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靠什么盈利-互联网医院的发展前景
互联网医疗新故事:不靠卖药,如何盈利?
互联网医疗跌宕十多年,院子里长出两棵枣树。一棵是被称为“业内良心”的好大夫在线,近日传出被蚂蚁集团收购的消息;另一棵是平安健康,刚刚发布2024半年报首次盈利上岸的公告。
自诞生之初,互联网医疗深陷商业化模式之困。随着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的盈利,似乎“卖药”才是唯一可行的模式。好大夫不卖药,最终只能“卖身”。而成立十年的平安健康,作为平安集团医疗养老生态圈的旗舰,数次调整战略方向,正蹚出另一条不靠卖药的互联网医疗发展路径。首次盈利上岸能否持续,管理式医疗能走多远,转向养老市场能否实现掘金,令人期待。
互联网医疗巨头首次盈利
“十年磨一剑,盈利来之不易。”在业绩发布会上,平安健康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李斗表示。
业绩报告显示,平安健康期内营收20.9亿元,首次扭亏为盈实现盈利超6000万元,调整后净利润为近9000万元。其中,保险及金融客户端(以下简称“F端”)的服务收入11.2亿元,同比增长3.4%,企业端(以下简称“B端”)的员工健康管理服务收入达7.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8.8%。盈利离不开“降本增效”。报告显示,依托信息化、数字化及AI赋能等助力,公司资源配置效率持续优化提升,费用率同比下降17.9个百分点。
这也是继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后,又一个宣布扭亏为盈的互联网医疗巨头。从大量资本涌入的“互联网医疗元年”2014年算起,至今刚好跨过十年。同样迎来十年生日的平安健康,已经两次换帅,数次调整战略方向,终于从总亏损70亿元的苦海中挣扎上岸,实现财报上的首次盈利。
从支付方看,平安健康上半年战略业务付费用户数累计1770万人,F端及B端战略业务的快速发展。具体来看,F端付费用户数达约1480万人,同比增长7%;B端企业数达到1748家,大幅提升了46%。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总收入20.9亿元,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下降了5.8%。不过,平安健康执行副总裁、首席财务管臧珞琦分析认为,这是去年上半年调整业务未尽,疫情后部分健管业务集中履约的基数影响。“报告期内,公司医疗和健康服务业务结构基本稳定,居家养老服务快速发展,公司整体毛利率达32.2%,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不卖药,互联网医疗靠什么
发展十多年的互联网医疗,曾经是资本最热衷的赛道之一,喊着“颠覆医疗”的雄心而来,最终大浪淘沙,能撑到现在的寥寥无几。
创立于2006年的好大夫在线,是最早的互联网医疗平台之一。创始人王航坚持好大夫“三不”:不卖药、不自建线下医院、不做医疗广告,只靠医生在线问诊服务收费,但盈利始终是企业发展的心腹大患。近年来好大夫在线屡陷危机,融资困难、裁员、转型,最终走到“卖身”的地步。业内消息,目前支付宝APP的医疗健康频道,已经接入好大夫的在线问诊服务。
而自带电商基因的互联网医疗巨头,则通过卖药赚得盆满钵满。
京东健康近日发布的2024年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京东健康总收入283亿元,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指标下(Non-IFRS)净利润达26.4亿元,同比增长8.5%,净利润率9.3%,创上市以来半年度业绩新高。
今年5月,阿里健康披露的2024财年业绩公告显示,报告期内实现收入270.27亿元,同比略涨1.0%;实现归母净利8.83亿元,同比增长65%。
平安健康曾经也想走“卖药”的路径。当时平安好医生首任CEO王涛,在经过大肆扩容手握2.65亿用户后,寄望通过“健康商城”实现流量变现。2018年平安好医生上市后,连续三年间,健康商城业务对平安好医生的营收贡献超过一半。但事实证明,医药电商并非平安集团的优势,以此对战互联网巨头胜算不足。
如何走出平安健康自己独特的路径?2020年5月,王涛离职,第二任CEO方蔚豪走马上任,平安好医生开始调整战略方向,转向与平安集团业务更紧密融合的路线,确定以金融客户和企业客户为中心的营销体系,从原来围绕to C做产品到围绕支付方做产品。这一时期,公司的亏损进一步收窄,并提出2024—2025年盈亏平衡的目标。
2023年11月,平安健康迎来第三任CEO李斗。对于出身外企的李斗,外界的评价是实干和高效。与任上即实现首次盈利上岸相比,更引人注目的是平安健康对于养老市场的谋篇布局。
