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家央企发声积极参与雄安新区建设
自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后,部分央企将搬迁至雄安新区的消息也不断传出,搬迁与否尚无定论,但多家央企已经纷纷行动起来。
根据《证券日报》记者粗略统计,截至目前,共有10家央企表态,将积极发力雄安新区建设。
昨日晚间,神华集团在其官方微信上表示,4月5日,清明小长假后第一个工作日,神华集团党组召开中心组学习会,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有关精神。神华集团公司领导、股份公司领导、总经理(总裁)助理、总部部门负责人共40余人参加学习。
神华表示,作为神华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坚持在国家大战略、大格局、大背景下考量和谋划神华的工作。结合神华实际,统筹谋划神华下一步工作安排,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
4月4日,清明假期还未结束,第一家表态的央企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以下简称国投公司)在其官方微信表示,将计划继续发挥基金业务的既有优势,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于新区建设。同时,还要创新投资方式,推动基金和直投联动,谋划城市管廊、大健康、智慧城市等高端新兴产业。国投公司还决定,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加快推进有关工作的落实。
同时,中国联通雄安新区服务保障工作领导小组也正式成立,由集团公司总经理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统筹推进相关工作。
此外,中国电科和中国航天也都表示,将为雄安新区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09年,中石化就开始在雄县开发利用地热清洁可再生能源。
2009年,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与雄县人民政府签订地热开发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雄县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新星公司在雄县采取“取热不取水”方式开发利用地热资源,真正做到取热之后100%回灌地下水。地热资源勘探、评价、钻井成井、尾水回灌、梯级利用,新星公司在地热供暖上形成一套完善的技术体系。
到2016年,中石化在雄县地热供暖能力达450万平方米,成功打造了技术可复制、经验可推广的“雄县模式”。目前已滚动发展至容城、博野、辛集、东光、故城等15个市(县)区,河北供暖能力达1500万平方米,其中雄安新区的雄县、容城两县达580万平方米。
中石化董事长王玉普表示,多年来,中石化与河北省保持了密切合作,深耕燕赵大地,特别是在雄县开发地热资源,推动形成了国内闻名的“雄县模式”,促进了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今后,我们要继续加大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投入力度,擦亮绿色低碳品牌,更好地服务新区建设。
与此同时,中国燃气也发布公告称,将加快京津冀地区(包括雄安新区)天然气投资布局。
截至目前,在京津冀地区公司已与七个城市签署了清洁能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乡镇气代煤、城区内的燃煤锅炉改造、车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天然气储气设施及天然气管网建设等项目。截至今年3月底,为推动已签约地区的投资,公司成立了10家新公司,新签约乡镇气代煤用户50万户,其中包括雄安新区2万户。
需要一提的是,基建交通央企有望在雄安新区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昨日,中国中铁董事长李长进业绩发布会上表示,现在雄安特区还在整体规划中,而中国中铁已经有专家参与到这方面的工作中,相信未来新特区的建设,中国中铁会占相当份额。
4月5日,中国中冶在香港举行2016年业绩发布会,公司总裁张孟星表示,目前集团正在研究新区与企业的关系,看如何介入到规划当中。集团有许多项目在河北,相信未来有很多合作机会。
张孟星还表示,中国中冶作为基本建设的主力军,将受惠于雄安新区发展,区内所增加的大量投资将对公司业务形成利好,新建项目增加,钢铁需求也会增加。
中国铁建党委更是表态称,雄安新区的建设,中国铁建没有任何理由不深度参与。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最先参与雄安新区建设的央企应该是基建和交通行业,预计首先进入雄安新区将是基本建设企业。中国建筑、中交建、中铁建、中铁工、中能建、中电建、中国三峡、中冶及保利等建设企业将率先进入。钢材、水泥、木材、玻璃等建材企业也会相继进入。
昨日,基建股更是集体大涨。截至昨日收盘,中国建筑涨5.9%、中国中铁涨5.33%、中国铁建涨3.44%、中国交建涨2.84%。
(李春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