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甘肃-健康甘肃app下载
数字化赋能健康甘肃建设——甘肃省持续提升卫生健康信息化服务水平成效显著
来源:【新甘肃】
数字化赋能健康甘肃建设
——我省持续提升卫生健康信息化服务水平成效显著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在线开展预约挂号,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可在线复诊并开具处方……从繁华的城市到广袤的农村,我省越来越多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近年来,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围绕群众看病就医中的“关键小事”,全面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着力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普惠化、便捷化和智能化水平,努力实现让健康医疗数据“多跑路”,群众就医“少跑腿”,走出了一条符合甘肃省情实际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之路。
以互联互通为核心,全面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
当前,“互联网+”已融入社会各个领域,传统的医疗领域也不例外。2018年,我省出台《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实施全民健康信息化战略,坚持以信息化推动医疗卫生现代化,全面建成高效统一、管理规范、开放共享、公平普惠的“大健康”“大卫生”健康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探索服务新模式、培育发展新业态,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事业,为健康甘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全省卫生健康系统紧盯目标、攻坚克难,扎实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事业发展,以此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成1个省级和14个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体平台建设率达100%,86个县市区均以虚拟化的方式搭建县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省市县三级平台全部实现互联互通。全省272家二级(含)以上公立医院,1768所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5451所村卫生室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总体接入率达97%。
“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成后,各级各类业务系统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孤岛’被打通,汇聚成跨机构、跨地区的医疗数据资源,形成便民惠民服务信息互通共享的新纽带。”省卫生健康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说,全员人口、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检查检验、卫生资源五大基础数据库与基层云HIS、妇幼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公共卫生、免疫规划、预约挂号和统计直报系统等信息系统可实现协同共享。
如今,全省上下已完成全行业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医疗机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医院管理和便民服务水平逐步提高,相关配套政策日渐完善,形成了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有序发展的崭新格局。
以平台互联互通为支撑,全面拓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
“我近期嗓子疼,晚上常发低烧,需要挂哪个科室?”在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大厅内,市民李先生正在向智能导诊机器人“小康”询问。每天从早到晚,“小康”忙碌地穿梭于省二院门诊大厅的各个角落。问诊咨询、引领带路、健康科普……无论前来就诊的患者及家属有任何疑问,只要走近这台智能导诊机器人,它就会启动工作模式,为大家提供贴心服务。
不仅如此,省二院门诊还增设自助一体机、桌面自助机,各诊室配备电子分诊呼叫系统、自助服务系统,有效缩短了患者排队等待时间,优化了诊疗流程,增加了诊疗时间,为患者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就医服务。
省二院紧扣智慧服务、深入推进智慧医院建设的具体做法,是我省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的缩影。
“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卫生健康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健全,卫生健康信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卫生健康信息系统应用覆盖全行业,卫生信息利用延伸至家庭。”省卫生健康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说。
如今,全省各地以信息技术支撑的精准医疗、智慧医疗、健康管理得到普遍应用,实现医疗服务智能化、行政管理精准化、健康服务个性化——
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机构实现电子健康卡应用全覆盖,开展分时段预约诊疗,实现医疗健康服务“一码通用”;
搭建“健康甘肃”服务平台,在线开展预约挂号、诊间缴费、生育登记、免疫规划、检验检查、健康档案查询、看病就医“一机通办”;
搭建全省统一调度、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覆盖省、市、县、乡四级医疗机构的远程医学信息平台,使基层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大医院专家的优质服务。
今年5月,临夏州和政县人民医院通过移动会诊工作站,与甘肃省人民医院呼吸科专家会诊查看患者胸片,省人民医院专家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并结合相关检查报告作出临床诊断后,给出详细的后续诊疗方案。在专家精心指导下,这名和政县患者很快康复出院。家属感激地说:“远程医疗真是既方便又实惠,我们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省上的大专家‘面对面’问诊,不仅减轻了农村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更减轻了患者痛苦。”
