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科技,安徽国医科技是否上市
倍轻松马学军:聚焦核心技术 打造“中医X科技”软硬件一体生态布局
转自: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黎灵希)传统中医遇上AI科技,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从国内智能便携按摩器领域龙头企业倍轻松近年来的探索或许可以找到答案——当前,依托创新的“中医x科技”理念,倍轻松正积极拓展其业务范围至医疗器械、个护健康AI以及泛健康周边产品,构建起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2024年上半年,公司成功推出了一系列新品,均获得市场的正向反馈。”倍轻松董事长马学军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近期公司即将推出“轻松睡眠指环”“电子灸疗仪”等产品,以期在人工智能与人体数据的交互、中医理念转化至泛医疗应用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为消费者创造更健康、更舒适、更高效的生活方式。
融合中医智慧 新品势能不减
采访伊始,马学军便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公司基于红太技术开发的电子灸疗仪,在乳腺癌干预方面的最新动物实验情况。
马学军告诉记者,红太技术通过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物理及前沿科技的结合,模拟了人体及艾灸所辐射的红外线和太赫兹波,保留艾灸的治疗效应,它解决了艾灸过程中有明火、有烟雾、有异味、手持耗时费力等痛点,且具有低碳环保、协调高效等优势。
据悉,红太技术理论创始人、原江西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费伦,红太技术专家团队牵头人、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原院长章文春带领团队,从2004年开始,先后在深圳、安徽、江苏、浙江、山东等多个省市,进行了红太产品的临床试验研究,并在膝关节痛、颈项腰腿痛等方面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
作为江西中医药大学红太技术的成果转化及产品开发者,倍轻松已准备推出多款红太技术相关产品。“我们研究了很多年,对产品方案做了多次改良。现在医疗版的电子灸疗仪已经取得了医疗器械注册证。”马学军介绍,倍轻松的电子灸疗仪由16个红太灸头组成,可同时灸治16个穴位,将极大地提高了临床治疗的效率。
“目前我们正在和江西中医药大学、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合作,开展关于乳腺癌术后康复、老年痴呆康复治疗等方面的临床研究。”马学军说。
凭借自身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经验,倍轻松旗下产品矩阵正逐渐完善,产品系列更加丰富化。2024年上半年,倍轻松陆续推出了包括膝部按摩器X2、See 7冷热眼部按摩器、美肌经络仪等十逾款新品,为用户带来了更加丰富和个性化的消费体验。
“我们的思路一直很清晰,就是坚定地以中医为核心,做对人类健康有影响力的事。”马学军表示,倍轻松一直围绕中医的按摩、灸疗等领域进行产品布局,后续公司将继续融合中医研究成果,将产品领域拓展至泛医疗,做成康复型设备,往社区医院等渠道布局。
AI赋能大健康 产品矩阵逐步成型
当前,AI大模型正成为推动全球各行业革新的关键技术。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到2025年,全球AI市场的收入将达到近2000亿美元,其中AI大模型的贡献显著。例如,在医疗领域,AI大模型能够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可应用于医疗影像分析、疾病预测等方面。
“公司历经这些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中医AI小模型,未来也将逐步探索中医AI大模型。”据马学军介绍,倍轻松结合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引入AI检测服务,逐步实现了中医四诊法中的“望、闻、问”,即面诊AI检测、声纹AI检测以及中医专家AI语音交流与智能设备的协同工作,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健康护理服务方案。
在提供“科技”与“服务”的基础上,倍轻松将breo+2.0升级到breo3.0,不断升级AI健康检测系统的同时,叠加中医睡眠健康大模型,打造“特色AI中医大模型+4S店闭环管理私域”体系。
接下来,倍轻松还将推出第一代智能戒指——“轻松睡眠指环”。据介绍,该款产品整体续航可达一周,可分析夜间睡眠的睡眠效率、不同睡眠阶段所占时间以及睡眠心率情况,同时可全天追踪心率、血氧、温度、压力等。通过这一产品,倍轻松将进一步完善公司的“中医X科技”软硬件一体的生态布局,加强人体数据与人工智能的交互。
作为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倍轻松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和研发创新。2024年上半年,公司及子公司获得境内外各类知识产权总数达到1868项,其中境内外授权专利数量合计842项,包括发明专利授权189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73项,外观设计专利授权280项。
马学军表示,倍轻松未来将依托创新中心平台,结合自身战略和产品定位,围绕“中医x科技”开发标志性产品,并主动探索创新实践,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线上线下并进 加快全球市场拓展
今年上半年,倍轻松通过多元化的线下渠道拓展和线上电商平台的布局,全球市场扩张初显成效。期内,公司的海外业务营收达到3273.59万元,同比增长21.51%。
