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解提升 “四个中心”定位新北京

首页 > 百业 > 企业 > 正文

疏解提升 “四个中心”定位新北京

2015年3月20日,被称为“长安街上最后一根烟囱”的国华北京热电厂燃煤机组全部关停。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曾经,北京工业占GDP比重高达64%,高耸的烟囱也曾是北京城市符号。

然而,随着北京市户籍人口增长,以及污染、能耗和大量的外来人口聚集,城市的宜居性大不如昔。1982年,北京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不再提“工业基地”。1993年,北京城市定位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中心”仍然保留,直到2004年新版规划出炉,“经济中心”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国家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宜居城市”。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考察北京提出“四个中心”,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要求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北京再度面临着全新的城市格局重塑。

在新定位的指引下,北京开始大力疏解非首都功能,腾退一般制造业、区域性市场和区域性物流功能,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

个案

扎根北京8年 跟随市场迁至燕郊

2008年,40岁的卢国良带着一家五口,从天津蓟县来到位于北京北沙滩西南侧的盛宏达小商品城,租了间20平米的店铺,开始做针织生意。

这个地方是他千挑万选的,“之前考察了大红门、天意,最后还是选定盛宏达。”卢国良说,同样的店铺,这里租金更低。

靠着勤劳的双手,卢国良一家每年的收入能有20多万,虽然一直住在市场附近十多平米的公寓里,冬天没有暖气,但他很知足。

“这个市场在城北很有知名度,每天来买东西的顾客不少。”在接下来的八年里,卢国良在老家买了楼房和车,还给孩子们办了婚事。不过,8年以来,在北京生活成本也越来越高。

2016年5月,老卢接到了市场的搬迁通知。

2014年,北京开始疏解非首都功能,区域性市场是疏解重点之一,盛宏达也包括在其中。

市场搬走,我们怎么办?起初,卢国良有些茫然。

为了把商户带走,盛宏达市场方负责人一个月内跑遍了河北白沟、衡水等北京周边各个适合开市场的地方,最终相中了燕郊。

如今,卢国良已经跟随市场在燕郊扎根一年多,“生意越来越好,有时开车去北京的市场里转,人还没这里多。”

他算了笔账,一年下来,收入跟北京差不多,也能到20万元,花费却少了。店铺租金每平米单价不到以前的一半,住的公寓不仅有暖气等设施,租金还便宜不少。

卢国良一家人生活的改变,正是北京城市战略定位转变下的一个缩影。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明确指出首都的城市战略定位是“四个中心”,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要求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一年之后,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的定位。

2016年5月18日,吊车将“盛宏达商品城”的牌子摘下。这个有着13年历史的商城将迁往燕郊。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摄

幕后

“四个中心”确定 北京密集开会

城市发展的“新坐标”已经确定,北京接下来该怎么办?

新京报记者查阅公开报道发现,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2月25日、26日视察北京之后,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各部门没有停歇,一个月之中,接连召开多次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部署相关工作。

就在习近平26日视察的当天下午,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郭金龙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要落实深化改革的各项举措,实实在在地加速现代治理体系建设。

之后,3月1日至2日,北京市委召开十一届五次全会,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郭金龙在会上指出,当务之急是痛下决心,综合施策,坚决遏制住人口无序过快增长的势头。

同时,要在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上有新认识。对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要求的产业要有所不为,下决心“舍”,痛下决心、壮士断腕,坚决把一般性产业特别是带有污染性质的产业清理出去。

2017年2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再次来到北京考察工作时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北京城市规划要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问题。

他强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牛鼻子”,在这个问题上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围绕迁得出去、落得下来,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引导机制。

2017年5月17日,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召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出炉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审定。

根据规划,北京中心城区是“四个中心”的集中承载区。顺义、大兴、昌平、怀柔等10个周边城区,按照京津冀功能分区要求、不同承载能力和区位条件,在市域范围内实现内外联动发展、南北均衡发展、山区和平原地区共同发展。

至此,北京各区功能进一步明确。

背景

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经历多次变迁

“四个中心”的确定,并不是北京第一次经历城市功能定位变迁。

2015年3月20日,被称为“长安街上最后一根烟囱”的国华北京热电厂燃煤机组全部关停。

曾经,“强大的工业基地”是北京的“名片”。1958年,首钢“第一炉钢”炼出。同年,北京市委提出争取在5年内,把北京建设成为现代化工业基地的口号。在改革开放前,北京已经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我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和技术科学的中心。这也为北京埋下了沉重的老工业底子。

紧接着三十多年里,北京市户籍人口增长超过一倍,城市的宜居性也大不如昔,污染、能耗和大量的外来人口聚集,成为北京“工业基地”发展模式的代价。

为了扭转已经偏离的城市定位,1982年,北京修订城市总体规划,不再提“工业基地”,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第一次“转型”。

转型之路并不容易,焦化厂、化工二厂等老工业,到上世纪90年代才通过迁徙、停产、转型等方式退出舞台。

1993年,北京城市定位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经济中心”仍然保留,在城市发展中仍处于主导地位。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北京积累了过多的一般性功能,首都人口过快增长,接连突破确定的1000万、1250万、1800万等人口控制目标。

意识到这一问题后,2004年新版规划出炉,“经济中心”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国家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宜居城市”。然而,巨大的惯性让北京的“大城市病”越来越重,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不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产业退出缓慢,人口不断聚集。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考察北京提出“四个中心”。在新定位的指引下,北京开始大力疏解非首都功能,腾退一般制造业、区域性市场和区域性物流功能,加快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

