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中国V论坛五问中国“智”造:难在哪?怎么做?

首页 > 百业 > 企业 > 正文

财经中国V论坛五问中国“智”造:难在哪?怎么做?

图为“财经中国V论坛:中国‘智’造新机遇”现场图为“财经中国V论坛:中国‘智’造新机遇”现场

中新经纬客户端3月1日电 今日(3月1日),由中国新闻社财经新媒体中新经纬主办的“财经中国V论坛:中国‘智’造新机遇”在北京举行。在这场“头脑风暴”中,与会者对中国制造如何转型为中国“智”造、中国经济前景展望等五大热点问题给出各自的答案。

本届论坛由中国新闻社财经新媒体“中新经纬”主办,封面智库、《全球化》杂志协办。论坛围绕“中国‘智’造新机遇”的主题,探讨中国制造的未来之路,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出谋划策。

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能否确保6.5%?

“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预计将不低于6.5%,一季度经济增速预计为6.8%。”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表示。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曹和平同样认为,今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会超过6.7%。

在徐洪才看来,2017年全球经济以及中国经济的机遇大于挑战。他举例,刚刚公布的2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1.6%,持续7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中国经济呈现出温和反弹。

徐洪才认为,消费方面,虽然存在房地产市场回调、汽车消费下降等拖累因素,但是以旅游、高科技等为代表的新兴消费正稳步上升,他预计,今年消费保持10%增速没问题。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在8.5%至9.0%的增速是可以期待的。

要彻底告别中国制造?

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根基所在,对于传统的中国制造业应如何看待?

“中国发展智慧制造并不是要甩掉传统制造做新智造。”曹和平认为,要在传统制造的基础上,发展智慧制造。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在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中国“智”造不是要替代和完全否认中国制造,而必须要对自己的人口、国情,以及我们复杂的社会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王文认为,因为推行中国“智”造,我们要告别世界工厂,要跟世界工厂说再见,这个说法可能过于乐观,也过于脱离目前的实际。他表示,不要忘记中国制造,不要忘记中国制造在过去的三十多年,四十多年,甚至是半个多世纪对于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立下的汗马功劳。

中国“智”造难在哪?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指出,“中国从组装到制造,从制造到创新,到现在为止还谈不上(中国)智造。”

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认为,中国“智”造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不可能没有知识的贡献。但目前为止大部分还是处于一种“智”+“造”的关系,遗憾的是智与造之间是中断的,大量的研发都在海外。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压力既来自发达国家也来自发展中国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全球化》副总编王晓红介绍说,欧美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制造业振兴战略,重塑新的制造业优势,而发展中国家现在有低成本优势,中国目前要素成本全面上升,面临两方面的挤压。

如何转型中国“智”造?

中国要想从生产制造转向“智”造和创新,张燕生给出的答案是发挥“双引擎”作用,促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放权给基层、青年、小企业。

在王晓红看来,中国制造业唯一的出路就是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创新驱动战略,提高整体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能力。

白明则认为,要使“智”与“造”之间更紧密,可以将自主研发与引进相结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

海外并购能否实现中国制造转型?

近年来,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在全球寻找并购机会,中国企业并购进军高端制造业,能否助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

王晓红认为,通过新一轮跨国并购实际情况,最主要的成功之处是获得了关键的技术研发设计和国际化人才,以及国际化营销网络,这使我们的制造业能够迅速的走向国际市场,从一个加工制造商走向全球自主创新的引领者。

“中国制造企业的海外并购是实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但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想单纯依靠海外并购来实现转型升级并不可靠,最终企业还是应该两条腿走路,自主创新加海外并购来实现转型升级。”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蓝源资本研究院副院长刘春生表示。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