据悉,倍轻松在不同渠道进行战略性投入,通过精准营销和社交媒体的创新推广,如全域种草与跨品类联动的营销策略等,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初步形成了抖音及小红书等渠道引入流量到其他电商平台和线下直营门店分流驱动“大单品”的策略,销售规模快速提升。
倍轻松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正逐步优化海外布局,专注于强化ToB业务,重建ToC团队,发展新的核心竞争力。线下渠道针对美国、中东和东亚地区实施重点突破,线上渠道布局了亚马逊、美国独立站、东南亚的虾皮和LAZADA等高速增长的海外电商平台,销售规模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未来将持续扩大全球市场份额。
马学军告诉记者,倍轻松在追求规模和盈利增长的同时,也将致力于优化经营模式、规范公司治理,并积极回馈投资者,确保企业内在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同步提升,在为股东和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的同时,为产业经济的创新和发展注入新动力。
智慧中医元年,记者实探鹰眼智慧中医总部:机器人为你“望闻问切”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悦 北京报道
弥漫着中草药味道的老药铺、正望闻问切的老中医、手写的处方和纸袋装的药包……这是传统中医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医产业早就走上了一条焕新之路。
近日,《华夏时报》记者在探访北京鹰之眼智能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鹰眼智慧中医”)总部时看到,AI机器人代替老中医正给患者“望闻问切”、扫描面部一分钟出智能检测报告、红外检测十分钟就能看清楚一个人的病情……
“智慧中医凭借精准的数据采集、智能算法和先进的健康管理体系,不仅为个人健康管理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更致力于将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探索中医数字化发展新路径。”鹰眼智慧中医董事长向军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
事实上,随着“健康中国”上升至国家战略,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瑰宝,在“治未病、管慢病、健康管理”方面优势尽显。科技浪潮汹涌澎湃,人工智能正成为中医发展的强劲引擎,中医的智慧不再局限于古籍中的墨香和医师手中的银针。
2024年,多个重磅文件陆续发布,智慧中医元年来了。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离不开数字化赋能;现代科技是中医药发展的翅膀,翅膀越硬,就飞得越高越远。”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如是说。
不一样的“望闻问切”
“这个中医机器人测得挺准,我确实是阳虚体质。”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年人在日前举行的第十届北京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上,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惊喜。
他口中的机器人正是鹰眼智慧中医推出的一款具有中医检测、辨证分析和干预建议等功能的智能机器人,随后出具的检测报告中不仅有健康指数、红外检测图像等检测详情,还有食谱、情绪调节和文娱活动等健康建议。
对此,本报记者特意走进位于北京西四环的鹰眼智慧中医总部,亲身体验了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医理论的融合创新带来的魅力。
记者按照提示在一台红外检测机器人面前站了几秒钟,等待一分钟后,扫描过二维码的手机就收到了一份红外检测报告。打开报告,不但有健康指数分值,还对体质倾向、证候表现、五脏热平衡指数、心理健康、眼部健康、睡眠健康等进行了详细说明;在健康建议中,则从饮食、情绪调节和文娱活动等方面给予了优选。记者一一对照,不但和自身平日感受一致,与之前在中医院的各项检查结果也如出一辙。
“机器采集红外图像,依据面部热结构数据,结合庞大的实证案例数据,迅速得出结论。”鹰眼智慧中医副总裁崔德琪解释称。
在一间诊疗室,记者坐在一台小型机器人前,机器手臂代替医师诊脉,诊脉刚结束,记录了心率、血压等完整数据的检测报告就打印完毕。在一间配备了大型机器人的诊疗室,记者进行了全身检测,全程约十分钟,一份全面展示“望闻问切”合参的可视检测报告就呈现出来,既有全身红外图,也有脏腑温度数据、任督脉温度数据,症状栏下则是红外能量检测图、中医证候和人体生命节律与健康。带着这份报告,有医师专门进行讲解并进行医疗干预。
记者看到,在这里除了诊疗室,还有名医坐诊室和中医治疗室,来访的患者络绎不绝。而在中医内核之上,处处展现的是高科技企业的配置。
据崔德琪介绍,鹰眼智慧中医是一家致力于中医数字化综合健康管理服务及大健康生态体系建设运营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将红外热成像技术、经络、舌象、脉诊等中医理论与现代数字化探测采集技术相融合,并结合中医高质量内调、外治方法与知识库研究,研发出了数字化、可视化、标准化、智能化的“检诊疗评管”体系,打造的“鹰眼智慧中医大脑”是自主开发的一款全方位、一体化、多模态的中医垂类大模型。
记者随后来到北京海淀区蓝靛厂西路上的鹰眼智慧中医门店,一开始以为来到了咖啡店,进入大厅第一眼看到的是养生茶咖区,沙发上不少人在喝咖啡。往里走是药食同源产品和公共理疗区,最里面的单间则是各类别的智慧中医检测室、医师诊室和治疗室,治疗室内的艾灸由机器人进行自动化科技调理。采访到最后,记者才明白什么是智慧中医的创新服务。
中医传承亟需破局
