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15.2K,花16.8K,四成香港青年自认贫穷

首页 > 百业 > 市场动态 > 正文

月入15.2K,花16.8K,四成香港青年自认贫穷

香港近日一项民调,十分吸睛,因为多达40%受访青年“自认贫穷”。

调查还发现,青年个人月均生活支出约16800元(港元·下同),月入中位数却仅15200元,显得入不敷支,故指时薪须达71.6元才算足够,因而建议大幅上调计划中的40元最低工资。

作为社福视角的调查,以上结论其实不难想象;换作重视经济角度的机构主责,由最终落脚点以至调查方向均不一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但问题是,上述民调之所以令人哗然,一大焦点并不在于所谓青年收入过低,坊间也几没掀起有关最低工资的讨论;大家最关注的,乃青年支出是否有点过高,譬如1.68万元的月均支出里,为何膳食会占6841元,即日均花费两百多元。

许多数据,没比较是没意义的。市民对膳食开支特别有感觉,正因简单地可跟自己生活习惯比较。当然,这种比较主观性强,以下就拿客观数据来作分析:

收入过少?支出过多?

先谈支出。统计处在编制消费物价指数时,会定期搜集市民消费模式来作开支权数,其中正可反映普罗市民的开支水平与习惯。

相关权数调查每五年进行一次,最新一次是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虽然时间相距今日不算很近,但也不特别久远。

除了住屋因为涉款较多及波幅较大例外,许多开支权数的变化其实不大,例如2014/15年与2019/20的食品开支权数,便仅从27.29%微调至27.41%。

消费物价指数还分三种,亦即甲类、乙类、丙类,其中甲类涵盖约50%较低开支范围的住户;倘知“恩格尔系数”,就知愈贫穷的人,食品开支所占整体开支比重往往愈高,只要想象穷国人民钱多花在买粮食而非买娱乐就不难理解。

港青花在膳食的6841元月均开支,占其整体约16800元开支的40%,较甲类消费物价指数里的32.71%权重还要多,也自然高于上面提过的27.41%整体水平──按“恩格尔系数”所指,是否肯定了港青相对贫穷?

探究实际金额,消费物价指标权重里反映,一般市民月均仅花不足3000元在食品方面,港青所花的显然倍高于此;换言之,这不等于港青特别贫穷,而更可能意味他们是“大花筒”。

当然,青年的消费意欲及需要往往较大,例如正处发育期也食量更多,但无论如何,港青与一般市民的食品支出差距还是过于巨大,这亦是为何坊间对此大表错愕的主因。

事实上,住屋在消费物价指数的组成里,高占40.25%权重,这往往是港人生活开支的最大负担;港青多与家人同住,尚未成家立室,故调查中的住屋开支只占约20%,显示相关压力轻了一半。

调查还分开提供了公屋与非公屋的数据,而两者分别占比约10%和30%,均较全港平均为低。

没了住屋重担,港青整体开支应较一般市民为小才对?实情是,消费物价指数里反映港人月均开支为10708元,港青每月所花的16800元却高出超过60%之多。

调查发现,港青在教育方面的学费或学贷负担不轻,占了1895元或整体开支的11%,但即使扣除此数,港青在其他各方面的花销,始终远远高于一般市民。

再谈收入。受访青年月均收入中位数为15200元,与统计处最新2022年第四季全港就业收入中位数(不计外佣)的20000元相比,确然有所不及。

但值得留意是,统计处数据还显示,15至24岁青年的收入中位数虽低至14600元,但到25至34岁便会升至21000元,即很快就高于中位数,到35至44岁更达25000元。

随着逐步迈向老年,45至54岁会见顶回落至21000元,到60岁以上更降至15000元。

的确,薪酬与竞争力挂钩,其中能力亦与资历相关。初出茅庐者,薪酬相对较低实属正常,到壮年阶段自可收成,至老年则会转衰。

如果说青年收入较少,何不关心老年收入同样较少?由是观之,是否一律要人为帮推一把?只见树木不见林,很易堕入有失偏颇的陷阱。

尤其是,要解决入不敷支的问题,比较重点又何必重收入、轻开支,即为何各年龄层的收入均较消费物价指数所反映的10708元高,即没出现入不敷支之窘(包括长者收入也高于人均支出),唯独是调查中的青年却属例外呢?问题究竟在于青年的收入,还是支出?

青年消费相关金额占薪酬比例颇高(信报图片)

何谓贫穷?主观客观?

事实上,调查的“贫穷”定义,乃取主观定义,即由受访者自己回答自己是否“贫穷”。

调查并发现,港青对“贫穷”一共有三个界定范围,分别是“好多目标未能达成,导致精神贫穷”、“工资未达港人月入中位数”,以及“三餐不继”。

要说以上三个“定义”存在巨大鸿沟,实不为过。

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目标未达”的演绎可以很广,包括有人会因金钱杀人烹尸,难道相关凶手又算贫穷?即如世界首富,亦有许多目标未达,毕竟人之欲无穷。

要谈“三餐不继”,以港青收入水平,实已高过消费物价指数所反映的支出水平,即一般来说不会入不敷支,只是港青开支却异常地多。

至于“工资未达港人月入中位数”,“中位数”的数字定义,已意味着有一半人低于此数(同时亦有一半人高于此数)。

某程度言,现时香港薪酬分布呈现“钟形”,包括按年龄而有高有低,才是一个合理及自然的结果;反之,要把青年一块推高,以致相对地其他年龄层被人为压扁,才是不正常兼不合情合理的操作。

