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养健,从亚健康走向健康
互联网新思维正在改变人们的思维,在这样一种新型社会关系和医患关系下,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健康呢?简单的信条还是:健康掌握在你的手中。唯有运动,才能改变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使你从亚健康走向健康,才可能使你摆脱各种商业信息的干扰。其实,有很多亚健康状态,甚至疾病,是不用服药的,完全是可以通过“以动去药”“以动减药”。我有这么一种经历,不能说是研究论文,但很值得与大家一起分享:
按职业,我属于高级白领阶层;按遗传发病学,我是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的易感人群;从环境学看,我与大家都是处于一个不可避免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在47岁的时候,发现高血压,一位研究抽烟的专家告诉我:“廖院长,你最好还是戒烟少盐,多运动。”那时候,我是“笃信者”,毕竟我有病理知识基础。也是从那个时候,我开始戒烟和运动。运动是为了防止戒烟引起发胖,发胖会引起很多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一直坚持12年的游泳,加每天服降压药,基本控制了高血压的发展。在这12年里,通过游泳,我也基本“顺利”度过五十肩的痛苦。网友说:“我不信你没有服过药!”我坚定地说:“没有。”我曾备过一些日本“贴”,也买了一些台湾“膏”,但基本没有用,硬是这样通过游泳“自然”度过了。网友说:“你一定不严重。”我说:“我试过抬不起手,夜间痛醒,几乎所有的关节都痛过,但血生化指标却是‘正常’的,糖、尿酸、胆固醇都不高。”回顾我的父亲,这个年纪几乎所有都“高”了。
目前,我们的医改目标与人们的健康意识水平仍有一大段距离,政策制定者的眼光与政策的落脚点总在医院如何建设,甚至如何扩张,没有去研究如何使到医院看病的人越来越少;而民众的观念仍然集中在治疗上。当前针对医疗费用失控的改革——试图通过压缩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来实现,这无疑是一个末端管理,也就是疾病的预防与治疗这对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产品对策”,不是“战略管理”,更与现代医学的本质相悖。如果不认真地调整我们战略,或许我们会陷入非常尴尬的局面。
大家知道,“以药养医”有很多弊病,使医患矛盾日益突出,更使医生的医疗行为扭曲。大家也明白,政府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增加医疗投入来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也渐渐忘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战略的核心意义,当然也就不会去研究用最基本、最经济的手段或方法去解决看似很精深的医疗问题。
当前,大健康的概念热到沸点,似乎任何资本都在争先恐后地瓜分这块蛋糕。他们看到了人们对健康的期望值不断见长,同时又不断有新技术、新产品、新的生活方式面世。这些,我都不反对,因为社会上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需求——“懒汉”不少,他们都喜欢“不劳而获”的健康方式——通过“买卖”获得健康。
但是,请大家不要忘却——“健康掌握在你的手中”,这是一句极富有哲理的养生名言。“健康掌握在你手中”,无非就是主动与被动地处理你的健康问题,选择适合你自己的养生方式。随着文化素养的提升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上了一个层级,突出表现在主动从各种渠道获取健康知识的能力增强,运用这些信息管理、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也不断提升。其实,健康知识的获取与提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健康素养。然而,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与处理方式确实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对医生(医学)既有“怀疑者”,也有“笃信者”,而且“损失厌恶”和盲目迷信的现象不断给医生和患者自己带来极大挑战。“损失厌恶”,就是患者不愿意为看起来比较小的未来收益去冒险,比如说降低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它的主要副作用就是引起肌肉疼痛或肝损害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抉择呢?盲目迷信,也就是听信广告,尤其是效仿名人广告和身边的人。类似的情况,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人们很容易获得。可是,信息越是容易获得,“损失厌恶”、盲目迷信的作用就越大。廖新波(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 网名:医生哥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