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大数据上市公司,医疗大数据上市公司有哪些

首页 > 健康 > 健康资讯 > 正文

医疗大数据上市公司,医疗大数据上市公司有哪些

掘金医疗健康大数据十年 中电数据遭遇尴尬

来源:市场资讯

2018年,北京,科技企业云集的海淀区致真大厦14层。

一家叫做《新经济100人》的媒体,来到这里,采访中电数据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数据”)董事长李世峰。

彼时,这家健康大数据掘金公司,正面临数亿元A+轮融资即将达成的关键时期。包括国投、国调基金、腾讯及越秀产业基金等在内的多家投资机构,持币待发,虎视眈眈医疗健康大数据的机遇。

整个行业,洋溢着乐观向上、时不我待的氛围。

采访中,李世峰对《新经济100人》说,“做事的机会一般就三年时间,你每年要有明显的成绩,如果你三年干不出来像样的业绩,机会就不是你的了”。

中电数据总经理谭念东则说:公司没有可复制的模式,只有从头开始,一路瞄准数据往前冲。

然而,自这次媒体探访至今,两个三年过去了,中电数据依然还在摸索“可持续盈利的数据增值变现商业模式”。

也许,有一种领先,叫遥遥领先。有一种摸索,叫遥遥无期。

医疗大数据上市公司,医疗大数据上市公司有哪些

《新经济100人》对中电数据的专访内容截图

医疗健康大数据产业盈利困难重重?

医疗健康大数据产业,看上去很美,实则盈利困难重重。

作为国内最大的产业企业,中电数据起了个大早,却不知自己是否赶上了晚集。从2014年成立至今,该公司的数据挖掘生意,做了十年。期间屡屡调整业务线。但目前企业依旧没有找到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

即使在已经创立8年之后的2022年和2023年,中电数据还是连年亏损。

眼看数年一晃而过,有中电数据投资方,开始着急地发函,催问中电数据的后续盈利计划。

根据相关财务数据,中电数据在2022年亏损1.99亿元,2023年亏损1.65亿元。

十年前的2014年,中电数据成立,试图抢占医疗健康大数据风口。彼时,中电数据立志要实现的目标,是构建数据驱动下的医疗服务生态。据当时的媒体报道,贴着“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队”标签的中电数据,是启动最早,覆盖人群最多,最市场化的数据企业之一。

此后,中电数据还与IBM成立了中电健康云,与药明康德成立了中电药明,与飞利浦成立了中电数联等,组建了超豪华的旗舰团队。

人员配置上,也是知名人物汇集。根据相关介绍材料,该公司硕士博士占比超过50%,有10%以上员工有海外工作经验。董事长李世峰,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院特设国际MBA 、长江商学院EMBA。曾任中国电子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创建航天天绘科技有限公司并出任总经理。

首席科学家刘福宁,曾任职于AMD/Cisco,并是前清华紫光首席科学家。此外,负责区域系统接入的专家,是前中软医卫事业部总经理。生态资源战略合作负责人,曾任职于KKR投资并购部。

群贤毕至,高朋满座。市场上对其发展预期抱有很大信心,也纷纷担忧痛点能否解决。

但是,10年来,中电数据尝试了包括大健康软件开发,产业园投资,上下游投资等多个业务领域,却依然没有实现扭亏为盈。

在中电数据2018年融资之初,市场上对其发展预期抱有很大信心,但也纷纷担忧痛点能否解决。

深耕多年中电数据为什么找不到盈利模式?

携豪华阵容,大数据产业开掘十年,中电数据为什么一直没有在商业变现上开花结果呢?

据悉,中电数据曾经将多年来盈利艰难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健康数据产业的“商业模式瓶颈”。

中电数据曾表示,“数据产业虽然整体蓬勃发展,但具体的商业模式尚不明确。目前无论上市或非上市企业,均未见合理合法的清晰可持续性盈利模式。”

一言以蔽之,数据产业虽然充满了商业价值,但如何实现商业变现,却无成功案例。

多年来,中电数据的主业,一直都很模糊。甚至,公司一度还拥有福建和海南的土地资产。后来在2023年的“聚焦、出清、重构、减亏”工作中,才宣告剥离。

6年前,中电数据的理想曾经是,打造“一个数据搜集、清洗、应用的服务平台”。

中电数据首席应用官肖辉说,平台核心是数据共享开放,我们不做医疗的具体应用。跟腾讯的微信平台、京东的买卖平台一样,上面可能会有很多厂家的产品。

但6年后,这一平台并未实现。迄今,公司主业还在持续调整中,甚至准备进军健康光环境——照明行业,打造护眼台灯等等。

对数据变现商业模式的难度,李世锋也许是有预感的。6年前《新经济100人》对中电数据的专访,是这样意味深长地结尾的:

