智能影像产品获批——在2020年1月科亚医疗拿下首个AI医疗器械三类证之后,又接连有乐普医疗、安德医智、Airdoc、硅基智能、数坤科技、推想科技、深睿医疗共八家企业的核心产品获得监管部门的认证正式上市销售。AI影像产品无疑将帮助影像科医生实现更加精准的诊断过程,有效防止误诊、漏诊。同时另一方面,医院对于AI影像产品的采购意愿也将直接决定AI影像企业能否最终跑通其商业模式。

数字疗法产品获批——今年获批的数字疗法产品“术康”,再次将这一领域重新带回到人们的视野中。经历了“百糖大战”之后,国内的数字化慢病管理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发展路径,将管理核心由患者转向医院,通过为医院提供SaaS服务,提高患者与医院之间的连接效率。

民营医院管理年开启——2020年8月,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民营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通知》。在这场为期两年的活动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民营医院的合规化问题。头部医院有充足的资金和人力应对合规化要求的升级,而中小型民营医疗机构该如何应对突然收紧的监管要求?

互联网医院建设加速——在过去的两年中,实体医院已经取代了互联网医疗企业成为互联网医院建设的主导者,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对于网络安全问题的思考。在医院互联网化的过程中,医院内网与外网之间连接端口越来越多,界限越来越模糊,储存于内网的数据也面临着更严峻的安全性问题。

DRG/DIP试点全面开展——2020年11月,DIP试点城市名单发布,试点地区达到DRG试点地区的两倍有余。无论是DRG还是DIP,传统按项目付费的支付体系都将被打破。按病种付费后,医院该如何快速调整运营策略,以适应新的支付体系?

这五大事件引导的趋势反映了当下医院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五大场景,即实现个性化诊疗、赋能医疗团队、搭建敏捷运营流程、保护医疗信息安全和重构大健康。本报告将针对每个场景进行具体的分析,以厘清未来几年医院数字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2020年人工智能领域迎来了新的分水岭,从2020年1月科亚医疗拿下首个AI医疗器械三类证以来,已经接连有8款产品先后获得了国家药监局的认可,覆盖CT-FFR、心电、颅内肿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肺癌等多个疾病领域。AI影像终于突破了“无证经营”的阶段,正式开始在医院中落地。

影像筛查诊断是医疗 AI 的主要功能之一,基于 AI 的图像识别、算法模型等,能够提升影像科医生阅片的速度和准确性,及早筛选出疑似病例并进行隔离治疗,降低扩散传播风险。目前AI影像产品还无法完全代替影像科医生,主要是为影像科医生提供辅助诊断功能,帮助提高影像科诊断的准确性,重点在于用高敏感性防止影像科医生漏诊。

此前AI影像一直没有得到官方认证,主要在头部医院中以研究落地的方式使用,拿下三类证之后,AI 在为大三甲医院赋能的同时,将更多的向基层输出。

以往大部分AI产品选择落户大三甲医院,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医疗数据资源、更好的医生团队、更强的付费能力。但从中国医疗资源分布的现状看,基层才是更需要 AI 赋能的地方,基层医疗基础设施薄弱、医生人才匮乏、诊疗水平低下,通过 AI 可以辅助基层医生进行疾病诊断、疾病治疗、患者管理,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同时AI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中的功能应该是差别化的,针对大三甲医院,主要是规范诊疗流程,减少漏诊,减轻医生的工作负担、提升医院的科研实力;针对基层医疗机构,主要是提升医生的诊断水平,减少误诊,覆盖更多的疾病以及做好患者管理,让患者留在基层。

但这种变化也造成了AI影像落地的另一个难题。除了头部的三甲医院以外,更多的基层医院是否愿意为AI影像产品买单。医院需要主动认识、了解,进而决定是否购买AI类产品。

目前为止还没有对医院影像科采购AI产品的激励政策。与AI影像产品落地关系最为紧密的政策是此前卫健委在2018年底印发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及评价标准》,其中3、4、5级评价分别要求了初、中、高级的医疗决策支持,但是也没有明确提到AI影像的具体使用要求。

因此虽然AI影像产品已经拿下了“通行证”,但是在二级及以下医院的普及可能会相对延后。下一阶段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政策推力,提高更多基层医院对AI影像产品的采购动力。同时医院也应当多加考虑AI影像产品对于自身诊疗能力的提升作用,尤其对于想要提高影像科诊疗质量,但又缺乏高水平医生支持的医院,AI影像产品或许是当前环境下的最佳选项。

