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项目【互联网医疗项目概述】

首页 > 健康 > 名医在线 > 正文

互联网+医疗项目【互联网医疗项目概述】

4个“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 远程诊疗不花钱成为现实

互联网+医疗项目【互联网医疗项目概述】

省人民医院的医生正在进行远程会诊。省人民医院供图

1月17日下午,省人民医院远程会诊中心,神经外科的专家们正在屏幕前对汉源县人民医院的一例颅内病变患者进行远程会诊。查看患者脑部CT、询问患者情况后,作出初步诊断:患者颅内肿瘤可能性极大,建议进行开颅手术切除。

这样的会诊,省人民医院几乎每天都在进行。可喜的是,从1月15日开始,远程会诊正式纳入医保报销范畴。

我省是全国先期几个将“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的省份之一,首批4项纳入医保的“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包括互联网复诊、远程会诊、远程病理会诊、远程胎心监测,项目内费用实现全报销。

A

现实之难远程医疗系统已建好但费用负担限制使用

远程会诊、远程影像、AI技术、5G医疗运用、线上结算、预约挂号……“互联网+”在健康领域不断延伸,方便患者就诊。将“互联网+医疗”部分项目纳入医保,是我省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创新医疗服务模式的重要举措之一。

“远程会诊进入医保,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说是件大好事,有了医保的支撑,今后基层的远程会诊量会大幅上升,更多的病在基层就能解决,患者不用往大城市跑了。”航空工业363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梁红亮有感而发。

两周前,甘孜州九龙县一位急性炎患者被紧急送往363医院消化内科治疗,“幸好转运及时,不然后果不敢设想。这样的急症患者如果能够在当地医院先进行远程会诊,风险要小很多。”梁红亮告诉记者,两年前,九龙县人民医院在363医院的帮扶下,就已经建起了远程会诊系统。梁红亮作为援藏医疗队成员,在九龙县人民医院对口帮扶,去年县人民医院与州人民医院进行了10多次远程会诊,效果很好。

梁红亮不在医院时,当地医生也可通过微信方式咨询,但因缺少远程系统里的患者信息,给诊断带来难度。没有更多使用远程系统,与费用负担有关,“如果费用可以通过医保报销,远程系统的利用率会大幅提高。”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到马尔康市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的姜鹤群告诉记者,马尔康市人民医院目前已建成两套远程系统,一套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连接,另一套与省人民医院连接,还有先进的移动视频网络系统,有疑难重症病例都会通过系统进行会诊,但因费用因素,使远程会诊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不仅仅是基层医院,城市医院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四川科学城医院位于绵阳,医院党委书记薛培丽告诉记者,医院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安贞医院都建起了远程会诊系统,重大疾病会通过远程进行会诊,每一例费用几百元,都是由医院自己承担。“现在进入医保,将会开展更多的远程会诊。多一些远程会诊,医生们还能在大医院专家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

目前我省的远程医疗体系覆盖2000余家医疗机构,每个县至少有一家医疗机构拥有远程系统,有些还延伸到乡镇卫生院。

B

破题之喜4项服务全报销并实现“明码实价”

“‘互联网+医疗’服务进入医保是大势所趋,但落地能这么快是没有想到的。”四川省人民医院信息中心首席工程师罗舜东这样说。

在首批“互联网+医疗”项目落地背后,离不开省医保局的详细调研、仔细核算。省医保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省医保局组织专门人员到全国最早落地的山东省进行调研,并结合四川的实际制定政策,“‘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医保报销,既要让群众从中受益,让医疗机构能顺利实施,也要确保医保基金的安全和可靠。”

首批落地的项目既有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等针对医院之间的,也有像胎心远程监测、互联网复诊这样个人与医疗机构之间的,既有针对重症大病的,也有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都有可操作性。