“我们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这是一个新业务,大家都没概念。”李世锋说。他又补充了一句:

“现在,数据变现的未来,我们隐隐约约能看到了。”

6年前的李世峰,没有把话说满,只是说“隐隐约约”看到“数据变现的未来”。

但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一前景,还是隐隐约约。

举个例子,中电数据的三大主要业务线,在公司内外的表述和总结,都是一直在变化。

以2022、2023、2024这三年为例。

根据中电数据在官方微信上的《中电数据2022年度盘点》一文,2022年,中电数据的核心主业,是三大块:个人健康管理、医疗机构数字化转型、JS数据融合三大业务线。

其中,医疗机构数字化,是为各城市的医院数字化转型,提供针对性支撑服务。比如,在天津,福州,成都有一些项目。

个人健康管理,是打造个人健康医疗数据空间,代表作是一款叫做“小E康康”的产品。

JS数据融合业务线,比较抽象。公司称,是承接国家重大项目,助力国家健康保障体系建设,打造军民融合产业实践典范。

中电数据亮相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的产品介绍资料

而2023年呢,根据相关资料,上述三大核心业务,变为了:健康管理,数字化工程,和高新业务。

到了2024年,根据中电数据官微的描述,三大业务又发生了变化,分别是:数字健康,数据智能和数字化工程。

其中,数字健康业务,包含健康企业和健康光环境两个方向,健康企业主要围绕中国电子集团及所属企业做服务。健康光环境,包括教育照明、企业照明、护眼台灯。

数据智能业务,则增加了“布局脑机接口关键技术、产品和应用”等新的描述。

换言之,2024年,中电数据至少又多了两项“新业务”尝试:照明+脑机接口。

为此,在2023年底,中电数据组建了数字光学专家组和数字光学研发中心,构建“数据+光学+医学”健康光环境。2024年,根据中电数据的官方微信内容披露,中电数据特别召开了业务专题培训会,各业务板块和区域公司主要负责人,分别就健康企业、健康光环境、智慧医院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运营、数字疗法、小E康康应用开发等内容开展专题培训。

不过,有投资人表示担忧:通过为中国电子体系内提供健康服务,通过AI体检,通过进军灯具领域,能否支撑曾经的豪华团队和遍布全国的子公司?是否有缺乏对业务的系统研究和长远的规划之嫌?

出清 聚焦 重构 扭亏:中电数据启动二次创业?

2023年,已经连续亏损的中电数据,开始寻找突围路径。

公司把2023年打造为“组织变革年”,围绕“出清、聚焦、重构”工作,形成数据智能(“CECData-inside”)为核心的数字健康主营业务,推进“二次创业”。

根据中电数据官微的发布信息,当年8月10日,中电数据董事长李世锋作了《落实集团公司年中工作会要求 出清·聚焦·重构·扭亏 实现中电数据高质量发展》主题报告。

“扭亏”二字写在主题报告标题上,也可见形势的紧迫。

李世峰在报告中表示,当下公司面临发展瓶颈,有竞争力且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尚未形成。下半年,要确保落实集团公司年中工作会要求和中电数据董事会要求,以实现全面扭亏为目标,做好处理无效经营主体、冗余组织、低效业务和可变现资产的出清工作。

在迟迟不能盈利的情况下,中电数据收缩趋势明显。

首先是关停和清退:对无效经营主体、冗余组织、低效业务及可变现资产进行“关、停、并、转”。

全资子公司中电运营、中电浙江、中电广东,关了。参股公司中电奇安,注销了。

海南三亚和福建的地产,出清了。

随之而来的还有裁员降薪等。

眼看十年没有赚到什么钱,中电数据的一些投资方,开始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着急。

一些公司纷纷发来函件,催问的问题,从公司核心业务,到收入增长计划,到下一步融资计划。

目前,中电数据的股权架构,由中国电子、国调基金、红宽大数据产业投资(湖北)合伙企业、北京济众股权投资管理中心、嘉兴数康投资管理合伙企业等组成。

中电数据则回复称,新一轮融资依然在路上,依然在积极和潜在投资人沟通,包括地方引导基金和新成立的国家级数据产业集团。

中电数据的股东也是豪华阵容

大股东成立新的“中电数据产业集团”

中电数据对投资人一直强调,公司战略定位,符合国家重点发展的数据产业和新质生产力,中电数据依然是医疗数据领域里的优质稀缺标的。

但是,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不一样的迹象。

2023年4月,一家与中电数据名字非常接近的“中电数据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数据产业集团)的公司,横空出世。

