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称租外国人在华成热门生意:白人面孔等同于成功?
参考消息网6月12日报道 港媒称,中国企业雇用外国人,特别是西方白人,由他们代表企业充当公共关系方面的角色,这并不罕见。许多中国人将白人面孔等同于商业上的成功和国际视野。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6月10日报道,几十年来,中国本土制造、但与外国元素相关的产品(如取个西式名称或者被白人模特认可)被视为一种优势。这一认知使得中国成了对外国人来说有利可图的地方,他们在这里被雇用或许只是基于自己的外表,而无论技能如何。
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聘请外国人充当音乐家、运动员、建筑师、律师等专业人士,这是赢得更多中国客户的常见之举。
报道称,“租赁外国人”的行当已经持续了十多年。尽管外国人的面孔在这里变得越来越普遍,但这一行当仍然备受欢迎。根据官方数据,上世纪80年代来中国工作的外国人还只有大约1万人次,而到2016年这一群体已经超过了90万人次。
例如,上个月,安徽省南陵县的一家汽车维修企业向上海一个外籍人士微信群发布广告,寻找西方演员在其开业典礼上扮演机械师。
旅居丹麦的美国导演戴维·博伦斯坦在一部73分钟的纪录片中探讨了这一做法。纪录片追随着一名年轻的农村进城打工人士亚娜(音)的脚步。她在重庆设立了一家外国人租赁机构,帮助客户推销产品。
该片于2016年底在阿姆斯特丹举办的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首映,并于今年3月份在希腊塞萨洛尼基电影节上斩获金亚历山大奖。
“观众关注的是你的肤色,而不是你在做什么,”博伦斯坦告诉记者。
报道称,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国际面孔还是可取的。50多岁的上海居民谢凤云(音)说,她认为外国模特和有外国高管的企业所推销的产品更加值得信赖。谢凤云说:“这意味着它们是国际化的。”但是她指出,她从来没有遇到过外国人在营销活动中表演。
但是,居住在广州的白领曾莉莉(音)看不出这种吸引力。她说,她曾经看到一群外国人在一个房地产项目启动时唱歌跳舞,表演“糟糕透了”。“这些活动一点都不有趣,它们并没有改善人们对这些项目的印象,”她说。
根据美国视频游戏设计师迈克·任(音)的说法,这只不过是广告,只要不影响服务质量,他就不介意这个想法。“人们可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那就是外国人都有钱、拥有技能或者受过高等教育,但事实上并非总是如此,”住在上海的任说,“客户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判断孰真孰假。”
但对于在中国居住多年的外籍专业人士来说,这种现象并非无害。加拿大人约翰·伦巴德在中国工作20多年了。他在知识共享平台果壳网上写道:“对于我,以及其他许多在中国认真从业的外籍人士来说,这些人真令人恼火。”伦巴德写道:“他们损害了外籍人士的总体声誉。当我去见潜在的客户和合作伙伴时,我更加难以获得信任和信誉。这是一个建立在不诚实和欺骗的平台上的行当。”
北京的一名分析师李伯春(音)称,这也反映出中国社会总体上对文化认同缺乏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