此次出台的“互联网+医疗”服务部分项目医保支付政策,不仅使患者得实惠,也在某种程度上规范了“互联网+医疗”服务。我省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经历价格自由协商到相关部门制定指导价,再到现在纳入医保报销项目服务,统一标准和价格。以远程会诊为例,以前相关部门制定了指导价,但在实际运行中,同样是三甲医院的专家却有着不相同的收费标准。“医保支付后‘明码实价’,价格标准实现了统一。”省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考虑到“互联网+医疗”服务大多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医保部门还就支付方式进行规定,方便优质医疗资源跨区流动。“比如,患者参保地在广安市,在当地一家二甲医院就诊,申请成都的三甲医院专家远程会诊,就按三甲医院远程会诊价格向当地医院支付,按照广安的医保政策报销就行。”上述相关负责人介绍。

C

未来之盼更多项目纳入医保在家也可找专家看病

去年11月,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四川省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提升便民惠民水平、推进医疗资源下沉、优化公共卫生服务等7个方面23项工作要求,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降低患者非医疗时间和成本。

“此次医保报销政策的落地,无疑将为我省的‘互联网+医疗’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罗舜东说,省人民医院已与350家医疗机构建立了远程会诊系统,其中不仅有市、县的医院,也有乡镇卫生院,去年的远程会诊量已有1900多例。省人民医院除远程会诊外,还开展了网络问诊等多项互联网诊疗方式,“希望‘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这道门开得更大一些,让更多的患者不到医院不花钱就能看专家。”

姜鹤群告诉记者,他更希望能把远程影像检查读片纳入到医保报销中,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说,影像检查读片是普遍的短板,但在治疗上却又十分重要,如果能纳入医保,不仅会让患者在基层放心治疗,还能通过远程方式快速地提升基层的能力。

家住成都顺城街的退休职工刘兰玉是位“三高”患者,长年都要往医院跑,这些年随着“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不断增加,她学会了网上预约挂号、移动支付等,偶尔也会通过网络平台在网上看病。听说现在互联网复诊进入了医保,她非常高兴,“如果以后在网上看病,能像去医院看病一样享受医保政策就更好了。”

“互联网+医疗”服务部分项目进入医保,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分级诊疗实施,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又多了一个助推器。省医保局相关人士表示,此次出台的4项“互联网+服务”项目实行医保支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下一步将根据实际,逐步制定并实施新一批“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

除了卖药,互联网医疗还有什么新玩法?

互联网+医疗项目【互联网医疗项目概述】

题图| 视觉中国

手机里的医生,如今成了许多人看病的第一站,但互联网医疗正在向卖药收敛。

回顾互联网医疗的成长背景,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用Dreamwaver建立检索医学文献的个人网站,转眼已是20多年前的事。这些年,互联网医疗行业一路踩着坑过河。浮浮沉沉地从轻问诊、医药电商到数字化营销、线下开诊所,始终不得要领。

两三年前的某些日子,京东、阿里巴巴挂帅,一大波互联网顶流平台跨界而来,行业开始走向聚光灯。巨头们自有一套打法,他们激活红红火火的本地生活服务的送药模块,在医疗圈频繁复制早期发迹于电子商务的那种凶狠,迅速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打下了上网看病的烙印,互联网医疗变现模式由此被定义。

2020年那个被新冠疫情困住的春节,互联网医疗几乎被每一个拥有智能手机的人知晓。在这场危与机的交替中,那些可以提供一站式就医、用药,甚至支付,带有明显严肃医疗属性的互联网医疗平台赚得盆满钵满。

用手机看病的时代似乎真的来了,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医院上线,各种诊前诊后的、院内院外的、专科全科的平台被搭建起来,而数字疗法也一起都被带火。

但其实互联网巨头只给出了一种答案,就是打破医和药的时空限制。放眼当前势头最强劲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卖药收入贡献无不在一半以上。而大家走互联网这条捷径去上下求索的,并非是吃药,而是活得健康。

那如果不卖药,互联网医疗会长什么样?2年多前,平安健康开始基于私家医生做服务。在刚刚结束的投资者开放日上,平安健康表示将升级这个战略,把家庭医生会员制做深做透,完善配套的本地生活服务,并且通过进一步聚焦B端,让医疗服务成为互联网医疗的底色。