李斗在业绩发布会上指出,今年5月份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支持保险机构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养老市场的规模在2035年有望达到30万亿元,接近于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同期规模。
发力精耕家庭医生、养老管家两大核心枢纽建设,平安健康定位医疗健康养老服务商,掘金银发经济的雄心初现。在2024年上半年业绩报告中,养老服务,第一次被拆分成独立的营收板块,和医疗服务、健康服务并行。而更早之前,平安集团在2023年的年报中已经将过去“综合金融+医疗健康”的顶层战略微调为“综合金融+医疗养老”。这一提法也被平安健康在2023年的年报中加以引用。
“报告期内,养老服务实现收入470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5%,毛利率也大幅提升,成为公司业务增长的新动能。随着医住护乐四联体的权益发布和新动能的不断提升,养老业务将体现巨大的增长潜力。”臧珞琦在介绍业绩时说。
“到今年上半年,我们居家养老的客户数已经突破了10万,养老管家的活跃率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李斗介绍,平安健康持续打造养老管家的角色,抓住核心场景提供服务,比如近期智能管家推出AI陪聊机器人,针对孤独老人在家解闷场景,另外也在学习日本养老市场经验,针对孤独症或者孤寡老人布局线下关爱经理等。“养老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未来怎么发展,我们也在探索尝试当中。”
南方+记者 严慧芳
【作者】 严慧芳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互联网医疗三巨头最新财报:踏实赚钱,战略转向与命运分野
近期,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好医生陆续公布了最新的财务数据。
在营收上,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保持了较大基数下的营收增长,但增速均回落至5%以下;平安好医生的营收规模持续缩小,但首次实现财报层面上的盈利。
在最新的战略和业务布局上,这三家互联网医疗巨头都在沿着各自的既定战略行进,所有业务调整都服从于集团公司的整体战略。京东健康依然执着于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健康服务生态,但家庭医生的梦想交到了AI的手中;阿里健康放下了打通问诊到购药到后续健康管理闭环的野望,毅然转向了泛健康赛道;平安好医生则接近完成战略转型,新的KPI是服务好集团金融客户的医疗和养老需求。
在过往那些璀璨的年代里,大家都在不约而同地探索着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边界和可能性,ToD(Doctor)、to I(Insurance)、ToH(Hospital)、ToP(Pharma)等各种业务方向都尝试了一遍,最终找准了自己在产业里的定位。
这个被理想和技术催生的行业,正在逐渐回归商业本质。线上医保放开,即时零售崛起,在诸多变化中,这条赛道的终点还远未出现。各家企业的选择,也带来了各自命运的分野。
从营收体量上来看,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呈现从高到低的梯队格局,且差距较为明显。今年上半年,京东健康实现营收283亿元人民币,比阿里健康整个2024财年的营收还多了13亿元。而平安好医生则继续围绕核心主业做减法,上半年的营收仅为20.9亿元人民币。
虽然整体差距较大,但如果单从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定义上来看,三家公司几乎是在伯仲之间。
京东健康把营收分为两大类,一是商品,二是服务,其中服务包括了电商平台的佣金、线上问诊、数字化营销等,今年上半年,这一块的总体收入是44亿元人民币。平安好医生在大幅削减实物类销售业务后,把20.9亿元的营收全部归为服务类别。而阿里健康最近一份半年报的服务类收入为15亿元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京东健康还是阿里健康,他们的基本盘——自营商品销售都已经进入了成长的瓶颈期。
今年上半年,京东健康的自营收入为239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的232亿元仅仅多了7个亿,这也直接将京东健康的整体营收增速拉低到了4.6%。做个简单对比,2023年中报时,京东健康的自营收入增加了57亿元,公司整体营收的增速是34%。
阿里健康的放缓趋势更为明显。2024年财年数据显示,阿里健康自营收入为237.4亿元人民币,相比2023年财年的236亿元几乎没有增长。受此影响,阿里健康2024财年的营收增幅仅为1%,而2023财年时这一指标为30%。
