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个人,健康促进的对象是群体)
学生心理问题是生来就有吗?肯定不是,虽然一些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有遗传因素,但其只提供了最初的可能,研究表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孩子心理和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
在后天成长中,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形成不同的个性特征。显然,一些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即便是没有遗传的基础,也会导致孩子敏感、易焦虑、暴躁、易撒谎、成瘾行为、强迫行为。例如: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不打扰自己,可能会选择用手机来安抚孩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对手机和电子产品的依赖;有家庭暴力行为的家庭,孩子更可能在幼儿期模仿父母的暴力行为,从而演变成校园欺凌;靠怒吼和贬损来教育学生的老师,学生更害怕在课堂表现,从而变得厌学、自卑……
我们不难发现行为背后一定是指向家长和老师的。最初的情绪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矫正,逐渐地就会演变成心理问题,孩子们会变得敏感、易怒、抗挫能力差,稍有不慎这些心理问题又会在老师和家长不正当的言行下被“引爆”。
因此,仅仅把学生当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从根本上讲是舍本逐末、治标不治本的,因为孩子还会再次回到那个环境中。
综上,大心理健康教育观认为教师和家长作为致病因素更需要专业的指导,使得他们能够获得专业的教育理念,以此能够在教育过程中降低风险言行,进而老师能够教书和“育人”,家长能够在孩子之间建立起长久健康的心理依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