撇开互联网,当人们谈论看病难,到底在谈论什么?这份艰难的本质,正是让一个大概连人体器官和功能都了解得没有太透彻的人,一夜之间或者久病之后,成为穿起最合适医疗资源的那根线,这需要踏平知识盲区和专业壁垒。

除了医生,实在想不出还有谁更适合做那根为疾病串联资源的线。他们可以有足够多的机会假设和验证治疗方案,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与疾病、药品、医疗器械的持续博弈去找治疗方案的帕累托最优点。这也是为什么国家一直在社区大力推广家庭医生制度的原因。

但现实中的家庭医生往往签而不约,这里有一个可及性的问题。在家庭医生层面,人们对医疗的需求是随时随地的,但签约数量动辄大几百的家庭医生不可能跨越物理时空限制,给所有家庭提供均一的服务。

从2019年开始,国内最大互联网医疗平台之一的平安健康就在探索建立在线的私家医生体系,因为互联网超链接资源的能力,可以集约化管理家庭医生的时间,让他们成为患者身边7*24小时的存在。

而家庭医生群体对于互联网医疗也具有天然吸引力,他们将院外医疗需求化零为整的属性,巧妙地解决了互联网在低频医疗需求面前效率爬坡难的问题。所以平安健康顺理成章地建立了按服务周期付费的家庭医生会员制度,互联网医疗服务逐渐由免费向付费过渡。

在线问诊、日常健康管理,是平安健康最早打包进家庭医生会员体系的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但这种互联网医疗最原始的形态,落地却并不简单。

在这一点上,平安健康颇为特殊,背靠国内最大的商业健康险平台,它先天具备丰富的线下医疗资源。这些成千上万的医疗机构、药店、体检机构一旦被撬动,便可以释放满足消费升级趋势之下的海量健康管理需求。

2018年以来,平安健康在自建医生团队方面持续投入,已经拥有约2000位全职医生。这些医生与平台上的数万名医生协作,为签约用户提供一对一的家庭医生服务。

此外,平安健康已经上线的超800个名医工作室,日常与平台上的家庭医生互通权威解决方案,并沉淀形成了覆盖3万种疾病的全球最大医疗产品库、疾病库、处方治疗库、个体健康库和医疗资源库,推动医疗服务能力螺旋式上升。

在此基础上,平安健康基于自主研发技术构建的AI 诊疗体系,可以帮助家庭医生团队搜集和处理患者的基础信息,提高在线服务效率。按照平安健康的设想,未来的平安健康AI能力会根据每位医生的行医数据集进行差异化训练,成为医生们的个性化智能助理。

按照平安健康公布的最新数据,目前平台日均咨询量超过100万,相当于大约40家最大规模线下医院的日均门诊量之和。所以平安健康计划把家庭医生会员制度推向纵深,让被AI赋能的线上医生帮助患者去链接更多的医疗资源。

根据最新规划,平安健康的家庭医生会员制将由1个家庭医生、5大专业服务和1份健康档案组成。

其中,家庭医生服务在准确度超99%的AI导诊、准确率超95%的AskBob辅助诊断和知识图谱的助力下能够在学科广度和疾病深度上更好覆盖用户的医疗需求。5大专业服务以保持健康为导向,打通了线上与线下资源,形成服务闭环,提供从健康管理、亚健康管理,到疾病管理、慢病管理和养老管理的多元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之下,平安健康适时在家庭医生服务包中纳入了养老管理板块,在业内罕见地基于超400个健康问题的专业测评,把老年人的疾病、慢病管理关口前移。平安健康建立的会员健康档案包含了超过500个标签,并与5大数据库勾连,能够精准推送预测、预防和预警信息。

平安健康此次战略升级的另一个亮点是用包含服务管控、人员管控、流程管控和环境管控的O2O生态体系,将线上和线下的资源打通,这其中就包括对数千家医院、健身机构、体检中心、检验中心的链接。

