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医学研究所(航天507所是央企还是国企)
院士、航天副总师等出席!广东首个“空天医学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但在飞船上升和返回段,出现了让航天员感觉身体不适的问题。
在没有任何可参照图纸和相关资料的情况下,钟世镇院士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数字人研究室迎难而上,承担了座椅改造和非正常着陆冲击试验环境的构建和试验验证的任务,完成了众多重大指令性航天课题,自主设计制造了模拟着陆场地质状况的冲击塔和多次冲击座椅,为后续历次航天员的天际往返和太空生存提供了坚强保障。
2004年,钟世镇(左)与杨利伟合影于航天医学研究所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正式揭牌成立空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是广东省首个空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致力于空天医学工程领域科技创新。学校将依托于此赓续红色血脉,谱写与我国航天医学事业的新篇章。
揭牌仪式当天,正值南方医科大学由军队转制地方二十周年。现场,钟世镇院士手执拉绳,与现场领导专家一同拉开幕布为中心揭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沈力平、宿双宁,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总工程师姜世忠,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孙喜庆等专家领导出席揭牌仪式。
未来,该中心将针对制约空天飞行的主要生物医学问题,开展空天医学工程基础与应用研究,以及研究空间环境对人体的影响机制等。在南方医科大学优越资源的支持下,该中心将围绕空间脑科学、航天康复机器人、空间发育遗传、空间机能学、空间环境下的传统医学开展空天医学工程系列研究,持续深化空天医学工程领域科技创新。
以中心为契机,南方医科大学也会学习并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开展更多合作,瞄准空天医学工程领域的难点和制高点,不断发展创新空天医学工程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更好地服务航天强国战略。
2004年8月24日,原第一军医大学退出军队序列,整体移交广东省,更名南方医科大学。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宿双宁致辞
空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的成立,不仅是南方医科大学为我国航天医学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的又一里程碑,也是学校转制二十年高速发展的缩影。
二十年来,南方医科大学与时俱进,跨越发展,成为教育部、卫生健康委和广东省共建高校;跻身广东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行列;国际权威高校排行榜排名不断攀升,15所附属医院组团发展,学校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医科大学前列。
4月,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其中,2024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的上榜高校有84所,南方医科大学位列第三。
在6月公布的“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南方医科大学共38个专业上榜,上榜专业占比100%。其中,A+专业数有6个,较去年增长3个,A专业数有17个,B+专业数有18个,共23个专业排名全国前10。
这些良好成绩,不仅是对南医大专业实力与建设成果的认可,更对学校未来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盛世华章,奋楫以进。当前,南方医科大学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正深入推动学校广佛深“大湾区战略”,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目标奋勇前行,在接续奋斗中不断开创学校改革发展新局面,谱写新时代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新篇章。
关注"南方医科大学招办"头条号,获取关于南方医科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素材来源:南方医科大学官微、软科、中国新闻网、健康广东等
历史上今天的航天事件1968年4月1日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
历史上今天的航天事件
1968年4月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有关单位在北京联合组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当时称宇宙医学及工程研究所,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〇七研究所,简称“五〇七所”,隶属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该所编制定员1265人,何权轩任所长,朱玉任政委,霍俊峰、陈信、石云峰任副所长。此后3年间,研究所不停迁址,1969年从北京大学昌平分校迁至北京工业学院,1970年迁至北京农业大学旧址。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建设专门的科研区。研究所随后建成实验区。1978年12月,北京农业大学要迁回原址,研究所乃在驻地搭起33座帐篷,领导机关搬进帐篷办公,同时坚持科研生产。1986年6月25日,研究所实验楼建成,从此研究所有了自己的固定地址。
1970年,中央军委批准“曙光”1号载人飞船研制任务,计划用10年将中国首位航天员送上太空。这就是“714”工程。研究所参与了该工程的研究任务,直到1978年该工程下马。1981年后,研究所启动载人航天技术跟踪研究、人体科学研究、卫星搭载生物研究等。在国家“863”航天高科技概念论证及项目研制中,研究所为载人飞船总体方案论证作出贡献。1990年10月,中国“尖兵”1号卫星用研究所研制的生物舱搭载小白鼠进行8天轨道飞行,这是中国第一次高等动物太空飞行试验。1992年1月8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研究所承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7个大系统中的航天员系统以及飞船系统中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任务。
2005年,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更名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是中国载人航天领域医学与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主要参加单位之一,承担航天员选拔训练、医学监督、医学保障、航天服与航天食品研制、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研制、大型地面模拟试验和训练设备研制等任务。截至2005年,该中心有3个科研区和2个生活区。该中心同时拥有中国各航天员肖像、签名及历次载人航天标志的商标权。
2008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相关组织批准,国家天文台将1997年1月2日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航天员中心星”,编号为35313。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原先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中,2016年1月撤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组建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转隶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成为该部直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