2015年7月,外迁至廊坊的新动批红门服装城营业。 新京报记者 周岗峰 摄

举措

“疏解整治促提升”将持续至2020年

今年5月,“动批”最大的服装市场金开利德闭店,这个有着11年历史的市场谢幕,标志着“动批”疏解进入最高潮。

如今“动批”所在的西外南路地区,打通了拥堵路段,路面清静了。过去两三百米的拥堵路段,半个小时过不去,如今不到一分钟就能通过。

2015到2016年两年间,北京调整疏解了350家商品交易市场。往日嘈杂拥挤的雅宝路、大红门等传统批发市场均在疏解之列,走向转型升级之路。伴随一般性的功能疏解,全市常住人口连续两年增量和增速保持“双下降”。

今年以来,北京针对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开展又提出了新思路。一项名为“疏解整治促提升”的专项行动,在全市铺开。

时任北京市代市长的蔡奇,亲自部署了这一专项行动。履新北京第30天,他便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要求抓紧制定2017年至2020年的各专项行动方案、项目清单。

蔡奇这样阐释这一专项行动的要义:“专项行动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牵引,集成了近几年城市治理专项工作,与人口调控直接挂钩,目的是提升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整体水平。”

“疏解整治促提升”包括拆除违法建设、整治开墙打洞、城乡接合部整治改造、中心城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疏解部分公共服务功能等十个方面工作。自此,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可谓添了“新抓手”。

在“疏解”的同时,北京城市面貌有了全新的提升改善。

在西单,以往沿街拆迁遗留脏乱、人声喧沸的横二条小吃街拆除,未来将变身为2000平方米的休闲绿地;昔日故宫周边“人拥挤、车难行、无证游商满街走”的街巷复原古色古香的“皇城范儿”;朝阳区常营乡近6万平米违建腾退拆除,将变身北京东部首条专业的半程马拉松赛道……

今年5月,北京市发改委通报称,今年截至4月30日,全市共拆除违法建设1640.9万平方米,完成全年计划的41%,拆除量是2016年同期的3.8倍。

更令市民们关注的是,北京市今年还新提出,针对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菜篮子”“米袋子”,要求各区、各相关部门要落实“先补充替代再疏解”的要求,统筹推进市场疏解和便民服务网点建设,确保市民生活不受影响。

北京市政府这样解释“疏解整治促提升”的新思路:“通过疏解整治的减法,实现腾笼换鸟、功能提升的加法,实现资源更优配置。”根据部署,北京这一专项行动将持续开展至2020年。

■ 访谈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

首都城市发展转型已走在全国前列

新京报:如何看待北京城市新定位,它给北京带来了哪些变化?

赵弘:城市定位决定了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资源选择。习总书记对北京的城市“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对北京未来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方向导引、资源选择和功能实现价值。

“四个中心”的定位确立以后,北京严格按照目标要求加快建设,这几年不断提升城市功能,聚焦核心功能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改善交通拥堵,完善公共服务等,让北京更好地朝着和谐宜居城市迈进。

新京报:围绕新的城市定位,北京走上了转型之路,这条路顺利吗?

赵弘:现在北京的转型之路是通过明确功能定位倒逼首都转型,其实,倒逼的历程不仅这五年,至今已经有几十年时间了。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发展大工业,到后来的“退二进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北京的转型道路已经迈出可喜步伐。目前服务业占比已超过80%,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首都的引领示范价值进一步体现,城市发展转型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不过,转型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由于之前城市集聚人口过多,超过资源承载能力,出现比较严重的城市病问题,因此,这条转型之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优化的过程。

新京报:北京建设“四个中心”最关键的工作是什么,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赵弘:最关键的要解决落实城市战略定位和“治病”的关系问题,这是最尖锐的矛盾体现。“四个中心”需要建设发展和强化,比如,进一步强化创新等能力,强化文化的辐射引领能力;然而,目前北京面临大城市病,治病摆在了突出地位,需要疏解,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因此,这对北京是场大考,需要更高的智慧和更强的能力来处理二者的关系。

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有舍得精神,舍掉非首都功能的集聚,腾出更多空间资源用于城市战略定位的发展。这里面涉及利益调整,包括不同的机构、人员和群体,会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二是要用改革推进城市病的治理,现在的城市病在某种程度上是与体制机制关联在一起的,有些改革还不到位,尤其是一些地方发展冲动强,理念不到位,粗放发展,如何转向集约化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要通过改革理顺关系,解决矛盾。

三是要解决转型当中的短板约束,比如城市交通体系不完备,尤其是以轨道交通体系为主导的快速公共交通体系还需完善,城市空间结构不尽合理等,符合大都市发展的空间格局还要进一步优化,这些深层次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

新京报:你认为北京建设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还需要多久?

赵弘:实现城市定位和目标是一个不断推进和提升的过程,按照目前的规划,北京治理城市病要在2030年取得重大进展。在国外,一些大城市的城市病治理都经历了几十年,如果北京如期在十多年后取得重大进展,成功缓解城市病,那么成效已经非常不小了。

【我眼中这五年】

1.过去五年,在你身上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原盛宏达小商品城商户卢国良:在城市扎了根,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这几年靠自己做生意,在老家买了两套房,一辆车,孩子们的婚事都操办了,这都离不开城市发展。

2.你觉得这五年来北京发生了哪些变化?

卢国良:北京人口越来越多,马路上的车也越来越多,2008年的时候开车没有现在这么堵,现在从四环往城里走要提前预留不少时间。

3.未来你最期待看到的变化是什么?

卢国良:希望搬迁后市场的知名度再大一些,生意会更好。我有信心。

A06-A07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沙璐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