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村镇银行累计放贷3693亿元 成“支农支小”生力军
中新网杭州4月1日电 (赵小燕 黄慧)浙江省自2008年设立首家村镇银行,27家银行积极响应,目前已组建60家村镇银行,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成为名副其实的“支农支小”生力军。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浙江辖内村镇银行资产共计768亿元,负债648亿元,各项存款余额54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22亿元,平均存贷比115%。资本充足率21.33%,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5.41%,不良贷款率2.11%,拨备覆盖率214%,全辖村镇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整体保持良好。
因地制宜铺设村镇银行
据浙江银监局调查,浙江农村经济相对发达,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数量多,但服务需求满足度有待提高,因而浙江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空间很大。
对此,浙江银监局要求村镇银行下沉网点铺设,鼓励和引导村镇银行开业半年后,每年设2家支行,尽快实现主要乡镇全覆盖。目前,辖内村镇银行已设立支行207家,90%以上设在乡镇。最多的村镇银行已设立10家以上支行,基本实现了主要乡镇网点全覆盖。
此外,浙江银监局还引导村镇银行下沉服务重心,切实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服务。截至2016年末,全辖村镇银行累计为38万户农户和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22万笔,累计发放贷款金额3693亿元。全辖村镇银行对私贷款占比高达73%,且全部户均贷款一直保持下降趋势,2016年末户均贷款34万元,比2010年末的户均67万下降一半。在贷款结构上实现了“2个90%”,即100万元以下贷款户数占比高达94%,500万以下贷款占比接近90%,成为扎根县域、“支农支小”的新生力量。
不仅如此,浙江银监局还鼓励村镇银行广泛运用微贷技术。一方面,通过每年开展村镇银行微贷业务培训班的方式,组织探索和引进微贷技术。另一方面,出台指导意见引导村镇银行做好微贷和农贷的有效结合,在授信额度、担保方式、还款方式等方面寻求突破。
目前,30家村镇银行资产规模超过10亿元,31家村镇银行的贷款规模已占当地农商行的10%以上,32家农户贷款户数超过2000户。村镇银行的发展还通过“鲶鱼效应”,促进当地农信社等银行机构加快改进服务水平,实现了社会效益与商业效益的统一。
围绕“支农支小”对抗风险
风险是所有银行的生命线,村镇银行也不例外,对此浙江银监局始终坚持风险为本,围绕“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探索出了“1177”战略,即村镇银行开业两年内满足“2个1”,户均贷款余额低于100万元,大额贷款占比不超过10%。“2个70%”则是100万元以下贷款户数占比不低于70%,500万元以下贷款余额占比不低于70%,并配套建立主要监管指标月度监测制度。
同时为了从源头上把握风险,浙江银监局规定超出自身风险控制能力的客户和业务不得介入。比如对“拼盘”贷款,浙江银监局提出“禁5慎3”要求,增量客户的拼盘银行家数最高不超过5家,超过3家的要审慎介入。存量客户要逐步退出,坚决防止跟风营销、垒大户,鼓励村镇银行培养自己的客户群。
浙江银监局还组织开展了村镇银行全员参与的案件防范培训和考试,进一步把控风险,以连续三年组织风险管理培训,不断提醒村镇银行吸取案件教训,加强员工行为排查,时刻警惕案件苗头的方式进行。
搭建平台助村镇银行稳步走
为确保风险可控,又不把村镇银行办成分支机构,因此浙江银监局不组建独资村镇银行,除去主发起行,一般股东也可加入。全辖主发起行平均持股比例为46%,其中引进民营资本47.62亿元,占村镇银行注册资本的54%。
同时,浙江银监局首创村镇银行主发起行优化。目前,已成功推动辖内2家单体村镇银行实施了优化重组,将单体设立的主发起行更换为集约发起的主发起行,优化主发起行后的村镇银行各方面正逐步走上稳健发展的道路。
考虑到村镇银行横向沟通非常缺乏,2014年初,在浙江银监局建议和大力推动下,浙江省银行业协会还成立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专业委员会,打造村镇银行的“交流平台”、“合作平台”、“协调平台”、“服务平台”和“自律平台”,提高整体合规经营水平。并定期出版《新农金动态》刊物,促进村镇银行的业务交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