蔼健康-蔼健康九五裹疗 马弛

首页 > 健康 > 健康资讯 > 正文

蔼健康-蔼健康九五裹疗 马弛

蔼健康-蔼健康九五裹疗 马弛

[编者按]在中国的西北版图上有一条狭长的走廊,它南倚祁连山,北临戈壁沙漠,这就是位于甘肃境内的河西走廊。1936年冬到1937年春,占中国工农红军五分之二强的一支精锐部队,就在这条走廊中间穿行,它就是由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西路军。在短短五个月内,这支21800人的部队,在经历了大大小小80多次战斗之后,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400余人最后到达了新疆。在中国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极为悲壮惨烈的一页。它是一段失败的历史,也是一段长期被忽略,被遮蔽的历史。一直到1980年的冬天,国防大学的朱玉教授在写《徐向前传》的过程中,开始深入这段长期无人触及的历史,而他惊讶地发现,原来西路军的失败并不是那么简单。

西路军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它在河西走廊又经历了怎样惨烈的战斗,为什么这段历史会被扭曲?今天我们节选了被俘西路军中唯一的青海志士吴生霭的革命生涯,以便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

文/张绍武张博

在西路军被俘的几千人中,吴生霭可能是唯一的青海人。根据这一信息,我们于1986年10月,在庆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里,专程前往酒泉市城关镇北环城东路五十号,拜访了这位乐都高店出生的红军老战士。

宁都起义跟党走

吴生霭,字云亭,清光绪33年(1907年)3月4日出生于高店东村,家境小康。

1916年到1922年在本村上学,1923年至1926年在西宁就读,1926年8月至1929年9月,在兰州陆军军医教练所学医,1929年10月至1931年12月,在国民革命军冯玉祥部第二十六路军军医院任上尉军医。

在二十六路军任职期间,吴老的生涯发生了革命性转变。原来,自从阎锡山、冯玉祥在1930年中原大战的倒蒋斗争失败后,冯一部被改编为二十六路军,由曾任青海省首任主席的孙连仲任总指挥,于1931年3月被迫开往江西宁都参加蒋介石对中国工农红军的反革命围剿。其后,日本军国主义策划了“九·一八”事变,大举侵华,东北沦陷,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久受冯玉祥将军熏陶和中国影响的西北军,爱国心切,兵多厌战,大都不愿意为蒋介石打内战当炮灰。于是在当年12月15日,在我党的特别支部和员赵博生(二十六路军参谋长)、董振堂(该部七十三旅旅长)等领导下,乘孙连仲离职之际,二十六路军一万七千多人,高举义旗,发动了彪炳史册的宁都起义。

在宁都前夕,二十六路军中已经充满着抗日反蒋的浓厚气氛。日军内侵、民族危机的传单标语,在军营内外四处散发:“我们要北上抗日,蒋介石不让过江”的“小道”消息不胫而走。血气方刚、矢志抗日的吴生霭,耳闻目睹,义愤填膺,他说:国民要抗日,政府不让抗日,这还叫什么国民政府?一场急风暴雨的革命浪潮终于来临了。12月15日的黄昏,董振堂把吴生霭叫到跟前:“今晚你跟着我,哪里都不能去”。董振堂带着随从人员到处巡营察看,三步一岗,五步一哨,部队戒备十分严密,口令也换得十分频繁。吴生霭身临其境,时刻感觉有大事就要发生。拂晓之前,三颗信号弹从城头腾空升起。宁都起义了,董振堂郑重其事地宣布:把(的)帽花摘下扔掉。部队沿着既定路线一直往前开,直至离红都瑞金不远的任田市才停下来。刘伯坚同志公开宣布:起义成功了,二十六路军走上了革命的光荣道路,中国表示热烈欢迎。宁都起义成功后,二十六路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季振同任总指挥,董振堂任副总指挥兼十三军军长,政治委员肖劲光,参谋长赵博生,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吴生霭在何长工任政委的十三军卫生部担任卫生科科长。在任田整编期间,起义官兵学习了中国的十大政纲,痛摆了蒋介石的十大罪状,进一步坚定了革命信念。吴生霭心更明眼更亮,深深懂得了一个真理: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就这样,吴生霭和另一个名叫杨有亮的青海人(县籍不详,下落不明),一起参加了宁都起义,一起坚定不移地跟着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长征路上的好军医