给中医插上翅膀的向军面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解决的是当前中医最大的痛点。”
痛在哪里?
国家卫健委日前发布的《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92531个,比上年增加12212个;全国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104.5万人,比上年增加12.6万人,增幅13.8%。
数据不忍细读。数据飘红的背后,是中医传承发展的困境。
从整个产业看,2023年,中医药工业营业收入达7095.2亿元,约占全国医药工业总量的四分之一。北京市中医局今年的统计是,市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实现中医馆设置、中医医师配备全覆盖,中医医师占比达28.19%。中医和西医相比差距一目了然。
记者翻阅《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看到,全国医疗卫生
机构总数107.1万个,其中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占比8.6%;全国卫生人员总数1523.7万人,其中中医药卫生人员占比只有6.86%;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95.5亿,其中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15.4亿,占比只有16.1%。
“占比6.86%的中医药卫生人员,其中大部分分布于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及各类卫生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和其他商业企业机构等,能够真正服务于基层地区的中医卫生人员严重不足。”向军说,中医师、中药师严重缺乏及辅助诊疗设备与先进工具不足,成为限制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的关键。
据了解,目前,与大城市的综合医院相比,基层医院缺少面向疑难重症的中医诊疗服务能力,缺少全国性知名专家会诊支持,在部分乡镇卫生院等基础医疗机构及相关内设中医馆、中医阁,缺少普惠性的中医适宜技术及诊疗设备、中医人才、标准化服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相较之下,中医简、便、验、廉的特点,在基层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要想充分发挥中医在基层医疗中的作用,必须解决当前面临的缺乏工具、手段、人才和技术等问题,面临多重挑战。
智慧中医应运而生。这也是向军解决痛点的关键钥匙。
智慧中医的星辰大海
元年来了!这次,属于智慧中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数字化已成为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去年底,中央提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年初,工信部等七部门立即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其中在未来健康产业方面,明确提出“推动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新型医疗服务”。
几乎同一时间,国家卫健委就“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举行发布会,要求在县域医共体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
不久之后的全国两会上,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彼时,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投身中医人工智能的企业数量已超百家。
8月起又有两份重磅文件相继发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数据局印发《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用3至5年时间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技术逐步融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全链条各环节,促进中医药数据的共享、流通和复用,初步实现中医药全行业、全产业链、全流程数据有效贯通,全力打造“数智中医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五部门还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县级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加快推进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
张伯礼表示,大模型、云计算等技术将促进中医药在疾病防治、健康管理、药物研发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果,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突出的贡献。
记者梳理更宏观的表述印证了“元年”这一判断。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到203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对此,《大健康工程与医疗新质生产力》一书主编王韬认为,技术的迭代升级正在为健康产业带来重大变革,数字健康产业拥有极具潜力的产业蓝海。