世上“贫穷”定义众多,包括有清晰的客观定义。最普遍的定义乃“绝对贫穷”,即每日只有1美元或2美元左右;无疑,这主要见诸发展中国家,不适用于香港这个富裕社会。

已发展地方,由于几乎不存在“绝对贫穷”,故多采取“相对贫穷”定义,即以收入中位数的某个比率划界;世银把中位数的三分之一以下划为相对贫穷,香港的贫穷线则订于中位数的一半。

除收入外,也有通过其他指标来定义贫穷,例如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甚至从开支入手,包括摄取食物的卡路里、能否负担非必要开支(如买醉)等等──若以开支看,港青花销就断非“贫穷”所为。

经过长时间争议,香港从2013年引入“贫穷线”,无疑是贫穷定义上的一个极大转折点;可是,这不见得有助回应贫穷问题,也不见得一锤定音令贫穷定义争议消失。

贫穷线存在诸多缺点,主要包括:

首先,只计收入不计资产,所以缺乏就业收入的长者,很易被界定为贫穷,而随着人口老化,贫穷率亦必愈来愈高。有长者居住的住户,便从2009年的27.8%,增至2020年的36.5%。

其次,收入以住户为单位,在核心家庭增多的情况下,亦易推高贫穷率。

好像两名退休人士跟子女同住时,由于住户收入高于中位数,其贫穷率是0%,但当这家庭一拆二后,就会变成一个低收入退休住户、一个高收入在职住户,贫穷率马上改为50%,实情是三人收入根本没变化。

事实上,香港住户平均人数同期就从2.85人降至2.6人,一人住户和二人住户的占比也分别从16.6%和26.2%,增至20.7%和28.8%。

再者,贫穷线的收入定义,是否算及政策介入(即除税和福利转移的财富再分配效果),也一直出现“各取所需”之窘,譬如压力团体就倾向取福利前数字,反之亦然。

在政策介入前,最新贫穷人口超过165万,但计及包括恒常现金和非现金等所有选定项目,贫穷人口则锐减至三分之二至55万左右。

更重要是,退一万步说,如果以“贫穷线”为客观指标,则调查中港青月入中位数有15200元,与全港中位数20000元的一半即10000元相比,相信受访者里大多数均不属于“相对贫穷”!

因此,所谓“贫穷青年多达四成”,取此主观定义实嫌哗众取宠,利用了贫穷定义的模糊不清。

事实上,由香港到世界各地,就连学术界也对何谓贫穷未有统一共识,因为量度方法可以五花八门。

换个角度,以多元标准来全面量度,就如描述一个人的“美”可以有许多不同维度,多准则诚非什么坏事,关键是大家要弄清楚准则,才可作出“苹果对苹果”的适切比较。

当然,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有时“主观定义”比“客观定义”更为有用。只不过,所谓“有用”究竟所指何事。

说准香港,自我评准

众所周知,香港近年有种奇怪歪风,就是相对港府提倡的“说好香港故事”,坊间却钟情于妄自菲薄地“唱衰”,动辄起哄“香港又输”、由旅游到经贸的吸引力皆一律是零之类……

没有港产片,就没今日杨紫琼;当她勇夺奥斯卡影后,并公开感谢香港之际,有部分市民却非与有荣焉,而是设法把她和香港划清界限,足见这股自贬风潮有多厉害……

可以断言,若把港青民调题目从“是否自觉贫穷”改为“是否自觉香港生活水平拙劣”,相信也会得出负面答案。

“客观定义”的好处,正是提供“可比较性”;跟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相反,香港则是“愈比较愈是美”,只是人类有个“隔锅饭香”的陋习,身在福中不知福。

譬如,香港一直高踞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的前列位置,于这个方方面面比较各地生活水平的国际权威指标里,最新去年便排名第四,与首三位的指标数值差距少至0.01分,比第18位英国、第19位日本、和第21位美国则高0.2至0.3分。

务实地言,要客观地解决所谓青年贫穷问题,除了从开源入手上调最低工资,负责任的做法还有鼓励港青节流,至少不要跟全港开支中位数那么离千万丈,此外并加强理财教育,提倡量入为出、避免入不敷出?

其实,以全港开支中位数来倒推,以每天工作9小时、每月工作26天,最低工资45元已够确保收支平衡,这跟现水平的40元当然有分别。

而且,若以“贫穷线”作为贫穷标准,除非开工不足,45元已相当于月入10530元,足令收入升至中位数20000元的一半以上。

盲目调高最低工资,尚可能反过来增加基层市民的负担,因基层食肆受累成本上涨而令基层食品开支增加。

从开支角度看,更有效的降低物价办法,着手供给侧实更治本,例如增加商铺以及房屋的供应,和确保劳动力供应不致短缺等,毕竟人为干预价格只怕事与愿违。

关于最低工资或降低香港物价水平等经济议题,绝对可以另文详谈,不赘,本文只针对分析“青年贫穷”的原因。

“青年贫穷”的原因?如调查本身所指,这是青年自己的主观想法所致。客观是否如此,上文已从许多客观维度解释。

至于青年想法会否因此变化?“说好香港故事”多少有点卖花赞花香,但至少必须“说准香港故事”,当中亦须“说准全球故事”。

争取提高青年收入,肯定不错,但根本办法还在于提高青年及香港的竞争力,而非一味人为干预工资,另外理财教育也有助避免入不敷支。

但更根本的,还要使青年对自己、对香港的感觉变得乐观──社会各界宜鼓吹多点正向思维,不宜再助长负能量歪风。

也许,港青是“精神贫穷”,穷在败坏的社会风气下对香港、对自己的自我评价过低。

作者:李道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