吴生霭参加宁都起义后,东杀西荡、南征北战,随着五军团北攻江西赣州,东下福建龙岩,南征广东水口;奉献着一个革命者的全部心血,并于1933年5月,经曾林茂、王际坦二人介绍,光荣地参加了中国。

在第四次反围剿的高虎脑战斗中,战斗非常激烈,宁都的主要领导人赵博生壮烈牺牲,吴生霭为首长复仇的革命火焰烧得更红。兴国扩红,成立少共国际师,吴生霭被调任该师卫生部部长,接着又调任教导师卫生部部长,驻防瑞金,担任着保卫中央苏维埃的光荣任务。

但是中国革命这时却遇到了巨大危机,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华夫)来到了中央苏区,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强行贡彻“左”倾政策,接着六届五中全会把“左”倾错误路线发展到了顶点。他们面对蒋介石亲率百万大军气势汹汹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不是总结运用以往的成功经验,伺机粉碎敌人的反革命围剿,而是死打硬拼“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节节抵抗,屡战屡败,被迫于1934年10月开始了举世闻名的英勇长征。吴生霭在教导师张经武师长、何长工政委亲自率领下,于一天的黄昏,从江西瑞金出发,也开始了徒步两万五千里的艰苦历程。

长征路上,吴生霭不仅担负着救死扶伤的艰巨任务,而且要随时准备和敌人展开白刃格斗。遵义会议不久,中央红军成立干部休养连,吴生霭被调到那里为年老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同志防病治病。不久,中央卫生部叉命令他到一军团工作,吴生霭二话没说就到了一军团。毛尔盖会议后,一、四方面军混合编队北上,左路军缺少西医,吴生霭又到左路军总医院为伤病员治病。

长征路上,吴生霭由于调到张国焘所控制的左路军,所以北上、南下、再北上;三过草地,多次爬越雪山,组织上为他配备了坐骑,但他的马背上却总是伤病员,而自己则一步一步,一直走了两万五千里。他吃过皮带,啃过草根,前面部队吃剩下的野牲皮张、骨头往往就成了他们后续部队的救命粮。吴老回顾长征,感慨万千。“不管怎么说,我们是活过来了,是幸存者,只要一想到牺牲在长征路上的那些战友,我们对于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就感到最大的满足。”吴老说。

继续革命为人民

吴生霭日思夜想的解放日子终于来到了。他向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苏井观写信告诉了别后的一切。苏副部长立即复信动员他到首都重新参加工作,吴生霭经过再三思索,考虑到自己的家庭,就婉言谢绝了苏副部长的盛情相邀。他说,只要真心干革命,在哪里都是一样的。这样,他于1951年2月又在酒泉专区医院参加工作,重新成为党在医务战线上的一名光荣战士。

三十多年来,吴生霭同志总是那样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这一点,酒泉市委组织部的档案资料表示得清清楚楚,不是称赞他服务态度好,就是夸奖他群众影响好。七十年代,酒泉地区医疗工作还相当落后,特别是缺乏医疗器材。吴生霭肩负着酒泉人民的厚望,来到了首都北京,见到了他昔日的通讯员、当时在中央卫生部工作的周毅胜同志,向他诉说了酒泉地区缺医少药的情况。卫生部领导知道后,立即调拨了一些X光机、救护车、心电图等医疗器材。人们以欣慕的目光向他表示祝贺。他说,这不能感谢我,还是要感谢我们敬爱的中国。

访问快结束了,但吴老的晚年生活怎么样?我们又做了进一步了解。吴老自1984年离休后,就安居在组织上为他安排的一套房子里。现在全家28口人,儿孙绕膝,喜气盈门,三子五女,都已成家立业,分别奋战在甘肃、湖南、湖北等地的各条战线上。吴老目睹祖国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形势,和儿女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心情十分舒畅地安度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看到吴老的健康身躯,我们也感到十分欣慰,但没想到我们拜别刚半年,他就于1987年5月1日晚10时30分不幸逝世,享年80岁。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