该公司由中电数据的大股东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100%控股,注册资本高达30亿元,是中电数据注册资本的30倍。

“中电数据产业集团”的首席科学家蒋国飞,今年7月刚刚入职,曾任NEC美国研究院副总裁,蚂蚁集团副总裁、蚂蚁数科总裁。

要知道,中电数据产业集团一出生,就大手笔不断。

据公开信息,该公司目前已拥有数字平台和数据平台两大产品线,形成数字政务操作系统(Digital Government Affairs Operating System,DGOS)、数据金库及数据要素加工交易中心三大基础产品。

2023年,该公司与著名的蚂蚁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宣称将打造数据要素流通交易示范标杆,支撑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战略落地。

看来,未来的中电数据,不仅需要继续推进自己的主业,也许还将面临一个全新的中电数据产业集团的竞争压力了。

(转自:上市星球)

12家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上市公司走进医学中心 共话合作新机遇

9月19日,三博脑科、翔宇医疗、百普赛斯、怡和嘉业、嘉和美康等12家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上市公司代表走进济南国际医学中心考察交流,深入了解医学中心资源禀赋、投资环境及重点项目情况,共话产业新机遇、共谋高质量发展。

医疗大数据上市公司,医疗大数据上市公司有哪些

此次活动由济南国际医学中心与德邦证券联合主办,设置了实地考察、产学研交流会等日程。上市公司代表先后参观了医学中心综合展厅、山东省质子中心、医疗硅谷、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医学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济南精准医学产业园等,详细考察医学中心医、教、研、产重点项目及融合发展等情况。

产学研座谈交流会是医学中心管委会精心搭建的片区企事业单位与上市公司沟通对接平台。日前,针对来访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及其提出的对接需求,管委会联合德邦证券对片区关联业态进行精准匹配,邀请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院、济南微生态生物医学省实验室、齐鲁中科现代微生物技术研究院、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等单位共同参与。同时,为发挥金融资本赋能作用,共同挖掘产业合作和发展机会,活动还邀请了复星复健资本、中银证券等金融机构参会。

交流会上,济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玉强、济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生物医药处副处长孔德龙及槐荫区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出席活动。管委会副主任燕晓静在致辞中表示,医学中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速释放政策效应,迸发出创新创业的勃勃生机,舞台无比广阔,诚挚邀请上市公司在医学中心投资兴业,共享医养健康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新机遇。王玉强在致辞中表示,医学中心具备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人才和创新要素,拥有便捷高效的药械审批审评资源,是优质企业落地发展的一片沃土。

德邦证券研究所所长程强简要介绍了活动背景及上市公司情况,并表示德邦证券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今年6月,与医学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金融服务、产业投资等领域合作,共同促成头部企业走进医学中心、留在医学中心。复星复健资本投资经理倪鹏尊在发言中表示,复健资本与医学中心共同组建了创投基金——济南星未来创投基金,基金参与方始终秉持开放共赢的心态,希望充分依托医学中心平台,与行业领跑者共同投资医疗器械、医疗科技等领域优质项目,共享投资收益,助力医学中心快速发展。

现场互动交流

相知无远近,12家上市公司代表与医学中心片区企事业单位在交流会上畅所欲言、热情互动,围绕产学研融合发展,分享了脑科学、微生态、医疗大数据等领域的经验成果。上市公司代表分别介绍了业务板块、产业布局、产融互动等情况,纷纷表示与片区重点项目及主导业态关联度高、合作空间大,同时指出通过实地参观交流对医学中心有了更清晰全面的认识,真切感受到医学中心创新发展活力,期待共同探讨商业合作,寻找产业机遇。

微生态医学省实验室、齐鲁中科、山东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具体工作,并与上市公司深入探讨产学研合作、商业化布局等情况。自由交流环节,片区单位表示本次活动机会难得,与上市公司的交流受益匪浅,希望后续可以通过资源互补、技术交流、供需对接等方式,进一步加强沟通协作,共同探索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本次活动既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召开的驻鲁金融机构座谈会、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进会等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更是医学中心优化招商引资方式的创新行动,为医学中心企事业单位与上市企业、金融机构深度对话提供了良好的展示机会和高效的沟通渠道。接下来,医学中心将进一步扩大朋友圈,搭建开放务实的交流平台,切实赋能项目招引及片区单位发展,形成“近者悦、远者来”的“磁力场”效应,激发更加澎湃的发展动能。