也就是说,当会员出现身体不适,可以先在线上寻求简单的全科诊疗建议,如果需要转诊,平台会对接专病专家医生,并全程陪同就医,安排就医、协调名医二诊,出院后对接上门康复服务、提供复诊协助和定期随访等,这种保姆式服务无异于把就医需求全面外包,而看病难也因此不再是患者的困扰,而是他的家庭医生需要处理的工作的一部分。

至此,其实关于互联网医疗服务,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付费。平安健康苦练内功,想让用户为互联网医疗服务买单,但最纯正的互联网服务是免费的。从免费到付费转化的难度大到可能直接毁掉一种商业模式,这也是互联网医疗自主向卖药生长的底层逻辑。

在互联网流量成本渐高的今天,平安健康的C端策略里已经放弃了外围的增量突破,转而通过提升服务体验来盘活存量用户,这也是家庭医生会员制升级的一个原因。

与此同时,平安健康绕道B端,从企业用户中寻求付费的高转化率。数据显示,平安健康注册用户中,有近50%来自B端转化。这些用户一部分源于平安集团的企业客户权益转化,另一部分来自企业员工健康管理计划(基本社会保障之外,很多企业都为员工设置了补充医疗保险)。

相比直接的C端用户,B端用户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提升2~3倍。换言之,除了纳新外,平安健康的家庭医生会员服务可能被内置于平安集团用户的银行卡或者保险单里,而激活了这项服务而成为会员的这部分人,展示了更强的为互联网医疗付费的意识。

这种设计与美国流行的HMO模式有几分相似,而平安健康的角色正是组织者,与平安体系内外的各种医疗资源相协同。所谓HMO(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健康维护组织),即管理式医疗的一种形式,是在收取固定预付费用后,为特定地区、主动参保的用户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医疗服务项目甄选和成本控制的动力转移给市场主体,靠市场机制控制医疗支出。人们比较熟悉的美国联合健康集团、凯撒医疗都采用了HMO的模式。

这种模式在国内市场端极难推进,因为国家医保局和公立医院占据了最大的医疗份额。但如前所述,平安健康通过家庭医生会员制度聚合了大量基础医疗需求,并与体系内外庞大的医疗资源网络打通,已经在可以程度上具备了HMO模式中市场组织者的体量,能够建立一种与原有的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医疗体系同频共振,并且找到B端作为稳定的付费方。

实际上,在正式升级B2C战略之前,平安健康已经基于平安集团的金融体系,在多个场景下验证了包含基本医疗服务元素的HMO模式。

以寿险为例,自今年2月以来,平安健康的健康服务已经深度嵌入了平安寿险的保单全息权益,打造出明星产品RUN系列寿险。

这个系列根据嵌入医疗权益品类数量,区分出从臻享到乐享的4个版本,以家庭医生以基础服务,叠加体重管理、陪诊服务、音视频问诊、慢病控糖管理等多种线上线下医疗服务。Run系列寿险上线半年多以来,有60%的用户激活了医疗权益,其中97%的用户给出满意的反馈,为平安健康带来了3-4倍于纯C端用户的ARPU。此番系统打造中国版HMO,也是将打造寿险爆品的经验在多重场景下复制。

平安健康一旦将B端的付费意愿激活,将释放极大势能。从潜在金融客户市场看,全国金融客户更是超过7亿,企业员工市场潜力同样巨大,全国包含央企、国企、外资和民企在内的企业员工数有3.1亿人。

如果这些B端渠道都在服务中嵌入了家庭医生会员产品,许多人的看病困窘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缓解。而对于平安健康本身,也通过这次战略升级进一步找到了与平安体系资源协同的平衡点,这也意味着外界颇担心的关联收入占比,还将持续下降。

我们必须承认,互联网医疗的路径创新或许必然是颠覆性的,否则早已经重塑了人们就医的模式。但互联网医疗不是目的,而是工具。打磨工具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回归初心,也即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构建一切可能构建的模式,让看病这件事更加经济、简单。

平安健康的B2C战略升级或许是互联网医疗回归初心的一次尝试,他们在努力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医疗服务品质、可及性和便利性协同提升。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