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江南药镇”浙江磐安:挥毫续写千年药香传奇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让中医药这座宝库重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中医药与浙江关系密切,其中“浙八味”为历代医家所推崇,饮誉海内外。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浙八味”中,有五味的主产地都来自于磐安。
环磐皆山也,磐安,这个脱胎于“则国安于盘石”的山城,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0.14%,素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之称。一方水土孕育一方药材,磐安“家家户户种药材、乡乡镇镇闻药香”,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万余亩。
靠山吃山,自1983年复县以来,磐安历届县委县政府都致力于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促进山区农民增收。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中医药国际知名度的提升,磐安积极推动中药材向旅游保健、休闲养生等行业延伸,书写新的药香传奇。
第十届中国·磐安中药材交易博览会。 奚金燕 摄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药材
磐安地处浙中,在华东地区的卫星遥感图上,磐安是最“绿”的区域之一。大山的阻隔,使得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长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也正是这一片青山,让这片土地远离了工业文明的“熏陶”。
磐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了一批道地的中药材。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磐安药材就通过宁波、绍兴销往海外,其中磐安白术、玉竹等还被列为贡品。闻名国内外的“浙八味”药材中的白术、元胡、玄参、贝母、白芍就主产于磐安,俗称“磐五味”。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中药材产业是磐安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磐安现有中药材种植户4.8万户,从业人员6.8万人,中药材生产早已遍布所有乡村,新渥等重点乡镇药农比例更是高达70%以上。
走进磐安县新渥镇新渥村,只见路边上、山沟里、山坡上、大田里种的全是药材,一股淡淡的药香萦绕鼻尖。30年前,新渥村村民陈仙芬就是靠着这片看似不起眼的药材,养活了一家人,走上了致富路。
陈仙芬家祖祖辈辈都以种中药材为生。“最早是背着麻袋出去卖,后来名气大了,有人专门来收,现在是药厂直接收购了。”谈及这些年的“卖药路”,陈仙芬感觉恍若隔日。
三十年间,陈仙芬的药材种植面积越扩越大,药材生意也越做越多。陈仙芬告诉记者,现在她每年要给200多户农民发“工资”,“我提供种苗,他们负责种,每亩地一年净收入一万多块,家里地多点的农民一年能挣十几万。”
而陈仙芬自己则从以前卖中药材原料,转为现在制作切片、饮片卖,“这样一来,中药的附加值大大提高,利润率起码增加30%以上。”
在磐安,像陈仙芬这样的药材经营户,还有3000多家。庞大的经营群体形成了一个遍布国内的销售网络,使磐安道地药材销往国内各地,并出口到韩国、日本、新加波等国。
目前,磐安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8万余亩,产量1.07万吨,产值4.88亿元,该县农民1/3收入来自中药材,中药材已成为当地农业主导产业、促民增收的富民产业。
浙八味特产市场。 奚金燕 摄
挖掘中药文化打造江南药镇
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磐安少数道地药材品种生产规模萎缩、药材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不够等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为突破产业发展瓶颈,近年来,磐安不断推进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加大中药材深加工企业引进力度,延伸产业链,同时建成了长三角最大的中药材市场——浙八味特产市场。
随着第十届中国·磐安中药材交易博览会的开幕,来自国内各地的药商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到了这个浙中小镇。
一走进“浙八味”中药材交易市场,袅袅药香扑鼻而来,只见各大药商趁此机会,纷纷亮出自己的“看家宝贝”,有炙手可热的陈皮阿胶,有中药贵族“铁皮石斛”,也有价格亲民的枸杞当归……各色中药材,让人眼花缭乱。
目前,浙八味特产市场内共有经营户近450家,其中在市场内拥有固定店铺的有95家,主要以经营参茸产品为主,经营原生中药材购销的350家左右。2016年,市场交易额约为14亿。
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觉醒,中药材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现如今,围绕着“浙八味”中药材交易市场,一座富有活力的“江南药镇”正拔地而起。
磐安江南药镇是浙江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之一。小镇总体规划3.9平方公里,核心区块2000亩,总投资30亿元以上,计划通过5年时间建设,通过浙八味市场功能提升、中医药养生园、中医药产业园等项目的建设,打造成国内闻名的药材天地、医疗高地、养生福地、旅游胜地和3A级以上旅游景区。
浙八味特产市场。 奚金燕 摄
在磐安县委书记陈蕾妍看来,“江南药镇”的建设将进一步发挥磐安县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中药材产业优势,进一步强化龙头项目的带动作用,延伸中医药产业链条,打造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振兴的新基地。
“屠呦呦获诺奖让世界了解了中药价值,打响了中药材的国际知名度,而现在政府又在力推江南药镇建设,让我感觉这一行越干越有盼头。”对于祖祖辈辈都赖以为生的中药材产业,陈仙芬充满了信心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