医药SaaS第一股太美医疗科技上市,生命科学数字化赛道再添新星

近日,多家公司批量递表,IPO项目亦呈现明显的提速,其中不乏市场期待的优质投资标的。10月8日,“医药SaaS(软件即服务)第一股”太美医疗科技正式上市。作为国庆长假后第一只上市的港股,加上有高瓴、腾讯等明星云集的机构投资者背书,太美医疗科技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关注。

医疗大数据上市公司,医疗大数据上市公司有哪些

一、他山之石:曾经被美股市场低估的生命科学数字化解决方案领域

太美医疗科技专注于医药及医疗器械行业的数字化解决方案,通过设计及提供行业特定的软件及数字化服务,赋能医药及医疗器械的研究、开发及营销,主要客户包括医药及医疗器械公司以及受托研究机构(CRO)等第三方服务供应商及临床研究机构。

“生命科学数字化解决方案”,顾名思义,是生命科学与数字技术的交叉领域,指的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先进技术,为生命科学行业(如医药及医疗器械行业)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数字化的业务模式,来改进和优化研究、开发、生产、营销和管理过程。

过去10年,美股计算机领域诞生了不少表现优异的黑马,其中之一就有为生命科学及相关行业提供基于云的整套研发、营销解决方案的龙头公司——Veeva System(VEEV.US)。公司成立之初就致力于满足生命科学企业对于运营和监管特殊要求,产品定位于满足客户从研发到商业化的独特需求,涉足CRM、内容管理、数据管理等方面,以便于帮助生命科学企业将产品更快、更有效率推向市场,销售更有效率同时满足政府监管要求。

在Veeva System刚上市之时,市场对于相关赛道抱着较为悲观的态度,认为市场规模较小。然而,股价并不总是与市场关注度成正比——Veeva在过去十年的股价涨幅接近10倍,成为表现卓越的投资标的,为美股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其目前市值已超过330亿美金,近人民币1700亿元。这个曾经不起眼的赛道能产生一个如此巨型的独角兽,这是当初投资者无法想象的。

资本市场的靓丽表现,充分证明了该赛道具备较高的成长弹性。放眼全球,生物制药研发、运营模式正面临多重严峻挑战,包括持续的监管变革、专利独占权的丧失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其中,根据过去14年的分析,德勤指出生物制药行业的研发成本在上升,研发生产力与内部收益率在下降。此外,德勤咨询认为,临床试验期间产生的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必须对相关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处理和利用,以提炼出具可行性的洞见,才能从中充分受益。考虑到技术创新的步伐,相关行业扩大数字技术使用以获得持久价值的时机已然成熟。

由于产业发展的逻辑和驱动力相似,中国市场的发展轨迹与美国过去的趋势相似。随着中国的医药及医疗器械行业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行业数字化需求也在快速增加。灼识咨询的分析指出,2023至2028年,中国医药和医疗器械的研发数字化市场将显著扩张,市场规模预计从64亿元增长到16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0.7%。同时,营销数字化市场也将快速增长,市场规模预计从33亿元增长到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9.2%。

这意味着市场规模将在未来快速翻倍,是一个具备充足发展潜力的黄金赛道。

随着行业的快速增长,相关投资标的有望展现出较高的股价弹性,类似于美股市场过去出现的投资机会可能会再次出现。也就是说,未来这个赛道有望诞生中国“黑马”。

二、太美医疗科技能否成为下一匹“黑马”?

在中国生命科技数字化领域,太美医疗科技是少见能够与Veeva Systems对标的标的。两者均巧妙运用飞轮效应,通过产品线的不断扩展与深化,成功覆盖了生命科学公司从研发到销售的全流程。

在经济学中,“飞轮效应”生动地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一个系统或组织的某个部分开始获得增长动力时,它能够推动整个系统更高效地运转,并加速发展,就像飞轮一旦开始旋转,就会因自身的惯性而持续加速。

回溯至2019年之前,太美医疗科技深耕医药研发软件领域,以云端生命科学SaaS解决方案助力新药研发。公司在临床数据采集、项目管理、文档管理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从而确立了其在生命科学研发数字化市场的领导地位。这一时期的深厚积累,为太美医疗科技的飞轮效应注入了初始的启动力。

2019年,太美医疗科技迈出了战略转型的关键一步,推出了TrialOS平台,标志着公司成功从传统软件供应商向一体化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华丽转身。TrialOS平台不仅促进了数据的高效传输和流程的无缝协作,还有效打破了信息孤岛,为飞轮效应的增速创造了有利条件。