数字疗法(Digital Therapeutics)是一种基于软件程序的疗法,为患者提供循证治疗干预以预防、管理或治疗疾病。它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药物、设备或其他疗法配合使用。在以往,病人根据医生开具的处方去药房取药。数字疗法则是将其中的药物更换为了某种数字化应用程式,可能是软件,也可能是软硬件件结合。

美国FDA对于数字疗法的监管体系相对成熟。到2020年上半年为止,已经先后批准了29款不同的数字疗法产品上市(包括3款通过紧急审批通道获批的产品),所有产品的注册类型均为Ⅱ类医疗器械。动脉网通过统计和梳理这些产品的功能将这些产品分为三大类:数字化慢病管理产品、数字药品和数字治疗方案。

这三大类产品在国外几乎是齐头并进,而国内环境的情况则略有差异。

数字药品领域在国内的发展相对滞后,目前为止还没有标杆企业出现。数字治疗方案方面,智精灵(六六脑)曾有产品获得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用于脑功能障碍患者的综合管理,但是整体行业热度并不高,发展速度也不快。

相比之下,数字化慢病管理在国内得发展就相对靠前,尤其是糖尿病数字化管理领域,经过大浪淘沙之后,逐渐有头部企业脱颖而出。很有意思的是,今年获批的数字化管理产品“术康”却并不属于糖尿病领域,而是聚焦于康复领域。这也侧面体现了国内数字化慢病管理产业发展的多样性。

国内数字化慢病管理的商业模式也与国外有所不同。国外的数字化慢病管理得益于企业+保险成熟的支付体系,有稳定的付费方愿意采购相关服务。在国内数字化患者管理发展之初,很多企业也想复制这种商业模式,但是由于支付方的缺位,一时间陷入僵局。

随后产业在僵局中转变思维,既然患者自身的付费意愿弱,就从患者本位的思维模式转变为医院本位的思维模式,通过SaaS服务进院提高医院对患者的粘性,并将支付方转嫁到医院方面。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自己的数字化管理体系中积累了大量医院和患者的资源后,再向保险、药械企业等多方赋能。

因此国内的数字化慢病管理体系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医院为核心的生态体系,成为了医院数字化管理体系中的一部分。

术康的成功获批预示着这一产业将在未来一段时间中逐渐走入监管行列,也意味着数字化慢病管理产品能够通过更合规的方式接入到医院的诊疗流程中。对于医院来说,当数字化慢病管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需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迎接这种转变,将慢病患者的长期管理纳入到自己诊疗体系中。

互联网医院在经历了多年的曲折发展之后,终于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全面展示了自己的价值。

因疫情防控需要,2020 年以来,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等多部委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动互联网医院发展。从二月初鼓励发展互联网诊疗服务;到三月初国家医保局发文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再到5-6月多条监管政策的出台,互联网医疗仅用半年时间就走过了“合规-支付-监管”的完整路径,进入了发展的新纪元。

从动脉网目前为止的统计数据上看,2020年的互联网医院建设热度继续攀升,上半年就有215家互联网医院注册成立,几乎与2019年全年持平。同时互联网医院的建设工作也已经完成了从企业主导向实体医院主导的转变。在2019-2020年上半年注册成立的438家互联网医院中,有339家由实体医院主导建立,占比达到77.4%。越来越多的实体医院选择接入线上,通过互联网医院的方式向更多患者提供服务。

可以说,如今的互联网医院产业,其核心在于实体医院的互联网化。而在这股互联网化的潮流中,安全问题成为了核心要关注的问题之一。

面对互联网医院线上线下的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共享的需求,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内网医疗信息环境与外部互联网对接融合。原本呈现网格状连接的院内系统与互联网医院连接后,内外网边界更加模糊,内网面临的网络入侵和信息泄露风险将明显增大。目前医疗机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存在不足的情况下,很难应对互联网化带来的安全风险,医疗机构整体安全风险将进一步增加。

医疗健康行业的相关数据一直受到黑客觊觎,而医院作为医疗数据的直接持有者,时常遭受多方黑客的攻击。根据信通院发布的《2020数字医疗:疫情防控期间网络安全风险研究报告》,数据库服务、文件服务暴露在公共互联网的医疗单位占比分别达到了29.8%和28.88%,共涉及2.1万项数据资产。

而在新冠疫情期间,由于大量采用远程办公模式,网络安全问题迎来了黑客的巨大威胁。2020年1月31日,黑客对医疗行业的暴力破解攻击达到了单日80万次的高峰。

这些数据都提醒着医院,在互联网化的同时,要谨慎考虑内外网边界模糊带来的不良影响,防范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渠道非法入侵医院内网系统。