“药械这个类别,不管在哪一个渠道,有多大的渠道红利,它最终都是有天花板的。”一位长期专注于医药领域的投资人告诉《健闻咨询》,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自从成立以来,每年的营收都是两位数甚至倍数级增长,但随着市场趋近饱和,这个势头必然会中断,“大家会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规模上摇摆。”
相比于这两家擅长“卖药”的电商平台,平安好医生这几年反其道而行之,碾压式收缩药品销售业务,虽然营收规模一降再降(相比峰值时减少了近40%),但利润率却稳步上升。从去年开始,平安好医生的毛利率就一直稳定在32%左右,比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高出了10个百分点,并最终在今年中报时首次实现扭亏为盈。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人力成本的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三家公司的利润曲线。以过往三年为例,平安好医生的员工人数从4561人缩减至1446人,减员比例近70%。而阿里健康从1033人增加到1435人,京东健康则从2576人增加至3177人。
“过去这几年,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最早追求用户规模的平安好医生,开始讲‘小而美’的故事,而最初以服务小微商家起家的平台,正在慢慢变得‘大而全’起来。”
医药电商行业的资深研究员陆阳(化名)表示,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的自营平台活跃用户数分别为1.8亿和7700万,这个比例和两家公司的营收规模整体相当。而平安好医生已经不再于财报中体现个人用户数量,取而代之的是战略业务付费用户和服务企业的数量,全面转向集团金融主业和B端市场。
结合公开报道和最新的财报信息,三家公司的战略重心和业务方向都在悄然发生变化。
从京东健康来看,今年最大的动作无非两件事。
一是裁撤调整了原本寄予厚望的家庭医生业务。对此,今年5月,《健闻咨询》曾刊发独家报道,据知情人士透露,京东家医自2020年8月上线以来,公司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产品定位也经历多次调整,但始终没能解决销售问题。说白了,就是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是一门赔钱的生意。
二是在去年发布“京医千询”医疗大模型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站式智能医疗服务产品“康康”。京东健康方面称,希望“康康”能成为普通用户身边的个人健康助手,即用户在生活中遇到健康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向“康康”问询,并通过“康康”链接到大量的线上线下医疗资源,无论是寻医问药,还是健康科普,都能够一站式解决。
看到这里,懂行的人就会发现,“康康”不就是一个AI版的家庭医生吗?也就是说,京东健康仍然寄希望于打造一款入口级产品,只是过去真人版的家庭医生成本大,定价高,服务人数有限,而AI版的家庭医生则完美地避开了这些缺点。
唯一的问题在于,AI版家庭医生的服务能力是否值得用户信任。这一点,京东健康在今年上半年的财报中也多次做了背书。比如京东健康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研发的“基于大语言模型的诊前数字医生”入选CHIMA2024医院新兴技术创新应用典型案例,包括推出AI心理陪伴师,辅助诊断工具及数字管理工具等。
相比之下,于去年底换帅的阿里健康似乎已经下定决心淡化严肃医疗的色彩,转而投入更符合电商基因的泛健康赛道。
2024年财年,阿里健康在自营收入整体持平的情况下,几个收入同比增长超过50%的类目分别是个人护理、保健和按摩器材,护具(器械)的收入更是同比增长超过68%。与此同时,阿里健康大药房还新增了宠物医疗及部分功能性护肤面膜等慢健康品类目。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独立于传统的医疗体系之外,更贴近日常消费品的属性。
即便是在处方药领域,阿里健康也选择了更轻巧的品类进行合作。比如,和华东医药合作,线上首发了第一个国产GLP-1类药物利拉鲁肽注射液,该药物可以用于治疗BMI大于27的单纯性肥胖患者。此外,阿里健康还和辉瑞合作,首发了全球唯一一款获批用于治疗成人重度斑秃的药物乐复诺。
三巨头中,唯一想把医疗服务做深的是体量最小的平安好医生。
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是,今年6月,在京东健康下线家医服务包后,平安好医生宣布对旗下的家医品牌“平安家医”进行全面升级。升级后的“平安家医”打造了11312的服务体系,包含1个专业权威的家庭医生团队,1个国际一流的标准服务路径,3套主动式的健康管理服务和12项稀缺医疗资源。
