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影医疗是谁的(联影医疗创始人是谁)

首页 > 健康 > 两性健康 > 正文

联影医疗是谁的(联影医疗创始人是谁)

联影医疗薛敏首次进入《福布斯》内地富豪榜,两次创业终造千亿医疗器械巨头

记者 | 陈杨

编辑 | 谢欣

11月10日,《福布斯》发布2022中国内地富豪榜。相较于万泰生物钟睒睒、迈瑞医疗李西廷、爱尔眼科陈邦、智飞生物蒋仁生、恒瑞医药孙飘扬、药明系李革等福布斯榜单“老朋友”,医疗领域这次迎来了新面孔——联影医疗实控人薛敏。他也是今年3位首次上榜者中的一员,以52.5亿美元的财富排名第64位。

目前,薛敏为联影医疗实控人,联影医疗控股股东联营集团董事长。联影医疗为国产医学影像设备龙头企业,今年8月22日正式登陆科创板,发行1亿股共募资金额109.88亿元,成为今年科创板目前募资规模最大的IPO。上市首日,联影医疗一度超涨70%,市值站上1500亿大关,在二级市场的寒冬中十分惹眼。不过,相较于公司,它的创始人薛敏稍显低调。

联影医疗并非薛敏首次创业。1957年出生于湖北麻城的薛敏本硕分别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专业、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磁共振物理专业。研究生期间,他师从著名核磁共振专家吴钦义教授和叶朝辉院士,成为中国从事磁共振成像研究的第一人。

1988年,薛敏出国留学,赴美国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和克利夫兰医学中心(Cleveland Clinic Foundation, CCF)攻读生物医学工程学博士学位,后于CCF医学中心担任高级研究员。

赴美十年后,41岁的薛敏于1998年走上回国创业之路。在上世纪末开放的浪潮下,一大批国产医疗设备公司在深圳破土而出。薛敏也于此创办了磁共振公司迈迪特,并率团队研发制造出中国首台1.5T超导磁共振系统。

而很长一段时间里,本土医疗设备公司始终处于“小、散、弱”的状态,在GPS(GE、飞利浦、西门子)等外资巨头技术和品牌优势的猛烈挤压下,只能在低端市场中夹缝求生,难以做大。薛敏曾直言,国产品牌进军高端医疗设备行业,“面对的不是零起点,而是负起点,国内品牌的口碑都被做烂了。”

2002年,迈迪特被西门子看中,双方合资组建西门子迈迪特,西门子拥有75%股份,薛敏则由创业者转型为职业经理人。也是在西门子,薛敏遇到了此后共同创办联影医疗的张强,后者为西门子中国磁共振事业部总经理。巧合的是,两人都在上海读书,后均来到凯斯西储深造。

做国产高端医疗设备的创业想法始终未灭。2010年前后,“新医改”第一次拉起了大型国产医疗设备崛起的大幕。薛敏和张强二人离开西门子,筹建联影。2011年3月,联影医疗成立,布局了CT(计算机断层扫描仪)、MR(磁共振)等七大高端医学设备产品线,是国内第一家拥有全线高端医疗设备产品的公司。

2015年5月,薛敏出任联影医疗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他在写给联影全体员工的一封信中表示,“过去的一年,将成为中国医疗设备行业出现重大转折的标志年。”这是因为,2014年联影医疗的首批产品问世,销售元年收获近10亿订单,全线产品在全国装机数量超过数百台。

而首次在资本市场上大放异彩,则要等到2017年。当年9月,联影医疗获A轮融资33.33亿元,投后估值达到333.33亿元,创下当时中国医疗设备行业最大单笔私募融资记录。同年10月和2018年4月,联影注资3亿元成立人工智能子公司联影智能,进军医疗AI领域,随后发布智能化战略(United Intelligence)。

早在联影医疗初创时期,时任联影首席顾问的薛敏时常向创始管理团队建议,在一个外资垄断的市场,本土品牌想要突围,必须追求完全自主创新,力争自主研发所有产品核心技术。“如果同其他国内中小企业一样只满足于中低端市场,路只会越走越窄。只有坚持自主创新之路,才能不被国外强企扼住喉咙。”

不过,技术突破和虎口夺食都绝非易事。

联影医疗招股书显示,目前,公司部分产品的核心部件仍依赖外购,包括生产CT产品用的球管和高压发生器,生产XR(X射线成像系统)产品用的X射线管、高压发生器和平板探测器,生产RT(放射治疗系统)产品用的磁控管等核心部件,可能产生短期缺货或成本上升风险。

而在产品方面,联影医疗的高端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及放射治疗设备主要包括CT、MR、XR、MI(分子影像系统)、RT。具体而言,前两者营收占比最大,2021年分别占为47.87%、21.39%。