《报告》中同时指出,Windows生态中的远程桌面服务RDP和数据库服务SQL Server是受到攻击的重灾区。但这一情况并非是因为Windows系统比其他系统的安全系数更低,微软中国全渠道事业部CTO徐明强博士曾在微软助力医疗健康行业数字化革新系列论坛上专门提及这一问题:“安全就像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游戏,没有哪个操作系统比另外一个从基础上就更安全。Windows之所以安全相关的事件多,是因为攻击Windows的利润更高,黑客们攻击的频率更高。”

微软一直以来都在安全问题上保持着每年10亿美元以上的高投入。使用微软云平台Microsoft Azure中内置的安全服务保护数据、应用和基础结构,其中包括无与伦比的安全智能,可在早期识别不断快速变化的威胁,实现快速响应。在标识、数据、主机和网络中实现分层的深度防护策略、跨混合云环境统一安全管理并实现高级威胁防护。

“监管落地:民营医院管理年倒逼合规化升级”、“支付落地:新支付体系下的医院运营策略转变”等场景及具体案例详见报告全文。移步动脉网官网:vcbeat.top,搜索《医院数字化建设2020:新事件,新趋势,新场景》

新一代智慧医院你了解多少?新一代智慧医院数字化建设总体规划

智慧医院的范围主要包括医护人员的“智慧医疗”、患者的“智慧服务”、医院管理的“智慧管理”三大领域。智慧医院将互联网技术、数字孪生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医疗服务领域。

医院数字化建设包括哪些东西、数字化诊断服务是什么意思

目前,我国智慧医院建设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基于个体医院的智慧医院;

二是以智慧医院、医联体为基础的智慧医院集团;

三是覆盖一定区域的智慧医疗服务体系。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处于基础发展阶段,未来目标是实现整个医院服务体系的全智能化覆盖。

(1)一体化:主体系统的一体化,整合专科电子病历并集成异构系统。

一体化包括医护一体化构建、财业一体化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构建,如武汉同济医院设置了20多个临床共享服务中心,包括放射科集中阅片、心电诊断中心、跨园区标本流转,可节省设备和人员投入,优化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实现科室的同质化管理。

(2)平台化:SaaS云部署支撑多机构多法人的业务云平台,建立各类共享中心。业务系统应实现平台化构建。

通过平台化部署与能力输出,让新医院信息化建设像淘宝开店一样快捷简单。比如武汉同济医院在短时间内帮助方舱医院构建信息化体系。

(3)互联网化:同时构建线上线下的诊疗服务,建立医生和患者的门户。

武汉同济医院在疫情期间完成30万笔互联网诊疗、10几万笔药物配送,互联网医院及远程医疗需要思考几个功能维度:统一运营管理、统一的质控与监管、统一的患者门户、资源的调度和使用。

(4)区域化:由此拓展成由政府主导和监管下的医共体模式,形成多级诊疗和医技共享服务中心。

医院信息化发展将从单体医院往区域分级诊疗方向推进,通过互联网+技术助力区域内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

(5)无纸化:无纸化建设降低耗材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杜绝疾病传染。

疫情快速推进了两件事:一是互联网医院,二是无纸化。为避免交叉感染,武汉同济医院在疫情期间实现全院无纸化,包括门诊无纸化、住院无纸化、办公无纸化。通过全面无纸化,完善了信息闭环,可减少耗材成本、降低管理成本,降低院感风险。

作为改善医疗服务的重要抓手,信息系统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建设与改革医院信息系统,依然是医疗信息化人需要继续深入探索与研究的课题,且任重而道远。

二、智慧医院建设规划

1、构建智慧医院信息化总体架构,支撑医院战略发展目标

根据信息化总体建设战略目标的要求,完成医院信息化整体建设思路和设想,构建智慧医院信息化总体架构,支撑医院信息化与业务战略的协调一致,确定医院信息化整体建设的框架和原则,加强医院信息化顶层规划、设计与管理。

2、创新临床一体化智慧医疗应用建设,促进诊疗业务高效运转

实现临床一体化创新整合,实现场景化数据组织和智能化数据管理。临床应用不受传统业务流程的束缚,业务系统以为临床服务为出发点,对各业务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与融合。如整合工作场景,提供用户统一的操作平台和界面;将临床辅助需要的病历信息、检查检验结果信息进行有机集成并展示;针对合理用药、不良反应、禁忌症等实时提醒等。