以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为依托,全力降低百姓就医负担
“看同一种病,跑不同的医院,需要重新排队、重新检查、重新缴费,攒了一堆报告单最后仍是同一个检查检验结果。”曾经,我省不少群众在看病就医过程中有着这样的“烦心”经历。
省卫生健康委在梳理群众看病就医的难点、堵点问题时发现,各级医疗机构不同程度存在检查检验结果互不相认等问题,导致患者需做重复检查,这一现象已成为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难心事”。
为此,省卫生健康委积极探索建设了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推动实现50项临床检验结果、25项超声影像检查结果、25项放射影像检查结果全省互认共享,是全国率先在省级层面和全省区域内做到检查检验结果互联互通互认共享的省份之一。
目前,我省建设的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平台,已对接二级以上医疗机构214家,存储影像资料1.9P、各类检查检验报告7530.7万份,实现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闭环管理,有力推进了省内各级医疗机构之间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让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可以调用患者近期在其他医院的检验检查报告进行综合诊断。
“检查检验项目从信息的采集、数据预加载、提醒、互认、引用、节省费用等环节做到了闭环管理,全面支撑全省影像检验检查共享互认,有效减少重复检查。”省卫生健康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解释,根据患者预约挂号的信息,在患者看病就医的同时,每一项检查检验结果都会被及时推送到医生工作站,强制提醒医生进行互认。
2017年,兰大二院完成和省级全民健康平台的对接。2020年初,启动了省内医疗机构就诊患者病历信息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近期又完成了系统升级改造,为患者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患者在兰大二院就诊时,医生可以在诊疗界面查看患者在其他医院的历史就诊记录,包括检查检验结果和电子病历,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的诊疗活动。据统计,仅兰大二院一家,每天可进行的互认项目就7400多项,互认的比例约为70%,这一举措让患者省时省钱更省心,充分保障了患者的权益。
为更好推动检查检验结果全省互认共享,省卫生健康委还提出明确要求,如果医院对应该互认的项目没有互认,由相关医院、责任医师向患者退回相关检查费用;如果检查检验结果仍然达不到互认要求,则由首诊医院、诊断医师、相关质控中心以及支援医院承担检查费用,检查及处理结果在全省通报。同时,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还被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列入大型医院巡查、重点工作督查、卫生监督日常检查等各项工作中进行监管,常态化监管措施切实推动了互认工作顺利实施。
本文来自【新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打通就医“最后一公里” 甘肃迎来“扫码就医”时代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国务院第六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对发现的全国32项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其中,甘肃省运用电子健康卡探索打通就医“最后一公里”,成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唯一入选的典型经验。
“以前去医院看病,每家医院挂号窗口都会发就诊卡,现在有了电子健康卡,只要一扫二维码,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刚扫完码的市民王柱说。早在今年4月,他就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办理了专属电子健康卡。
对于不熟悉手机扫码的老年人,该如何适应改变呢?记者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门诊收费窗口看到,未注册个人电子就诊卡的就诊患者,只需到医院人工窗口提供本人身份信息,就可在自助服务电子平台打印出其个人电子健康卡二维码;已在医院实名就诊的患者,医院会自动生成电子健康卡,方便患者就诊使用。
今年71岁的梁秀英是会宁县大沟乡的农民,跟随子女长期在兰州市生活,也是一位糖尿病患者。她说:“以前每到一家医院看病都要办就诊卡,家里放了一堆卡。现在不论到哪家医院去,只要出示二维码,就能挂号、检查、缴费、取药,既节省了排队时间,医生还能知道我以前的检查和用药情况,真的很方便。”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蒋新贵介绍,2018年年底,甘肃省启动电子健康卡建设工作。经过在全省医疗机构的推广普及,截至目前,该省电子健康卡已累计发放1296.60万张,数占全省总人口的50%以上,县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应用比例超过73%以上,应用比例居全国前列,是全国第一个明确提出在公立医疗机构取消发放实体就诊卡的省份,也是一次性与全省基层卫生信息系统完成对接应用的省份。目前,省属10家医院电子健康卡使用率均超过60%,其中甘肃省肿瘤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使用率超过90%(省肿瘤医院达到100%)。
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这是电子健康卡的设计初衷。
“电子健康卡确实方便,去医院之前,在手机上提前预约挂号,连具体就诊时间都很明确,然后在医院的自助设备上扫码候诊,避免了四处问人排队的麻烦。”提起电子健康卡给就医带来的方便,在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就医的苏女士这样说。
“通过电子健康卡手机软件关联孩子信息后,不仅能预约打疫苗,还能查询记录和疫苗信息,既方便又放心。”正在兰州市白银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带孩子打疫苗的王女士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甘肃省卫生健康委把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作为深化医改、改善医疗服务的重要手段,加快推广应用居民电子健康卡。目前,电子健康卡可通过扫描下载注册“健康甘肃”手机App用户、关注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微信公众号、在医院自助终端机或服务窗口等渠道实现便捷申领。该省还在医院门诊大厅增加导医人员,帮助不方便使用智能手机的患者申领健康卡。下一步,还将实现微信卡包、银行卡等途径申领和应用。