除此以外,去年8月上任的CEO李斗还为平安好医生带来了另一条业务主线——养老管家,这部分业务也在今年上半年被首次单独列为公司业务主项进行披露。
为了支撑家庭医生和养老管家这两大核心枢纽,平安好医生建立了覆盖29个科室的约5万名内外部医生团队,累计签约专家医生约2900人。在AI能力上,平安好医生的自研医疗大模型,覆盖了143万医生及14.2亿次问诊数据,能够将家医服务的效能提升30%。
在战略性放弃C端市场,引入养老服务后,平安好医生的业务目标就变得十分清晰——把精力聚焦在1770万战略业务的付费用户身上,踏踏实实地做好这部分高净值人群的医疗和养老服务。
当外部环境不好的时候,企业和人一样,会本能地退回到自己最舒服的环境里。但这并不意味着探险的结束,人总会有重新出发的时候。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
好大夫在线被蚂蚁集团收购:互联网医疗困在盈利模式中
本报记者 晏国文 曹学平 北京报道
成立18年的知名互联网医疗平台“好大夫在线”被蚂蚁集团收购了。
近日,好大夫在线所属的互动峰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互动峰”)和北京新医强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医强国”)接连进行了股权结构变更,蚂蚁集团子公司上海云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已成为好大夫在线上述两家所属公司持股100%的股东。
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投资人雷军等均已从股东列表中退出。支付宝副总裁、数字医疗健康事业部总经理张俊杰成为两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对于此次收购事项,9月14日,《中国经营报》记者联系了好大夫在线和蚂蚁集团。好大夫在线方面对记者表示:“现在暂无更多消息可以分享。”蚂蚁集团方面未对记者采访进行回应。
记者注意到,目前,支付宝医疗健康板块的在线问诊服务中,已经接入了好大夫在线、微医、阿里健康等平台的医生。该板块还展示着“90万真实医生入驻支付宝”的信息,用户可以向好大夫在线平台上的医生问诊以及查看来自好大夫在线平台的历史医患问诊交流信息等。
一直以来,互联网医疗企业普遍面临难以盈利的困境。好大夫在线作为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拓荒者,始终坚守互联网医疗业务。然而过去几年,好大夫在线多次传出裁员纾困的消息。天眼查数据显示,互动峰的参保人数从2017年的434人下降至2023年的24人,新医强国的参保人数从2021年的383人下降至2023年的56人。
行业拓荒者
好大夫在线成立于2006年,是国内起步最早的互联网医疗龙头企业之一。
据官网数据,好大夫在线拥有数量众多的优质医生群体。截至2024年9月,好大夫在线收录了国内10000余家正规医院的94万名医生信息。其中,28万名医生在平台上实名注册,直接向患者提供线上医疗服务。在这些活跃医生中,三甲医院的医生比例占到73%,具有很高的医疗服务权威性。截至2024年9月,好大夫在线已累计服务超过8900万名患者。
据公开信息,好大夫在线自成立以来获得过多轮融资。2007年,好大夫在线获得雷军和联创策源的天使投资300万元;2008年,获得A轮融资300万美元;2011年,获得B轮融资,挚信资本领投,融资金额为数千万美元;2015年,获得C轮融资,金额为6000万美元;2017年,获得D轮融资2亿美元,由腾讯领投。
据本报此前报道,在过去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医疗行业主要经历了早期探索、多地试点、政策突破、防控推动、规范发展等多个阶段。
2014年之前,互联网医疗行业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互联网医疗进入千家万户,但是这个阶段的互联网医疗还是以信息提供和咨询服务为主,没有涉及严肃的诊疗环节。
2015年至2017年,多地开始互联网医疗试点。2018年,好大夫在线在银川试点获得成功。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把互联网医疗和中国西部地区缺乏高端专家资源的需求联系了起来,因此获得了监管层的支持。2018年,互联网医疗银川模式受到充分认可。
新冠疫情发生后,患者线下就诊渠道受阻,越来越多公立医院开设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疗概念更加深入人心。
