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五个三”模式让搬迁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中新网兴义3月31日电 题:贵州“五个三”模式让搬迁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记者 刘鹏
阳春三月,漫步贵州贞丰县者相镇的茶林社区,一片温馨祥和:一幢幢四合小院建筑风格的新房整齐排列,绿化带、小花园、红灯笼把社区装扮的温馨而美丽;社区里,老人们在院子里休憩;孩子们正在在广场上玩耍、奔跑;一旁的民族服饰加工坊的小楼里,布依绣娘周琴和同伴正在纺线织布……
“新生活得益于异地扶贫搬迁。”周琴向告诉记者,自己利用传承下来的民族技艺和政府的优惠政策创办了一家民族服饰加工坊,制作布依族服饰,同村民们一起在家就业。
作为中国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2016年,贵州在中国率先打响易地搬迁扶贫第一炮。
“故土难离、乡愁难忘,实施易地搬迁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贵州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省委改革办主任李裴在第五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上向中外专家分享了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的经验及特色。
首先是“怎么搬?”,贵州着重解决搬迁对象、安置地点、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资金管理五大关键环节。”李裴介绍,在搬迁对象上,贵州要求必须符合政策界定的搬迁区域和贫困家庭个体条件、必须是精准识别台账的标识人口;在保安置地点上,贵州集中规划安置、集中建设管理;在规划建设上,贵州坚持不突破政策规定的面积标准、不突破让贫困农户因搬迁而负债的底线;在工程建设上,贵州严格控制好质量进度、控制好建设成本;针对扶贫资金管理,贵州坚持省级统筹统贷统还、县级专户管理封闭运行,把统筹财力解决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撬动民间资本。
搬出来之后“怎么办?”,贵州提出,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李裴介绍,贵州在惠水县开展了“五个三”改革配套试点,形成了一套试点成果,研究了一套操作规程,推出了一套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易地扶贫搬迁质量和脱贫成效,助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
“五个三”具体是指:针对搬迁农户在迁出地的核心资产,盘活搬出地的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三块土地”;在搬迁群众最根本的民生问题上,统筹就业、就学和就医“三大问题”,彻底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衔接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三类保障”,有效解决搬迁群众最为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
贵州还探索社会综合治理新体系,贵州建设搬入地经营性公司、小型农场、公共服务站“三个场所”,增强搬迁群众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探索搬入地集体经营运行、社区服务管理、群众动员组织“三种机制”,激发织搬迁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
2016年,贵州减少贫困人口120.8万人,并对46万农村人口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贵州官方计划,2017年搬迁75万人、2018年搬迁42.5万人。
“大山深处的贫困户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同时也在安置地有事可做、稳定脱贫、能够致富、融入当地社会。”中外专家纷纷点赞,认为贵州“五个三”易地扶贫搬迁模式不仅是解决中国脱贫攻坚里面最困难的一部分人口的一个有效手段,而且能让搬出来的贫困户稳得住、实现可持续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