“电子健康卡的建设应用,一方面必须依赖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业务信息系统优化整合和互联互通,另一方面必须基于各类业务系统的协同共享,形成广覆盖、高质量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基础。没有行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就难以实现电子健康卡的应用发展。”甘肃省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路杰说。
乡村两级是卫生信息化应用的薄弱环节,普遍缺乏资金投入,在人才、技术和应用等方面面临许多短板。甘肃省卫生健康委规划信息处副处长李宏民说,省卫生健康委在统筹谋划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推广启用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基层云HIS”),采取省级统建、云化部署、基层应用的模式,将业务信息系统覆盖到全省约2万个乡、村(含城市社区)医疗机构,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基层信息化建设投入、升级改造、运行维护、安全防护和与其他系统的有机对接问题,成为全国第一个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业务信息系统实现省级集中统一部署的省份。目前,乡村卫生机构顺利完成应用环境改造,已有500多家乡镇卫生院启用了电子健康卡。
“小投入带动大应用。”甘肃省卫生健康委主任郭玉芬表示,在信息化工作预算经费十分有限的条件下,结合省情实际,注重利用市场化资源参与,调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积极性开展信息化建设应用。首先是标准先行,确保符合国家建设规范。其次是开源节流,实现电子健康卡低成本建设运行。充分利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建设成效,采取省级统建平台、统一部署系统、医疗机构承担基本软硬件改造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分散前期建设成本,通过公开招标竞争确定承建企业。省级购置卡管、密码等硬件设备和软件开发维护费用合计不到100万元,做到了最小投入、最大效应。
今年年初,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出台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行动方案,提出将在两年内全面推动创建“智慧医院”“智慧药房”、发展互联网医院、开展智能支付、慢性病管理、开展“智慧中医”等12大类、33项便民惠民应用服务,推动信息化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落地生根。
在甘肃,一个全新的卫生健康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
来源:健康报
数字化赋能健康甘肃建设——甘肃省持续提升卫生健康信息化服务水平成效显著
原标题:数字化赋能健康甘肃建设
——我省持续提升卫生健康信息化服务水平成效显著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在线开展预约挂号,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可在线复诊并开具处方……从繁华的城市到广袤的农村,我省越来越多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近年来,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围绕群众看病就医中的“关键小事”,全面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着力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普惠化、便捷化和智能化水平,努力实现让健康医疗数据“多跑路”,群众就医“少跑腿”,走出了一条符合甘肃省情实际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之路。
以互联互通为核心,全面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
当前,“互联网+”已融入社会各个领域,传统的医疗领域也不例外。2018年,我省出台《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实施全民健康信息化战略,坚持以信息化推动医疗卫生现代化,全面建成高效统一、管理规范、开放共享、公平普惠的“大健康”“大卫生”健康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互联网+医疗健康”探索服务新模式、培育发展新业态,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事业,为健康甘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全省卫生健康系统紧盯目标、攻坚克难,扎实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事业发展,以此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成1个省级和14个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体平台建设率达100%,86个县市区均以虚拟化的方式搭建县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省市县三级平台全部实现互联互通。全省272家二级(含)以上公立医院,1768所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5451所村卫生室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总体接入率达97%。
“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成后,各级各类业务系统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孤岛’被打通,汇聚成跨机构、跨地区的医疗数据资源,形成便民惠民服务信息互通共享的新纽带。”省卫生健康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说,全员人口、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检查检验、卫生资源五大基础数据库与基层云HIS、妇幼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公共卫生、免疫规划、预约挂号和统计直报系统等信息系统可实现协同共享。