2021年,太美医疗科技再次发力,推出了专为医药和医疗器械营销设计的PharmaOS平台。该平台凭借灵活的开发工具和云端软件,助力客户高效管理销售团队和分销商,实现渠道透明化,并优化了客户关系管理。至此,太美医疗科技的双平台架构为飞轮效应的持续转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此外,太美医疗科技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正在积极开发下一代数字化协作平台,如Trials和,旨在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和协作效率。这些后续的平台与产品布局,无疑将成为推动飞轮效应加速的强劲催化剂。

综上所述,太美医疗科技与Veeva Systems在多个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相似性。从最初的单一软件产品到构建平台,再到提供数字化服务,直至完善生态布局,太美医疗科技始终在不断进化、突破边界,展现出强大的业务扩展和创新能力。

除了在同一赛道上竞逐,太美医疗科技与Veeva Systems还有很多的共同之处。类似的,太美医疗科技也引领了以数字化重塑生命科技行业的潮流。太美医疗科技在2019年推出的TrialOS平台,开创了为全球医药及医疗器械研发领域提供基于平台的一体化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先河。据灼识咨询的数据显示,太美医疗科技不仅是国内首家,也是截至目前唯一一家能够为中国医药及医疗器械行业提供从研发到营销一站式数字化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这一创举同样开创了先河。

在行业地位方面,太美医疗科技与Veeva Systems同样卓越。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以2023年收入计算,太美医疗科技是中国医药及医疗器械研发和营销领域最大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同时,公司也是中国最大的医药及医疗器械研发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2023年收入占据了8.2%的市场份额。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按客户数量计算,公司已成为中国医药及医疗器械研发和营销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

通过多年的深耕细作与不懈探索,太美医疗科技逐渐走上了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构建了一个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体系,已在生命科技数字化领域崭露头角。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太美医疗科技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有望成为行业内的一匹“黑马”。

三、“飞轮效应”驱动未来增长潜力

当一个原本静止的“飞轮”被成功启动并加速至某一临界点后,它便获得了一种自我维持的惯性动力。正是凭借着这种强大力量,太美医疗科技在过去三年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中,依然实现了逆势增长。从2021年至2023年,公司的年收入分别达到了约4.66亿元、5.49亿元和5.7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0.9%;同时,毛利也分别从约1.64亿元、1.85亿元增长至1.79亿元,净亏损随之逐年收窄。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毛利约4952万元,同比增长高达28.6%,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截至2024年3月31日,太美医疗科技在手订单金额已超过16亿元,涵盖了约3500个软件产品及数字化服务项目,业绩成长的可见性极高。

展望未来,太美医疗科技计划通过扩大收入来源、提高利润率和优化运营效率,来构建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并持续产生利润的良性循环体系。而这些潜在的能量早已蓄势待发,潜藏于他们的“飞轮”之中。

具体而言,未来太美医疗科技的“飞轮”将受到以下几股强劲动力的推动:

(1)交叉销售策略显著提升了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在公司内部生态系统的协同作用下,客户一旦购买了核心产品,便更有可能继续购买其他产品。这种从单一产品到多品类产品的转变,即使在客户基数不变的情况下,也能显著增加收入。根据招股说明书,每位客户的平均购买价值正在提高,购买三种或更多产品或服务的客户数量也在增加。2023年,这些客户对太美医疗科技的总收入贡献超过了77%。

(2)客户渗透率的提升和客户粘性的增强:

太美医疗科技的客户渗透率不断上升,同时保持了高客户粘性,这构成了“飞轮效应”的另一重要驱动力。客户数量从2021年的908个增长至2023年的1107个,显示出稳步上升的趋势。2024年前七个月,客户总数已达967名,较前三个月增加了100名,显示出公司强大的市场拓展能力和客户吸引力。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235家核心客户,这些客户为公司贡献了高达83.8%的总收入,凸显了核心客户在业务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核心客户留存率高达87.3%,整体客户留存率也达到了77.8%,这充分说明了公司与客户之间建立了稳固且持久的合作关系。

(3)规模效应的放大和盈利水平的提升:

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和品牌认知度的提升,太美医疗科技正逐步受益于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这使得公司能够以更低成本吸引和获取新客户,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规模效应的放大也直接带动了公司盈利水平的提升。以毛利率为例,2023年上半年为31.0%,而今年上半年提升至40.7%,与2023年上半年相比,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创下了近年来的新高。

可以看出,太美医疗科技的未来成长势能清晰可见。公司不仅在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而且是国内罕见的可以与Veeva Systems相提并论的企业。随着行业进入黄金增长期,公司自身也步入扩张期,长期成长逻辑清晰,前景值得期待。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