其中,CT以探测器排数为主要指标。公司招股书定义64排以上CT为中高端型CT,以下为经济型CT。2019年至2021年,公司CT系列销售数量分别为614台、1277台、1814台,其中经济型CT占比均在85%左右,经济型CT营收是中高端型CT的1.5倍至2倍。MR以场强为核心指标,场强数值越高,技术壁垒越高。同一时期,公司MR销量分别为215台、270台、337台,其中1.5T MR的占比接近八成,1.5T MR营收是3.0T MR的1.2倍至1.6倍。也就是说,目前,中低端产品仍是联影医疗的主要营收来源。

此外,新冠疫情以来,肺炎影像学特征成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诊断标准。这带动了医疗机构对CT和移动DR(数字化医用X射线成像)产品的大量配置需求,大幅提高了联影医疗此类产品的收入。2020年,联影医疗一举扭亏为盈,归母净利润为9.03亿元;营收为57.61亿元,同比接近翻倍。其中,XR营收为8.24亿元,占比14.46%。

不过,上述大型医用设备的使用年限在5至10年,这意味着疫情可能透支了未来市场需求的释放空间。2021年,联影医疗的XR营收和占比降至4.94亿元和6.91%。

当下,在联影医疗面前的是“国产替代”和“医疗新基建”等政策红利。2020年12月31日,薛敏以公开信形式宣布,由张强接任联影医疗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职位。此后,薛敏作为联影集团董事长,将把精力投入到集团各个版块的战略布局与协同管理中。薛敏此前公开发言表示,未来5-10年将是国产企业赶超的关键窗口期,以5G、AI、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基建”,将为“中国品牌”铺设一条加速发展的快车道。而这其中,联影能分得多大的蛋糕,有待时间的考验。

联影医疗董事长张强:首款自研芯片将促进医疗装备产业链更加完整可控

“联影通过过去十年的努力,不仅掌握了全部核心部件,而且核心部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要感谢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能够支撑我们做最新的、加工水平最高的医疗产品。尤其在疫情期间,海外供应很难,只能紧急地在中国找供应商,好在中国制造业上下游都整体升级了。”

5月29日,在由复旦大学EMBA医疗健康产业协会、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大健康创业与人才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医疗健康产业峰会上,联影医疗董事长张强如是说。

他以联影医疗的创新实践为例,讲述了后疫情时代中国高端医疗装备行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他表示,在整个疫情期间,能够感受到中国的供应链、创新链、产业链的完整,包括大量物资生产、供应以及为国际供应等各个环节。

张强指出,疫情大考中一批民族企业担纲主力,折射出中国高端医疗装备行业前所未有的蜕变。如今面对内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与新时期的时代使命,联影医疗与集团子公司相互赋能,借助芯片、人工智能、云平台技术,探索下一代高端医疗装备的创新路径,为行业未来发展开辟一个新的创新生态。

这次疫情于联影医疗而言也是一场机遇。“尤其疫情在武汉,联影CT普遍装机,这是重要的市场拓展机会。以前很多援鄂医疗队没有见过联影国产设备,用后感觉联影设备不比西门子GE差,而且出图快又好。”张强介绍。

不过,对中国医疗设备行业来说,当前仍然存在困难,尤其是全球供应链的风险。

为了应对未来潜在的供应链风险,张强表示,随着国际国内大循环、提倡供应链自主可控等系列政策的出台,联影开始进行集团化布局,其中,联影微电子刚刚宣布生产出第一款芯片,“主要做PET、CT芯片,这个芯片出现,将极大提升设备性能,预计我们的机器技术会把竞争对手拉开一定距离,也会促进垂直产业链更加完整可控。”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千亿联影医疗高估了吗?

联影医疗是谁的(联影医疗创始人是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大摩财经

近日,国内医疗器械行业龙头玩家之一联影医疗IPO申请获上交所受理,也拉开了医疗器械行业将变的序幕。

联影医疗成立于2011年,创始人为现年65岁的薛敏。IPO前,薛敏通过联影集团、上海影升和上海影智控制联影医疗31.88%股权,为实际控制人。

联影医疗是国内医学影像细分领域的龙头玩家,是业内公认的可以对垒GE医疗、飞利浦医疗、西门子医疗三大外资巨头的本土医学影像设备领军企业。

有观点认为,联影医疗是科创板最值得期待的股票之一,其登陆科创板将对高端医疗装备制造企业带来示范效应,吸引更多产业链公司向科创板集聚,具有标志性意义。

以募资规模来看,行使超额配售权后,联影医疗IPO计划通过发行1.15亿股,募资不少于124.8亿元,发行估值超过千亿规模。一旦上市成功,将与另一家医疗器械巨头迈瑞医疗,成为行业内唯二的两家千亿公司。

备受关注的联影医疗的成色如何?值得好好观察。

疫情带动业绩扭亏

联影医疗一直主打高端医疗设备,且实现了诊疗一体化布局。截至2021年底,联影医疗累计向市场推出70余款产品,其中CT、磁共振、放射治疗系统等高端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及放疗设备是联影医疗核心产品线,营收占比长期在97.5%以上。

