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合作成果如何提升民众获得感?
中新社北京5月28日电 (记者 王恩博)应者云集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日前在北京闭幕。从这场“高大上”的国际盛会中,相关国家民众能获得些什么?
回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历程,虽然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部分国家早已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但却一直未能跨过高收入国家门槛。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环境下,这些国家发展亦徘徊不前,甚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资料图 “一带一路”主题花坛点亮北京夜晚 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其仔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虽然有所差异,但都面临着共同繁荣发展的任务,面临着收入迈向新水平、产业迈向新高度的挑战,因此发展是其最大公约数。
在此背景下,以经贸合作为引领,促进区域共同发展,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升沿线各国民众获得感的切入点。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相关国家经贸联系日益紧密,令当地逐渐成为投资兴业的沃土。官方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额高达62517亿元人民币,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5亿美元。
对此,柬埔寨最大本地银行之一加华银行董事长方侨生颇有感触。他向中新社记者表示,柬埔寨计划到2030年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其发展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沿“一带一路”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不仅促进相关国家农业、矿产等资源有效利用,还制造了许多就业机会,使当地经济发展收益。
据统计,中国企业已在2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近18万个就业岗位。此次高峰论坛上,中国与多个国家政府签署经贸合作协议、自贸合作协议等文件,各方将继续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改善民众就业和收入水平。
“一带一路”建设的鲜明特点之一是务实合作。在经贸交往引领下,硬件与软件建设齐头并进,还将进一步为相关国家民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
道路通则百业兴。本次高峰论坛力推“一带一路”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联通,联结陆上公路、铁路道路网络和海上港口网络。论坛前夕,中国、白俄罗斯、德国、哈萨克斯坦、蒙古国、波兰、俄罗斯等七国铁路部门正式签署《关于深化中欧班列合作协议》,这是中国与沿线国家铁路部门首次达成相关合作。
“如果从基础设施开始就能使货畅其流、地尽其利、人尽其用,那么各个经济体中公众的获得感将大大提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指出,随着“一带一路”网状系统和各个节点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断加强,相关各方有望实现互惠互利、共赢多赢。
有了基础设施作为筋骨,金融这一经济发展的血液亦不可少。中银国际首席执行官李彤说,到2030年,仅亚洲地区基建投资需求预计高达26万亿美元,单纯依靠政府性资金或难以持续,需要加快开发性金融和资本市场中长期产品创新,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中长期可持续资金来源。
高峰论坛期间,中国决定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中国财政部与26个国家财政部门就“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达成共识,并与6家多边开发银行共同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相关举措料将大幅提升资金流通和获得便利程度、降低融资成本,进一步促进相关地区发展,惠及普通民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