2022年6月和8月,《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和《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接连发布,奠定了互联网医疗和医药电商规范化发展的基础。目前,互联网医疗已成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紧缺以及国内患者对医疗服务的付费意愿较低,互联网医疗平台容易产生服务纠纷。
曾裁员纾困
虽然经过多方面尝试和探索,好大夫在线的业务始终聚集于互联网医疗,并且坚持“三不做”,即不卖药、不自建线下医院、不做医疗广告。死磕互联网医疗虽然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但也导致好大夫在线本身缺乏盈利能力。
2022年12月,王航给好大夫在线全体员工发内部信,称“必须具备活下去的能力”。
该内部信表示,由于疫情和经济环境的影响,现阶段公司需要立即进行战略及组织架构调整,以加强业务的抗风险能力,迎接接下来可能面对的挑战。
王航表示,必须做好三件事:首先,公司必须立即摆脱对融资的依赖,果断地成为一家自负盈亏的企业;第二,立即调整工作重心,由创业期的以产研为主,快速转型为以市场开拓为主;第三,立即调整组织结构,适应新的工作重心,加强公司的生存能力,加快业务发展速度。
“在新的考验面前,公司必须具备活下去的能力,因此我不得不遗憾地宣布,即日起公司开始实行岗位调整,一些曾经和我们一起奋斗过的同事将会离开。对此,我深感不安和抱歉。我们的同事都非常优秀,做出这样的决策,我非常艰难和不舍,但我们不得不承受这样的损失和痛苦。”王航在内部信中称。
2023年6月,王航发布《公司最新情况说明》。王航在信中介绍:“自去年12月开始的一系列业务调整以来,公司亏损情况快速改善,并于4月实现当月打平。同时,公司业务依然保持良性、健康,稳居互联网医疗服务行业第一,服务质量稳定,社会公信度优异。”
王航称:“去年,在资本市场压力之下,公司多个股东提出撤资、要求公司回赎。鉴于公司现金不足以完成回赎,为保证股东利益,管理层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努力寻找价值理念一致的新战略出资方,并获得了实质性进展,拿到了当前市场的最优方案。但资本市场整体低迷之下,此方案仍难达到股东预期。”
员工数量变化反映在减少的参保人数上。天眼查数据显示,近几年,好大夫在线所属的两家公司互动峰和新医强国的参保人数均呈现不断下降趋势。2017年至2023年,互动峰的参保人数分别为434、399、411、357、53、56、24。2021年至2023年,新医强国的参保人数分别为383、242、56。
终途是卖药?
目前,国内以互联网医疗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并无成功上市者,而阿里健康(00241.HK)、京东健康(06618.HK)、方舟健客(6086.HK)等已上市公司主要依靠医药电商业务,同时布局互联网医疗,实现“药品销售+医疗健康服务”的生态闭环。
以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等为代表的医药电商平台依托海量流量获得领先优势。在其“药品销售+医疗健康服务”的生态闭环,药品销售贡献绝大部分收入,而互联网医疗业务收入占比极少。
据阿里健康2024财务年度报告,报告期内,总收入为270亿元,同比增长1%;净利润为8.83亿元,同比增长64.6%。
截至2024年3月31日,天猫健康平台年度活跃用户达到3亿,已服务商家超过3.5万,同比增长28%,累计合作超过22万执业医师、执业药师和营养师,为用户提供在线健康咨询服务,报告期内不含开方的日均在线问诊量超过1.1万次。阿里健康线上自营药店用户会员总数达到7700万。
阿里健康主要业务包括医药电商平台业务、医药自营业务、医疗健康及数字化服务业务等。2024财年,阿里健康医药电商平台业务收入为23.29亿元,同比增长4.1%,占该公司总收入的比重为8.63%;医药自营业务收入为237.39亿元,同比微增0.6%,占该公司总收入的比重约为88%;医疗健康及数字化服务业务收入为9.58亿元,同比增长2.6%。
2024年上半年,京东健康营收为283亿元,同比增长4.6%;盈利(净利润)为20.34亿元,同比增长30.22%。
京东健康主要收入也来自销售药品和健康产品。2024年上半年,京东健康销售药品和健康产品的收入为239亿元,占该公司当期营收的84.45%。线上平台、数字化营销及其他服务收入为44亿元,占15.55%。截至2024年6月30日,该平台过去12个月的年度活跃用户数量达到1.81亿。2024年上半年,日均在线诊询量超48万。
2024年7月,方舟健客成功在港股上市。虽然宣称为在线慢病管理平台,实际上,方舟健客业务也以医药电商为主。据半年报,2024年上半年,方舟健客总收入为13.22亿元,其中线上零售药店业务收入为6.73亿元,占比50.9%;综合医疗服务业务收入为3.21亿元,占比仅为24.2%;批发、定制化内容及营销解决方案等业务收入合计占比约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