相比之下,迈瑞医疗的产品线集中在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以及医学影像三大类,前两大业务线贡献了七成以上的营收,医学影像业务营收占比只有20%左右。

联影医疗成立多年一直未摆脱亏损。2018年、2019年,联影医疗营收分别为20.3亿和29.8亿,归母净亏损1.26亿和0.74亿。

2020年之前,联影医疗将亏损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政府补助功不可没。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联影医学收到政府补助款分别为2.33亿、3.06亿、3.48亿和2.07亿,累计10.94亿。期间,联影医学归母净利为13.5亿,政府补贴占比达到八成。即使在已经实现盈利的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政府补助仍占到当期利润总额的30.11%和27.34%。

疫情成为联影医疗业绩的转折点。由于X射线成像和CT是诊断新冠感染的重要设备,疫情导致市场需求大增,进而为联影医疗带来销量的大幅增长。

2020年,联影医疗CT系列产品销量达到1277台,较2019年增长了663台,带来了超过15亿元的增量收入。同时,联影医疗X射线成像系列产品,销量呈现了倍数增长,带来了超过4.6亿元的增量收入。

得益于核心产品销量的大幅增长,联影医疗2020年业绩爆发,当年营收达到57.61亿,同比增93.39%;归母净利润达到9.03亿,同比大增13倍多。2021年上半年,联影医疗营收达到30.9亿,归母净利达到6.47万元。

成长可以持续吗?

行业关注的问题是:疫情之后,为了检测新冠病毒建立的医院是否会供给过剩?是否会导致产业链上游的联影医疗等公司的销量下滑?

市场分析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短期内对于联影医疗影响很小。联影医疗主要客户为三甲医院,招股书显示,联影医疗产品已经入驻全国近900家三甲医院。就全国范围来说,三甲医院一直都处于稀缺状态。2019年三甲医院只占全国医院总数的8%,但门诊总量却占到了全国总量的50%以上。由此来看,三甲医院的稀缺态势不减,联影医疗作为上游配套厂商,就有足够的增量空间。

但是,联影医疗能否站稳千亿估值的关键,还要看其高端市场和海外市场的持续突破能否顺利实现。

从行业前景来看,在市场需求及政策红利的双轮驱动下,中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将持续增长。灼识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已经达到537亿元,预计2030年将增长至1100亿元。

从行业竞争来看,高端医学影像市场主要为外资企业垄断。在联影医疗处于领先的CT设备领域,64排以下CT国产化率已经达到 65%,而64排及以上国产化率仅为 35%。虽然联影医疗是国内最大的CT设备厂商,但仅保持中国64排以下CT市场市占率第一,而在64排以上市场,联影医疗市占率只有第四。

这意味着,联影医疗在国内市场不仅要与迈瑞、东软等竞争对手角力,还要面临与海外技术型企业的竞争。

与之相对的是,联影医疗迟迟未能打开境外市场。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联影医疗境外销售收入分别为4329.63万元、9881.85万元、2.4亿元和1.8亿元,在总营收占比分别为2.18%、3.37%、4.21%和 5.89%,对整体业绩贡献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联影医疗一直未摆脱核心部件外购的窘境,其医学影像诊断和放射治疗等核心产品的核心部件均需要从从飞利浦、万睿视、佳能等境外供应商或其境内子公司处采购。

联影医疗核心部件无法实现自产,仅仅是从国外厂商处购买,完成拼装后再销往国外,性价比和行业尖端实力很难与国外龙头玩家竞争。

为提高对核心原材料的可控能力,联影医疗研发投入持续加大。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联影医疗分别投入研发费用6.66亿元、6.9亿元、8.5亿元和4.99亿元,分别占营业收入的32.73%、23.17%、14.76%和16.17%。

值得一提的是,联影医疗在发展过程中,曾在行业内外多次合作:

2016年4月,联影医疗在迈瑞私有化回国后,与其签订框架协议,约定双方在医疗设备及服务领域进行产品整合、协同创新、国内外渠道资源优势互补等方面展开长期战略合作。

2016年7月,联影医疗又与手握丰富医院资源的尚荣医疗达成合作,约定联影提供技术和客户专享价,而尚荣将医院客户介绍给联影。

随后,联影还和华为达成了一站式分级诊疗整体解决方案的合作,与德国ITM公司达成了配套药物方案等合作。

虽然联影医疗试图在行业内外“合纵连横”来避免内耗,但是其登陆资本市场后,避免不了与国内外竞争对手的短兵相接。

从业绩表现来看,联影医疗2020年度归母净利只有迈瑞医疗的七分之一,但是估值已经达到迈瑞医疗的四分之一。不排除上市估值预支了一部分的增长空间,后期能否继续保持高估值,还要看联影医疗上市后的业绩表现了。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