权威数据显示,中医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2019—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1.3%,预期于2030年达到2.97万亿元,同期增速快于中国整体医药健康行业。智慧中医的目标正是星辰大海。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样本
在星辰大海里,向军的目标格外宏大。
“中医的精髓在于个性化的辨证论治,鹰眼智慧中医系统通过分析个人的身体状况,提供个性化的中医调理方案,实现了‘千人千方’。”向军称,“这一突破不仅帮助个人更好地管理健康,也为医疗机构提供了精准、高效的辅助诊断工具。”
不止于此,4月29日,在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2024世界数字健康论坛上,“智慧中医”系列团体标准和“鹰眼智慧中医大脑”正式发布。
智慧中医系列团体标准发布
“我们是行业标准制定的主要参与单位。”据崔德琪介绍,首批“智慧中医”系列团体标准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清华大学智慧医疗研究院、鹰眼智慧中医等20余家单位联合发布,包括智能红外医用终端技术要求、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技术要求、红外医学影像管理与传输系统技术要求、健康管理平台技术要求、中医大数据平台技术要求、中医馆管理平台技术要求等六项,为智慧中医类产品的设计、研发、测试提供重要参考。
在六位院士等专家见证下发布的“鹰眼智慧中医大脑”的数据库十分庞大:拥有超过200亿条医学数据,2200多万条医疗和健康对话问诊数据,1100多万条红外热成像、舌象、脉象、经络等检查数据,以及800多万条中西医文献、医案、知识库数据。具备多个核心功能:智慧问诊、智能辨证、辅助开方、外治指引、智医助理、智能慢病未病管理等。
向军认为,利用多模态数据实现现代中医诊疗新模式,智慧中医由此迈入了新时代。而鹰眼智慧中医作为智慧中医大健康服务与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深耕两个方向:面向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智慧中医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共同体解决方案(下称“医能体解决方案”)和面向全民健康管理的智慧中医健康惠民工程解决方案(下称“网格化解决方案”)。
医能体解决方案主要面向县域基层医疗机构,通过中医数字化、可视化、标准化、智能化服务系统的建设应用,有效赋能并提升其中医药服务能力,帮助解决县级中医院疑难重症诊疗经验不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高效运营、村卫生室医生缺乏对常见病中医接诊能力三大问题。
医能体解决方案还附带互联网医院、共享中药房以及中医适宜技术指导系统等功能模块。不仅如此,“中医特色互联网医院”汇聚众多知名中医专家远程问诊;通过共建科室深度融合,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在新技术方面快速迭代;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部署及赋能县级中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村医能力,助力“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而网格化解决方案主要是在“治已病”到“治未病”的“以健康为中心”的政策指引下,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助力“以健康为中心”卫生医疗保障服务体系的构建,由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构建多层次的健康保障体系。通过“线上+线中+线下”立体式智慧中医网格化服务体系的搭建,在国家医保定额服务采购支持的基础上,推行的普惠型健康保障服务体系,有效地加大了中医药服务供给的规模化能力,快速地响应了党和国家和人民对中医药服务的诉求,让智慧中医全方位、全周期地贴近并服务基层群众,保障人民健康。其特点,一是与现有卫生医疗体系形成补充关系;二是助力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发展;三是建立数字中医健康档案,打通数据孤岛,实现数据资产效益最大化。
网格化解决方案对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切实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社会氛围,为目标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营造和谐稳定发展环境的重要抓手。
记者采访发现,智慧中医医能体解决方案目前已在湖南泸溪县、平江县、溆浦县和新疆乌鲁木齐幸福路社区等多个基层医疗机构落地应用。
“防治结合,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手段,解决中医在基层的应用难题,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服务能力,进而推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向军称。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周期,通过采取一系列健康促进措施,预防未病形成已病、慢病演化成重症,即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四年前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提供了路线图,而向军如今正在打造的是一个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样本。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