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如何过渡到“人才红利”?

首页 > 百业 > 市场动态 > 正文

“人口红利”如何过渡到“人才红利”?

3月2日,人社部副部长俞家栋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在达到峰值9.2亿之后开始下降,去年年末是8.76亿人。这种劳动力供给量的减少是在供给高位上的放缓,我国仍然是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从结构上看,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主要还是大龄劳动力退出劳动力市场、数量下降较快,而青年劳动力数量还是稳中有增。据测算,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1662万人,规模是创近年新高,就业总量的压力还是比较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边是就业的压力,一边是对未来劳动力供给减少的担忧。人口负增长背景下,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发挥“人才红利”等问题引发热议。

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转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张立龙对澎湃新闻表示,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负增长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在这一影响显现之前,我国人口红利优势虽然在减弱,但并未消失。

“根据我们利用七普数据的预测,我国16-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在2030年之前一直保持在9.3亿人以上,到2035年也维持在9亿人左右。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增加,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还将继续快速增加,预计在203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包括本、专科和研究生)将达到1700万左右。如果说每年新增就业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来自高校毕业生的话,那么随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上升和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加,这必然会推动我国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张立龙说道。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任远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避免简单化地认为人口负增长一定会不利于国家发展,对此需要有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理解。

“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变动构成了本世纪我国发展的重要人口背景。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是在减弱,但总体上我国仍然还处于一个相对有利的人口环境下,这可以叫做人口机会窗口。”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增长,社会抚养系数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这会有利于国家形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经济增长的局面。

任远指出,我国的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会带来挑战,但也并不意味着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形成不利的悲观局面。因为在人口的总量和结构变动中,也同时会创造出一些新的积极因素,会对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积极动力。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人力资本红利。我国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在提高,而且新进入劳动力市场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在提高,人口的预期寿命在提高,人口的健康预期寿命也在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会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会构成国家发展新的人口优势。人才红利或人力资本红利,是国家发展新的人口红利。”

任远表示,我国仍然在持续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在乡城人口转移和人口国土空间上迁移流动的过程中,劳动力的空间配置效率也在提高,劳动力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产业部门配置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部门,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地区配置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地区。这种劳动力资源的结构性配置也会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任远指出,从世界范围来看,人口结构变动,包括人口负增长,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多样性的影响,有的国家在人口负增长过程中,经济会继续实现增长,有些国家在人口负增长过程中经济增长放缓。

“通过积极应对和适应人口的变化,充分发挥和放大人口变动所带来的经济机遇,中国仍然能够维持较快的经济增长动能。”任远说道。

解决就业问题根本上要靠发展经济

面对就业总量的挑战,根本还是要靠发展经济。

任远指出,实现人口变动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就业率的提高。继续通过经济发展来促进就业,才能使人口数量转化为劳动力资源,通过鼓励青年和女性提高劳动参与率,支持相对健康的老年人口继续从事经济和社会活动,我国仍然具有相当庞大的劳动力资源数量。

任远强调,在我国发展的中长期、包括在2050年之前,都不用过分担心我国会出现劳动力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

张立龙指出,我们在人才培养上,要做到供需结合,建立人才需求预测的长效机制,超前布局、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将专业建设和就业工作统筹规划,推动高校学科专业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形成以产业结构和用工需求为导向,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体系,以此来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吴一平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在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重相对较高,如何将这些高学历人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吴一平认为,目前需要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各地区有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通过生产端升级来吸纳更多的高学历人力资源。另外,进一步推动落户政策改革,引导高学历劳动力在区域间有序迁移,帮助他们选择最佳的流动目标,进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价值增值。

吴一平也指出,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而言,政府和社会对于就业观念要正确引导。

“目前,社会的部分情况其实也和观念有关。比如,大学生毕业不愿意去制造业企业,主要是因为工作环境与理想中的有差距等。对于这些问题,地方政府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通过学校和社会组织对于学生择业进行辅导和帮助,让学习应用技术的学生能够进入到适合他们的企业工作;另一方面,对于进入地方重点制造业企业工作的学生可以给予就业补贴,以解决部分企业招聘不到合适员工的困难。”吴一平说道。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