3、深化信息系统资源整合,构建医院信息系统平台,整合数据资源

(1)建立集成平台、临床数据中心,实现系统间的松耦合以及临床数据的集中化存储,为医院的整体运营提供统一的平台,实现数据统一展示和有序的 检索服务 [2],为医院的日常管理临床业务的发展以及未来县域医共体内数据互通、共享等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以 CIS、EMR、NIS 为基础,全面构建医院主数据结构,统一并规范各系统共享数据的标识与内容,为系统之间互联以及更好地支持业务协同奠定基础。

(3)建立 EMPI 患者主索引系统,满足跨系统、跨区域的医疗信息交换共享和建立个人身份识别,统一管理的需求。

(4)以临床数据为基础,构建实时的临床数据中心和数据仓库,建设医院数据分析平台,全面支撑面向数据分析挖掘的整合体系建设。

(5)通过医院信息平台和临床数据中心相关应用,展现患者在区域内的完整诊疗信息,保障医院历史数据,保护数据资产。

4、建立护理业务智能化服务体系,提升护理 SOP

护理行业的未来发展,已经从医嘱执行、生命体征测量、护理文书记录的操作模式,面向以患者为中心、以护理质量为核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转变。通过智慧病区的持续推进,进一步转变传统工作模式,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满足临床护理实践发展的需要。同时利用移动终端与临床护士站的一体化运营,全面整合护理数据的自动采集、执行闭环、数据运维以及床旁监控,实现护理工作的计划性管理和任务型导向,提升护理安全和效率,使得护理工作、医疗工作以及全过程的质控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5、构建物联智慧服务网络,实现多角色可视化沟通

基于WIFI、蓝牙、UHF 定位、医疗遥测和物联识别等技术,建设医院物联智慧服务网络,帮助医院实现智能医疗和智慧管理工作。借由数字化、可视化模式,将医生、护士、患者、设备、药品等联接起来,实现患者的诊断、治疗、护理、手术、用药等全流程可追溯,形成患者端到业务系统到支撑系统的高效对接。

三、基于平台的智慧医院架构设计

信息化转型带来 HIT 新架构,医院智慧化转型正在以流程为核心转向以数据为驱动的新架构模型,如何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实现以数据驱动支撑管理决策 ,是未来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试行)》和《智慧医院示范建设评价指标》等文件指导,建设信息集成平台是实现院内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有效形成信息化建设的数据标准规范、数据交互规范、共享文档归档,从而进一步构建临床数据中心的有效途径。

根据国家卫健委《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等医院集成平台相关标准与规范,其按照 SOA 的设计理念,采用组件化、松藕合的设计思路,建立医院信息系统与医院管理中心信息平台之间的互操作平台。基于 SOA 和 IHE(医疗健康信息集成规范),采用HL7 和 Web 等服务方式将传统点对点、模块对模块接口方式转变为基于中间件的总线模式,让各业务系统之间以统一的协议、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交互框架、统一的安全认证实现系统集成,提高流程标准化、自动化和可靠性 。信息集成中服务总线相当于医院医疗信息交换层,起到医院间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的中间件作用,支撑医院管理中心横向业务系统消息交换和信息共享。

医院内的信息系统如 HIS 系统、CIS 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影像信息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手术系统等业务主系统和前置审方、合理用药等辅助平台均通过信息集成平台进行信息交换。平台在信息交换的过程中自动形成数据共享库,实现数据共享与利用、消除信息孤岛、减少数据冗余,提高数据质量和内部数据的一致性。通过信息平台的建设,将原先分布在各异构业务系统的信息交换整合到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医院各科室之间、医院主管部门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优化医院业务流程,提高患者的医疗安全和质量 。同时建立医疗交换业务操作数据库 ODS,基于交换业务操作数据提供各种数据共享服务,各异构系统通过调用平台提供的服务实现数据交换,从而实现业务流程的整合和系统融合。

智慧医院信息集成平台由业务应用系统、信息交换层、平台资源层、平台应用层构成,包括信息目录库、基础信息库、业务信息库、临床文档信息库(Clinical Data Repository,CDR)、交换信息库、操作数据存储 ODS 、数据仓库、对外服务信息库、智能化管理信息库等信息资源,具有平台基础服务、电子病历整合服务、电子病历档案服务、与区域信息平台的交互服务、信息安全及隐私服务等功能。基于消息引擎的ESB 企业服务总线技术使医院不同业务系统之间实现统一集成、资源整合和高效运转。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