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给雄安新区绿色发展支招:不能小修小补
地处京津冀腹地的河北雄安新区,一经设立便被寄予厚望——“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这意味着,这个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的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京津冀的,又不仅是京津冀的。
好似接驳在京津两个特大城市之间的齿轮,雄安新区将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驶上快车道;为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也为过于“肥胖”的大城市发展之困开出一条新路。
如何用改革创新的思路破解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如何探索出一条在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4月9日,由天津大学中国绿色发展研究院、天津大学法学院主办的“雄安新区建设:如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各个专业的50余位专家学者,就雄安新区的绿色发展路径建言献策。
天津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孙佑海以保定地区为例,拿出一组调研数据。他分析,从长远看,新区的发展存在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资源紧缺等三大制约因素,“只有有效破解制约因素,才能实现新区的发展愿景”。
首当其冲,也是最受关注的大气污染问题。孙佑海分析,2017年一季度,“2+26”城市空气质量较差的10个城市中,保定位列第二,仅次于石家庄。2017年2月,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10天,比2016年同期(15天)减少5天;其中一级天数1天,比上年同期减少4天;重污染天数为12天,比2016年同期增加8天。“保定市的空气污染十分严重,这十分不利于雄安新区生态宜居目标的实现”。
与此同时,水污染状况也不容乐观。保定市存在较多的工业企业,而且人口密集,是河北省人口最多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总量较大。全市河流中度污染,大部分为Ⅲ类及Ⅲ类以下水质。白洋淀地区水质也为Ⅲ类及以下。
生态破坏问题也不少。目前,保定市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区。非法采矿行为屡禁不止,威胁生态稳定。2016年5月27日,下属县一个非法矿点,利用取土手续擅自扩大范围开采山石,进行非法采矿,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在另一处村庄,矿点滥采及小选矿厂丢弃的大量尾矿遍布山头、山坡,戕害了原本郁郁葱葱的植被。“山区生态一旦被破坏,则需要很多年时间才能恢复,严重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由于多年超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周边区域地下已经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地下水漏斗群。
缺水已经成为发展的一大掣肘。保定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0.52亿m3,人均水资源量为330.9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降水少,加之上游水库截水等因素,导致白洋淀的自来水多年来一直处于紧张状况。而严重的水污染,又使得水资源紧上加紧。
“用现在常规的办法难以解决问题。”孙佑海认为,必须打破常规,从改革创新中寻找出路。
如解决大气污染,要一边少排放或不排放,一边协同周边联防联控。解决水污染问题,首先要上下游协同治理污染,实行全流域执法;重点解决白洋淀区域的污染问题;严格推行河长制,上游和沿河流域都不得向白洋淀排污。解决生态破坏问题可以运用生物科技办法,建立水土保持的系统控制机制。
“解决缺水不能过度依赖远距离送水的老办法。”他建议,要正确理解“以水定城”的方针,大力发展和应用水科技,建设节水型社会,从节约和科技创新中找出路。
要保障一系列改革创新的新理念落实到位,新区大有希望。孙佑海建议,还要从机制、体制和法制建设上下功夫,当前要抓紧推进相关的立法工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把雄安新区这个位于北京、天津和石家庄这个三角形的内心的新区,比作“齿轮城市”,他认为通过接驳,将盘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格局,把一群城市变成城市群。
与此同时,新区的建设可以发挥其带动冀中平原的作用,维护首都的安宁和绿色发展。
与会不少专家都谈到,切忌让新区“摊大饼式”发展,常纪文也建议,建设一些特殊产业小镇,不走以往特大城市的老路。同时建设绿色、快捷的交通,防止城市间上下班产生交通潮汐现象。
常纪文建议,新区应实行多规合一,制定生态保护和水环境保护的专项规划,以水定城,做好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评估;保障生态用水和生活用水;全域的污水集中处理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其第三方运营;实行电动出租车、公交车和区际轨道交通;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设海绵城市等。
专家们一致认为,实现真正的绿色发展,一定不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小修小补,李俊峰说:“只有推倒重来,打破原有状态,先还原成一张白纸,再绘制一个美丽蓝图。”(胡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