如今,全省上下已完成全行业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医疗机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医院管理和便民服务水平逐步提高,相关配套政策日渐完善,形成了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有序发展的崭新格局。
以平台互联互通为支撑,全面拓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
“我近期嗓子疼,晚上常发低烧,需要挂哪个科室?”在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大厅内,市民李先生正在向智能导诊机器人“小康”询问。每天从早到晚,“小康”忙碌地穿梭于省二院门诊大厅的各个角落。问诊咨询、引领带路、健康科普……无论前来就诊的患者及家属有任何疑问,只要走近这台智能导诊机器人,它就会启动工作模式,为大家提供贴心服务。
不仅如此,省二院门诊还增设自助一体机、桌面自助机,各诊室配备电子分诊呼叫系统、自助服务系统,有效缩短了患者排队等待时间,优化了诊疗流程,增加了诊疗时间,为患者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就医服务。
省二院紧扣智慧服务、深入推进智慧医院建设的具体做法,是我省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的缩影。
“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卫生健康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健全,卫生健康信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卫生健康信息系统应用覆盖全行业,卫生信息利用延伸至家庭。”省卫生健康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说。
如今,全省各地以信息技术支撑的精准医疗、智慧医疗、健康管理得到普遍应用,实现医疗服务智能化、行政管理精准化、健康服务个性化——
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机构实现电子健康卡应用全覆盖,开展分时段预约诊疗,实现医疗健康服务“一码通用”;
搭建“健康甘肃”服务平台,在线开展预约挂号、诊间缴费、生育登记、免疫规划、检验检查、健康档案查询、看病就医“一机通办”;
搭建全省统一调度、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覆盖省、市、县、乡四级医疗机构的远程医学信息平台,使基层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大医院专家的优质服务。
今年5月,临夏州和政县人民医院通过移动会诊工作站,与甘肃省人民医院呼吸科专家会诊查看患者胸片,省人民医院专家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并结合相关检查报告作出临床诊断后,给出详细的后续诊疗方案。在专家精心指导下,这名和政县患者很快康复出院。家属感激地说:“远程医疗真是既方便又实惠,我们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省上的大专家‘面对面’问诊,不仅减轻了农村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更减轻了患者痛苦。”
以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为依托,全力降低百姓就医负担
“看同一种病,跑不同的医院,需要重新排队、重新检查、重新缴费,攒了一堆报告单最后仍是同一个检查检验结果。”曾经,我省不少群众在看病就医过程中有着这样的“烦心”经历。
省卫生健康委在梳理群众看病就医的难点、堵点问题时发现,各级医疗机构不同程度存在检查检验结果互不相认等问题,导致患者需做重复检查,这一现象已成为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难心事”。
为此,省卫生健康委积极探索建设了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推动实现50项临床检验结果、25项超声影像检查结果、25项放射影像检查结果全省互认共享,是全国率先在省级层面和全省区域内做到检查检验结果互联互通互认共享的省份之一。
目前,我省建设的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平台,已对接二级以上医疗机构214家,存储影像资料1.9P、各类检查检验报告7530.7万份,实现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闭环管理,有力推进了省内各级医疗机构之间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共享,让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可以调用患者近期在其他医院的检验检查报告进行综合诊断。
“检查检验项目从信息的采集、数据预加载、提醒、互认、引用、节省费用等环节做到了闭环管理,全面支撑全省影像检验检查共享互认,有效减少重复检查。”省卫生健康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解释,根据患者预约挂号的信息,在患者看病就医的同时,每一项检查检验结果都会被及时推送到医生工作站,强制提醒医生进行互认。
2017年,兰大二院完成和省级全民健康平台的对接。2020年初,启动了省内医疗机构就诊患者病历信息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近期又完成了系统升级改造,为患者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患者在兰大二院就诊时,医生可以在诊疗界面查看患者在其他医院的历史就诊记录,包括检查检验结果和电子病历,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的诊疗活动。据统计,仅兰大二院一家,每天可进行的互认项目就7400多项,互认的比例约为70%,这一举措让患者省时省钱更省心,充分保障了患者的权益。
为更好推动检查检验结果全省互认共享,省卫生健康委还提出明确要求,如果医院对应该互认的项目没有互认,由相关医院、责任医师向患者退回相关检查费用;如果检查检验结果仍然达不到互认要求,则由首诊医院、诊断医师、相关质控中心以及支援医院承担检查费用,检查及处理结果在全省通报。同时,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还被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列入大型医院巡查、重点工作督查、卫生监督日常检查等各项工作中进行监管,常态化监管措施切实推动了互认工作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